一区二区久久久_美女网站黄页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_91精品国产高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文化 >> 文化名人 >> 正文

李城外:從作家到學者

來源:咸寧新聞網 時間:2016-03-01 10:29

  2014年4月16日上午,武漢大學文學院二樓會議室里人聲鼎沸、氣氛熱烈,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設項目“湖北現代人文資源調查與研究中心”現場論證會在這里舉行,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大學、湖北省社科院、湖北省作家協會等省內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暢所欲言,會上,咸寧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李城外以武漢大學兼職教授的身份,被聘為研究中心副主任、學術帶頭人。

  人們不禁要問:李城外何許人也?作為一名基層的專家、學者,何以受到知名學府武漢大學的青睞并叩開其學術大門的呢?

  (一)

  李城外,1961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通山縣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早在建國前就做過當地的小學校長,李城外從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愛上了知識,愛上了讀書。初中時,李城外就開始對文學情有獨鐘,愛好文學,開始藏書。遺憾的是,李城外高考時因嚴重偏科而落榜,1982年因不再考數學,他以通山縣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北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1985年如期畢業。

  李城外是倔強而執著的人,認準的事就會使出渾身的“解數”做起來,不達目的絕不罷休。他崇拜錢鐘書先生,甚至因迷上《圍城》而將原名李成軍改為李城外。1992年,他利用在北京出差的機會,探訪自己的偶像錢鐘書家,以“不破圍城非好漢”的精神,終于感動了“守門”的楊絳先生,叩開了錢老的大門,雖未能如愿見到錢老,卻得以與楊絳先生對話,目睹了一代翻譯大家的風采。

  對文學的愛好,使得李城外對現當代文學史上的一些名字特別敏感,所以,1994年,當他在《咸寧市志》“大事記”上讀到這樣一段記載時,立刻被深深觸動——

  1970年3月,文化部到咸寧向陽湖創建“五七”干校,一大批著名作家、藝術家和文化界高級領導干部及其家屬6000余人到該校勞動鍛煉,1973年底,干校停辦。1974年,干校全部人員(含家屬)先后返京。

  這些著名作家即包括沈從文、冰心、馮雪峰、張光年、臧克家、郭小川、李季……,都是李城外從初中起就一次次閱讀、在心里反復摩挲的名字。這普普通通幾行字,一般人可能一眼而過,而李城外卻無比地震撼:六千文化人匯集一地,這是怎樣的風云聚會?他意識到,這段歷史足以抒寫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宏偉史詩!激動之余,他揮筆寫下《向陽湖走筆》一文:“向陽湖的價值,不僅在于它土地的富饒、風光的秀麗,更在于有一大批文學大師、藝術巨匠曾在這里勞作生息……如果我們朝花夕拾,讓歷史告訴未來,何愁全省、全國乃至海外沒有更多的有識之士關注咸寧、宣傳咸寧、支持咸寧!”

  于是,李城外利用進京公差之余,先后拜訪了老詩翁臧克家、中央文史館館長蕭乾和原文化部代部長周巍峙等文藝界大家,受到熱情接待與積極鼓勵。在以后的時間里,李城外先后采訪了500多位京城文化名人。他邊采訪邊寫作,一發而不可收,有關向陽湖的名人專訪、消息頻頻亮相于全國各地新聞媒體。從1995年開始,李城外在《咸寧日報》主持“向陽湖文化人采風”和“向陽情結——文化名人與咸寧”欄目,并在咸寧市文聯主辦的文學季刊《九頭鳥》開辟“話說向陽湖——城外專訪”專欄,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不久,李城外又應邀在《人民政協報》、《湖北文史資料》、《湖北檔案》、《天津日報》、《武漢文史資料》等國家級、省級報刊開辟專欄,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江漢論壇》、《中國文化報》、《中華兒女》、《文匯報》、《湖北日報》等刊物發表文章,《身在向陽湖,心系周總理——訪周巍峙王昆夫婦》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長達萬余字的《人在向陽湖》在《新文學史料》頭條刊發。短短幾年時間,因為李城外的大力宣傳,向陽湖迅速從咸寧走向了全國,走向了海外。

  1997年、2001年,李城外編著的《向陽情結——文化名人與咸寧》(上、下)和《向陽湖文化人采風》(上、下)先后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綜合性反映“五七”干校生活的回憶錄和散文集。后者還被列為北京大學現當代文學研究生書目,而李城外也因這兩本書而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邁入了知名作家的行列。

  從1994年到2001年,李城外從一個文學青年成長為有一定影響的知名作家,用了不到7年的時間。而由一個自由度較大的作家轉型為一名有固定研究方向、且能被業內人士所認可的知名學者,李城外付出的努力卻要多得多,經歷的時間要長得多,經受的煎熬要苦得多。

  (二)

  1998年5月23日,湖北省委信息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咸寧召開,會議邀請省委黨校領導講課,坐在臺下的李城外暗想:今后如果上省委黨校,也可能主動爭取上課堂講講向陽湖文化。

  這在當時只是一個小小的想法和一時的沖動,而就李城外今天所取得的成績、在學術界的影響、所上講臺的層次來看,卻是遠遠地超越了!

