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他懷揣著5元一幅的臨摹字畫穿行于深圳的街巷中等待買主;15年后,他執筆潑墨一字值千金。他為眾多名人制印,40年的孜孜不倦迎來了今天的厚積薄發。是什么讓一位書畫少年在藝術之路上滿懷憧憬矢志不渝直抵今日,又有哪些機緣巧合讓他帶著理想一步步邁進現實?記者將帶你走近彭軍,走進他的書畫人生。
師從眾多名師
70年出生的彭軍與書畫結緣已有40多年,良好家風的傳承讓彭軍從小便浸染在水墨書香之中。"我的曾祖父是位晚清的老貢生,開私塾的老先生,父親從事文化工作幾十年,對我的要求極其嚴格,我從小練習柳楷,自此書畫便一路相伴。"彭軍說。
年近知天命之年的他,是終生學習的最好踐行者。雖在書法上已頗有造詣,直至現在,他仍拜在咸安區書法家協會主席鄭世進的門下學習行草書法的創作。
"我學習書畫的門類很多,出于喜愛、欣賞或是羨慕,這些都是我學習的初衷。白天為了事業奔走應酬,只有晚上才能擠出時間研究書畫、臨摹學習。"彭軍說。
國畫、漢印、油畫,他游弋于書畫藝術的精妙之處,信手拈來,沒有40年繪畫生涯的磕磕絆絆、跌跌蕩蕩就沒有他今天的藝術生氣。
彭軍幼時隨中國著名畫家劉三多學習素描、油畫,14歲始學篆刻,習漢印,師從湖北篆刻名家張克彬老師,現被中國當代著名書畫篆刻家曹立庵弟子尹志剛收為學生,學習篆刻創作。"每當我略有失意之時,總有貴人相助。"彭軍說到的貴人指的就是他的老師們。
"他拜師多,多拜名師,童子功、厚路子正,沒有這么多年的基礎學習沉淀,是永不可厚積薄發的。"鄭世進如此評價。
2014年,彭軍被吸納為中國軍事博物館紅色文化書畫家協會理事會員,他的人生就像從習書法到習篆刻的過渡,變得更加立體豐盈了。
廣結天下善緣
桂花鎮的鄉土牽系著遠在他鄉的游子,7歲時,彭軍便隨父親離開出生地廣州,回到了老家咸寧,彼時的他怎能知道,自己和這片鄉土將有著怎樣的牽掛和緣分?
彭軍也曾南下深圳尋商機謀出路,2007年又二度返鄉回咸,只因父親病中、故土難離,此時的他開始萌生在咸從事書畫事業的想法。8年之后,這個想法終于在他的努力之下變成了現實。
"寶藝軒"便是他在咸寧創辦的工作室,古色古香,40平米的小空間里,盡藏名人雅士的書畫作品。在這間并不太顯眼的"雅室"里,經常可見數位文人飲茶作畫,交流技藝,儼然是一個藝術交流中心。
在這間不大的工作室里,藏有一份彭軍心愛的"寶貝",一份印有名人印章的文冊,文冊中工工整整地印有他的手工刻印。篆書、甲骨文,每一枚章印都各具特色,大小不一卻又端正精妙。
翻看他的作品,更像是在回顧他人生的履歷,背后都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和人。他回看著自己的"人生",有些激動,說:"刻印得懂人心,得知人喜好,知人性情,每一方印都代表著某一個人,見印如見人。"彭軍介紹說,他樂于制印,為了制好一方印,他每次著手篆刻前都會對對方進行詳細的了解。
幼年的漢印學習和多年的美術基礎,為彭軍的篆刻創作積蓄了深厚的功力,自2011年拜"江城第一刀"尹志剛為師,專習篆刻創作不過7年時間,他已為千人制印,其中不乏國內重要領導,知名人士。
一次機緣巧合,彭軍結識了著名書法家盧中南老師,成為盧中南的入室弟子,了卻了他多年的心愿。能得到盧老師的親面指導,他的書法篆刻之路也因此變得更加平坦寬闊。
擺渡香城文化
作為一名書畫篆刻藝人,彭軍手中有筆,心中有畫,對于書畫藝術他渴望超越和突破,有"自成一家,獨領風騷"的雄心壯志。他同時還有另一個身份,書畫商人。
常年往返南北,他的藝術眼界與常年俯首只認筆墨的文人大有不同,他的藝術思維不容許書畫事業有絲毫停滯,咸寧這塊人文底蘊深厚的土地,便成為了他意欲開拓的市場。
在鄭世進的眼中,他是一個有"境界"的人。對于書畫,他頗有研究和造詣,并有一顆時刻求突破的進取之心;對于藝術,他尊師重藝,將咸寧本土藝術家們的書畫作品引向沿海市場,為能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咸寧的書畫藝術鋪路架橋;對于事業,他有經商之人的頭腦和眼光,希望能以商業的運作撬動咸寧的書畫創作,以此形成產業。
當彭軍被問及到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雙重身份時,他的態度直接、情意真切,"商人的身份并不影響我對書畫始終如一的喜愛和尊崇,試想一個不懂書畫的人,如何能欣賞書畫之美,如何能將好的藝術作品引薦給更多懂它的人。"
近觀咸寧的書畫市場,他有著極為廣闊的愿景。他想做一個牽線人,牽起咸寧書畫藝術與外界書畫藝術的聯系,為此他樂此不疲地組織接待到咸寧考察交流的藝術家們,參與其中、自得其樂。他還想做一個擺渡人,將眾多優秀的本土藝術作品渡到更遠的地方,讓其藝術價值得到更充分的展現。
他說:"把對書畫的興趣當成事業來做,是我做過的最重要的決定。"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盛勇 見習記者 丁婉瑩)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劉昌杰的曲藝人生
下一篇:
史海文濤映夕陽--赤壁老人張海濤出版本土文史專著的故事
退休后如何與時光相伴?赤壁一位老人選擇了“書海沉浮”,“打撈”本地歷史和文化。近日,赤壁市文史工作者,古稀老人張海濤...
作為一位對保護和傳承鄂南民間文化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學者,20多年來,定光平一直行走在家鄉故土,開展基層調查、學術研究和鄂...
他,8月初受邀出席在意大利舉行的“中意書法交流論壇暨書法筆會”,為意舉辦方揮毫題贈“學無止境”墨寶; 他,書法作品...
咸安區官埠橋鎮文化站66歲的的退休干部王焰,十幾年來堅持業余詞曲創作,在全國《詞刊》、《歌曲》等音樂刊物發表作品100多首...
熊應華,1951年出生于號稱“木雕之鄉”的通山縣九宮山鎮,1971年師從岳父陳新旺學習木雕技藝,后成為“通山木雕”陳氏第四...
1999年10月,中國藝術院舉辦“共和國50年藝術研討會”,他撰寫的提琴戲調研文章《活躍山區群眾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隊伍》參加...
咸安區汀泗橋鎮馬鞍村12組村民高緒才,過著與眾不同的人生。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及農閑時揮毫潑墨或創作詩歌,矢志不渝地...
在嘉魚縣,有這么一位收藏達人,名叫劉浩然,在家中打造“紅色展覽館”,耗時20多年收藏了毛主席語錄瓷器、毛澤東雕像、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