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如何與時光相伴?赤壁一位老人選擇了“書海沉浮”,“打撈”本地歷史和文化。近日,赤壁市文史工作者,古稀老人張海濤的首部本土文史專著《海濤微痕》由團結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國發行,該書從細微處翔實地記述了尤為豐富的赤壁本土文史知識,頗受讀者青睞,引起廣泛關注。
1 海濤聲聲說舊事
4日,記者如約來到赤壁市赤馬港小區?!皠e看我年紀大,走路利索著呢,每天晚上還去廣場跳舞!”記者面前的張海濤老人,雖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聲如洪鐘,一下子拉近了距離。
穿過一條幽靜的小巷,一幢古樸的居民樓映入眼簾,張海濤的家就在這里?!凹译m然不大,但卻是我和同事友人們開展‘老年文史茶話會’的聚會地點。”老人笑著介紹。
張海濤是赤壁市余家橋鄉人,編輯職稱,正科級退休干部,部隊參軍轉業后,便在赤壁市政協文史委工作多年,曾參與編輯、主編多部赤壁地方史志書籍,撰寫的地方史志文章被多家刊物或選本轉載收錄,本土文史專著《海濤微痕》的編輯出版,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記者看到,老人的書架上滿是堆列的各類書籍,一些珍貴的資料文獻用泛黃的舊信封仔細包裹,手寫的書籍底稿上也密密麻麻寫滿了修改的標記,天花板上掛著一盞日光燈,也許只有它見證了張海濤在書桌案頭究竟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
“鄂南舊時有‘君子念帖’的育兒習俗,即有的人家小兒經常夜間哭吵不安寧,家人便在小紅紙上寫疾病痊愈的祈禱話語,貼在十字路邊墻壁上或者樹干上,讓往來的行人看到紙片內容時念一念......”記者隨手翻閱《海濤微痕》,一則民間小故事雖寥寥不過數百字,卻描繪得妙趣橫生,記者不由得一口氣讀完,意猶未盡。
《海濤微痕》全書分為史海鉤沉、民間故事、文史論述、風光游記、通訊報道、父母往事、 詩歌楹聯、附錄記事 8 個章節, 共計 26 萬字,另有補充內容、5 幅地圖及珍貴照片。
除此之外,許多文化名人給該書題詞、題畫、題聯,這本身就是珍貴的史料。
赤壁本土文化名人鄧楚棟的題聯《賀張海濤先生〈海濤微痕〉文集出版》,對張海濤其人其書作了精辟的評價:“曲折溪流歸大海,精華文筆似波濤”。
2 嘔心瀝血終付梓
文史資料搜集整理工作,何其繁雜。“這本書,是我20余年文史工作的積累。”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張海濤便手握自行車,腳蹬解放鞋,肩膀掛著軍用綠水壺,穿行在赤壁的大街小巷和田間地頭。自行車都騎壞了2輛,解放鞋穿破了5雙。
山路太高,張海濤徒手攀爬,泥路難行,他干脆脫鞋光腳走路。身處山野,渴了,喝軍用水壺里的涼開水,餓了,張海濤啃點自帶的干糧,偶爾有熱心的鄉親借他點瓜果湯水充饑。“您是搞地質工作的吧?”看著眼前膚色黝黑風餐露宿的張海濤,鄉親們都不敢相信這是城里來的工作人員。
1986年,為了復原《淪陷前蒲圻縣城廂鎮街道示意圖》,張海濤臨危受命,在赤壁市文史委相關負責人的鼓勵下,張海濤足跡遍及赤壁城鄉,歷時數月,走訪唐建勛、謝希文、馬呈章等12位赤壁老人,經過精嚴考證和悉心核校,全部求得一致后,終于整理出一份大體完善的正式地圖,并收錄于《海濤微痕》一書,而這也成為了赤壁古城珍貴的記錄。
為了方便繪圖,張海濤自己搭建了能傾斜成30度的簡易木架,木架上放置玻璃板,這樣燈光就能透過玻璃板,清楚照射到草稿上,隨時修改圖表。
數九寒天,張海濤畫圖又不方便戴手套,只能靠著一根煤爐管子取暖。天長日久,張海濤手上便生了凍瘡,留下疤痕。家人看了又心疼又生氣,可張海濤卻不以為然。
“工作的事情上心,家里自然就管的少些?!? 張海濤的女兒張莉時常來看望父親,她回憶,從前家里的窗臺上總是擺放著很多綠植,郁郁蔥蔥??墒悄程鞆埨蚧丶?,卻發現窗臺上一片光禿禿,只剩幾個孤零零的花盆。原來, 父親只顧著埋首伏案,花花草草早就枯死凋零了。“想到爸爸為了工作, 連吃飯都是自己隨便買點盒飯,家人也就理解他了?!睆埨蚩扌Σ坏玫卣f。