  為了避免向陽湖文化曇花一現,令向陽湖的影響持久而深入,2000年6月,李城外發起成立了咸寧市向陽湖文化研究會。2009年6月,研究會升格為“湖北省向陽湖文化研究會”,成為咸寧市唯一的省級學會。研究會成立后,創辦了《向陽湖文化報》,建立“向陽湖文化”網站,為宣傳和研究向陽湖文化提供了陣地。2009年6月,李城外又發起成立咸寧市中國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一方面將向陽湖文化置于中國“五七”干校的大背景下來研究,一方面又將研究的視野由向陽湖擴展至全國“五七”干校。此外,李城外還發起成立向陽湖文化沙龍,邀請一批志同道合者就向陽湖文化研究的各方面問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沙龍自2013年5月成立至今,已開展了9次讀書活動。

  2010年10月,李城外編著的“向陽湖文化叢書”由武漢出版社出版,共7本,計有《話說向陽湖——京城文化名人訪談錄》、《向陽湖紀事——咸寧“五七”干校回憶錄》(上、下)、《向陽湖詩草》、《向陽湖文化研究》、《城外的向陽湖》(上、下),達300余萬字,這是我國第一套綜合性反映干校生活經歷的大型叢書。其中,《話說向陽湖——京城文化名人訪談錄》獲得第五屆冰心散文獎,并被日本著名漢學家秋野修二翻譯成日文(上、下),在日本出版,同時制作電子版本發行,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2014年8月15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原署長宋木文在《文匯讀書周報》發表《管理“文革”選題圖書的回顧與進言》一文,重點推薦了“向陽湖文化叢書”,該文很快即被《新華文摘》2014年第23期轉載。2015年9月30日,《中華讀書報》邀請李城外和作家王耀平、龐旸暢談“五七”干校,且以整版的篇幅推出《“五七干校”研究:從文學到史學——“五七干校”出版物三人談》一文。

  隨著向陽湖文化品牌在國內外被打響,李城外的名字進入了高校,一些高校紛紛邀請李城外參加學術研討會、講學。

  1998年12月11日,李城外受咸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之邀,給100多名中文系學生講課。2004年3月17日,李城外被咸寧學院聘為兼職教授,并給文學院近200名學生做專題講座。2006年11月7日,受湖南理工學院之邀,李城外給中文系100多名學生講課。2011年12月11日,李城外應邀參加首都師范大學舉辦的第二屆“文革史”學術研討會,并為部分博士、碩士研究生做專題講座。2012年9月26日,李城外被武漢大學聘為兼職教授,并應邀給文學院30余名博士、碩士生做專題講座。2013年8月3日,李城外登上湖北省圖書館“長江講壇”,主講《話說新增“國保”——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獲得好評。

  2014年4月16日,武漢大學召開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設項目“湖北現代人文資源調查與研究中心”現場論證會,李城外被聘為該中心副主任,被列為武漢大學文學院學術帶頭人,即本文開頭的一幕,李城外的研究獲得了國內著名高校的認可。

  除了高校,李城外的研究成果還被全國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系統認可并普受關注。

  2013年5月29日,李城外登上國家行政學院大講堂,主講《五七干校——共和國一段不可忘卻的歷史》,該課程隨即被選入湖北、安徽、山西等省干部在線學習課程。2014年10月31日,李城外應邀到湖北省委黨校研究生院講學,并受聘為碩士研究生導師。2015年4月9日,李城外應邀給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主體班學員做專題講座。2015年5月26日,李城外登上了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學術講壇,應邀為碩士、博士們研究生做專題講座。2015年6月5日,李城外應邀為北京市委黨校部分博士后及研究生做專題講座。2015年9月14日,中央黨校《學習時報》黨校教育專刊“學者訪談”欄目以《為什么要重視“五七”干校研究》為題,請他介紹“五七”干校歷史、研究價值、成果等。2015年10月,經過湖北省行政學院遴選推薦,《“五七”干校——共和國一段不可忘卻的歷史》入選國家行政學院網絡課程,向全國行政學院系統開放學習。

