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3月,下放向陽湖作協5連僅半年的楊匡滿,莫名奇妙地被打成“五一六”反革命分子,被隔離反省、審查交待、監督勞動、層層批斗等折磨了幾個月后,才宣布他屬于“受蒙蔽的”“一般成員”,回到“革命群眾”的隊伍中。
說起他的家庭出身問題,還有一段插曲。他父母都曾是教師,抗戰后母親失業,在老家種田帶孩子,所以土改時他母親定的成份是“小土地出租”,不久作為失業教師到上海工作。他們兄妹四人,在家庭出生一欄一直填的是教師或職員。1961年他在北大讀書,為表示對黨忠誠,他不假思索地把家庭出身由“職員”改成了“小土地出租”。
1971年夏天的一天,他突發奇思,想把家庭出身更正一下,于是給軍宣隊寫了一紙報告。大約過了兩周,“組織上”找他談話并宣布:經研究,你的家庭出身定為“反革命地主”。
聽到這個結果,他簡直如五雷轟頂,后悔莫及。他明白,這可是比“五一六”還要更厲害的一頂帽子!但他百思不解的是:哪里有“反革命地主”這個出身?“地富反壞右”,他一人竟占了兩個。過了幾天,他終于想到給父親學校的黨支部書記、曾當過他初中數學老師的蔡誠寫了一封信,同時也給父親寫了一封信,質問父親對他是否有所隱瞞。父親的回信十分無奈,僅寄來一份他個人的簡歷。蔡誠老師也很快來信,要求他向組織反映重新調查,并明確表示這樣定出身成分是不妥的。
當時嚴文井同志剛當連副指導員,安慰他說:出身不由選擇,道路自己走嘛!你還年輕,不會怎么影響你今后分配工作的。他半信半疑,只能將一腔郁悶憋在心里。
“九一三”事件之后,隨著干部政策的迅速落實,干校階級斗爭的氣氛趨于緩和。1971年初冬,干校恢復了黨的組織生活,軍宣隊相繼分批精簡和撤離。當他聽說作協5連新的黨支部宣布成立,心情十分激動,寫了首長達300行的朗誦詩《在新黨支部成立大會上的發言》,讀后令許多人熱淚盈眶。
他當時明白,自己已真正從政治上解放了,再也不會有人敢說他政治上如何如何了。就在會后幾天,新黨小組長、排長榮正一找他談話,很明確地對他說:把你的家庭出身定為“反革命地主”,那簡直是胡鬧!你就改過來吧。不過要是定成職員也不合適,跟你兄妹不一樣也不要緊。就這樣,纏在心頭幾個月的“反革命地主”的身份,煙消云散了,他終于從惡夢中走了出來……(吳裕舜)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李城外:從作家到學者
下一篇:
[向陽湖文化名人軼事50]陳野:揭開“五一六”內幕
15年前,他懷揣著5元一幅的臨摹字畫穿行于深圳的街巷中等待買主;15年后,他執筆潑墨一字值千金。他為眾多名人制印,40年的孜...
退休后如何與時光相伴?赤壁一位老人選擇了“書海沉浮”,“打撈”本地歷史和文化。近日,赤壁市文史工作者,古稀老人張海濤...
作為一位對保護和傳承鄂南民間文化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學者,20多年來,定光平一直行走在家鄉故土,開展基層調查、學術研究和鄂...
他,8月初受邀出席在意大利舉行的“中意書法交流論壇暨書法筆會”,為意舉辦方揮毫題贈“學無止境”墨寶; 他,書法作品...
咸安區官埠橋鎮文化站66歲的的退休干部王焰,十幾年來堅持業余詞曲創作,在全國《詞刊》、《歌曲》等音樂刊物發表作品100多首...
熊應華,1951年出生于號稱“木雕之鄉”的通山縣九宮山鎮,1971年師從岳父陳新旺學習木雕技藝,后成為“通山木雕”陳氏第四...
1999年10月,中國藝術院舉辦“共和國50年藝術研討會”,他撰寫的提琴戲調研文章《活躍山區群眾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隊伍》參加...
咸安區汀泗橋鎮馬鞍村12組村民高緒才,過著與眾不同的人生。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及農閑時揮毫潑墨或創作詩歌,矢志不渝地...
在嘉魚縣,有這么一位收藏達人,名叫劉浩然,在家中打造“紅色展覽館”,耗時20多年收藏了毛主席語錄瓷器、毛澤東雕像、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