3 筆耕不輟傳歷史
“大爺爺,您這本書為什么叫《海濤微痕》呀?”張海濤的侄孫張申伊疑惑地問。“‘海濤’是我的名字,‘微痕’,即我來人世間走一趟,留下一點微小的痕跡?!逼鹣?,張海濤編著《海濤微痕》,是為了圓自己的一個編書夢,也是為了“對20余年的文史工作做一個總結”,但有幾次的親身經歷,讓他更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編書的意義所在。
2018年春節,張海濤的大外孫正正從深圳回赤壁。張海濤帶他游歷了赤壁城區。途經赤壁市人社局時,門口兩只張著大嘴的石獅子吸引了正正的注意?!叭松缇质菑V納人才的地方,獅子張口,代表天下人才聚集于此?!睆埡洆?,給外孫講述了一段鮮活的本土故事。
“外公,你講得真好,赤壁還有什么典故呀?我還想聽!”現在,正正已經成為了張海濤的頭號“文史迷”。
“我們打印店每天客來客往,很多人會拿著書稿來印刷,但是張爹的《海濤微痕》,我格外喜歡讀?!背囫R港小區打印店的何海霞說,得知《海濤微痕》出版,自己也擺了一本在打印店書架上,招攬顧客閱讀。
“獨樂樂何不眾樂樂?我沒想到,年輕讀者對文史也有興趣,這是好事?!? 談到此處,張海濤頗感欣慰,原來不只是家人需要書籍傳家風,社會大眾也需要這么一本書傳承歷史,啟迪心智。張海濤將《海濤微痕》熱心贈與赤壁市文史委、市檔案館等文化單位。迄今為止,《海濤微痕》已經贈予他人200余冊,為了支付編書的成本費用,也有一部分書售賣。
“書籍內容既有可讀性,又有知識性,既有現實意義,又有歷史價值。”原蒲圻縣(今赤壁市)政協主席方加光表示,《海濤微痕》是一部以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為主題的優秀地方文史讀本,字里行間無不體現了作者的赤子情懷。
“我只要還有精力,拿得動筆,就不會停止文字工作?!睆埡硎?,他想再編寫一部《海濤微痕續集》,給后人留下真實的赤壁舊貌,總結這座城市的歷史。(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希子 通訊員 張沖)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亦文亦商 且書且刻——彭軍的書畫篆刻藝術人生
下一篇:
訪湖北省優秀文藝志愿者定光平
15年前,他懷揣著5元一幅的臨摹字畫穿行于深圳的街巷中等待買主;15年后,他執筆潑墨一字值千金。他為眾多名人制印,40年的孜...
作為一位對保護和傳承鄂南民間文化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學者,20多年來,定光平一直行走在家鄉故土,開展基層調查、學術研究和鄂...
他,8月初受邀出席在意大利舉行的“中意書法交流論壇暨書法筆會”,為意舉辦方揮毫題贈“學無止境”墨寶; 他,書法作品...
咸安區官埠橋鎮文化站66歲的的退休干部王焰,十幾年來堅持業余詞曲創作,在全國《詞刊》、《歌曲》等音樂刊物發表作品100多首...
熊應華,1951年出生于號稱“木雕之鄉”的通山縣九宮山鎮,1971年師從岳父陳新旺學習木雕技藝,后成為“通山木雕”陳氏第四...
1999年10月,中國藝術院舉辦“共和國50年藝術研討會”,他撰寫的提琴戲調研文章《活躍山區群眾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隊伍》參加...
咸安區汀泗橋鎮馬鞍村12組村民高緒才,過著與眾不同的人生。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及農閑時揮毫潑墨或創作詩歌,矢志不渝地...
在嘉魚縣,有這么一位收藏達人,名叫劉浩然,在家中打造“紅色展覽館”,耗時20多年收藏了毛主席語錄瓷器、毛澤東雕像、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