  除了參加學術研討會、講學,李城外和他的團隊還以課題的形式,全面而系統地開展向陽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2013年,李城外主持的項目《向陽湖文化的挖掘及產業開發研究》成功申報為國家行政學院合作課題并順利結項,依托課題撰寫的論文《向陽湖文化資源的挖掘及產業開發初探》被評為第六屆荊楚文化學術論壇優秀論文。2014年,李城外主持的項目《美麗鄉村建設研究——以向陽湖鎮為例》、《弘揚荊楚文化,建設文明湖北》成功申報為全省黨校系統調研課題、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課題并順利結項。

  從2001年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到2012年被武漢大學聘為兼職教授,其間長達11年,加上之前的7年,李城外用了近20年的干校研究實踐追逐著學者之夢,盡管一路風雨兼程、充滿著坎坷,但他畢竟實現了個人身份的華麗轉身。

  (三)

  李城外只有電大中文專業專科學歷,就學者身份而言,這是他的先天不足。但他最終能取得許多高學歷者也無法取得的成績,達到許多大學教授也無法企及的高度,靠的是什么呢?

  客觀上,是李城外找到了一個好的選題,選擇了一個正確的研究方向——向陽湖“五七”干校。

  確實,作為六千文化人匯聚之地和好幾百位文化名人勞動之地,向陽湖文化本身有著巨大的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是一座學術“富礦”。向陽湖文化既是一種對歷史的反思文化,又是一種對名人的紀念文化。開發向陽湖文化資源,對研究中國當代文化史、吸取“文革”教訓和教育后人有重要意義。正如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所說:“這么多文化名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集中在一個地方,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很少見。向陽湖文化是咸寧獨一無二、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向陽湖文化本身有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值得研究,能吸引當代及后代眾多研究者的眼球,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這種價值會愈發顯現。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一躍而成最年輕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城外付出的艱辛最多,可謂功莫大焉,隨著他將視野由向陽湖擴大到全國“五七”干校,其研究將突破文化價值而更具有歷史價值,不僅僅填補中國文化史的空白,還將填補中國歷史的空白。

  主觀上,李城外有著作為一名優秀學者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堅持,勤奮,倔強,不服輸,思維縝密,耐得住寂寞。

  有位名人說過,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這句話說得太深刻了,而李城外卻為之做了最好的注腳和詮釋。自從發現了向陽湖,李城外便再也無法割舍。無論走到哪里,三句話沒說完,他便會情不自禁說起向陽湖。每逢出差,除行李外,必拎有一大包有關向陽湖的資料,走到哪里發到哪里。人們更是給他冠以“向陽湖中一尾魚”、“六〇〇一”、“文化李向陽”等雅號,真可謂“開談不說向陽湖,走近此君亦惘然”。

  做文化研究,是苦活、累活,沒有奉獻精神,難有成效。為了研究和開發向陽湖文化,李城外放棄了更好的從政機遇和前往北京、省城發展機會,甘愿到政協文史委、宣傳文化部門、黨校等“清水衙門”工作。為了采訪文化人,有時他一天要走訪五六家,甚至于凌晨,他仍揣著錄音機,身背照相機徘徊在寒風凜冽的北京街頭;為了宣傳向陽湖,他節衣縮食,無怨無悔;為了研究向陽湖,他夙興夜寐,樂此不彼。

  李城外骨子里有一股傲氣,二十多年來,他也曾遇到過挫折和阻礙,也曾遭到過冷眼、嘲弄和非議,但他從來就沒有灰過心、打過退堂鼓,相反,每遇挫折,他往往置之一笑,繼續走自己的向陽大道。別人認為不可能的的事情,他偏偏能夠做到;別人認為會摔倒的地方,他反而走得穩穩當當。

  除了這些“軟件”,李城外還有足以令絕大多數學者羨慕的“硬件”——藏書。他建起了全國獨一無二的“城外中國五七干校資料收藏館”,里面古今中外各類社科藏書汗牛充棟,尤其以向陽湖文化名人的著作、各地“五七”干校的研究資料為特色。做學問的前提是要有專業書籍,古代的藏書家往往是學術大家,從這個意義上說,李城外走的其實也是一條古今許多藏書家所走過的學術之路。

  有感于“文革”研究在國外的現實,李城外曾經頗為自負地說:“五七干校研究在中國,在湖北,在咸寧,這個專利權沒有被外國人搶去!”而在他的內心深處,還埋藏著一個宏偉的目標:建立一門新興的“向陽湖學”。大學兼職教授、學科帶頭人、碩士研究生導師,作為一名學者,李城外已經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這為他實現心中的夢想又大大地前進了一步!

  ——實現“中國夢”,從來就不是一句口號,它是靠無數腳踏實地的炎黃子孫編織的。李城外所走的從作家到學者之路,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胡武生)

  

  更多咸寧本地新聞,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咸寧新聞網(或搜索公眾號:xnnews)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我遇到你》書序
下一篇: [向陽湖文化名人軼事55]楊匡滿:家庭出身惹風波

相關新聞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