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洪(赤壁)
庚子年初冬,以檔案館的朋友之邀,有一次武赤壁到文赤壁之行。
在黃州遺愛湖公園正門前下車。這是一個因為蘇軾而得名的湖泊。天空灰暗,烏云密布。我們穿行石林詩刻間。在“寒食林”前,聽女講解員講述蘇軾《黃州寒食二首》“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突然,雨勢來不已,大家急趨走避。之后,坐電瓶觀光車,沿遺愛湖岸線環行。雨打車頂,沙沙作響,雨水順著窗玻璃快速下淌。透過雨簾,感覺湖很大,湖上一片白茫茫。我們參觀了新建的蘇東坡紀念館。這是一個寬敞的所在,蘇軾生平,得以盡述。館之中庭,修竹叢集,百葉窗透進婆娑綠意。再登逼仄的東坡赤壁,我問起東坡躬耕的東坡在哪里。年輕時讀過《普希金在流放中》的我,聯想起蘇軾的“三州”說:他及兄弟的名字,似乎一早就注定了這一生將不斷跋涉遷徙。
去黃州前,我寫過一篇《蘇軾的深夜食堂》,寫元豐五年的黃州日常,舌尖與筆尖上的蘇軾。幾個平靜如水的夜晚,煙波江上的口腹之欲,接踵而出流傳千古的文學精品。那是怎樣神奇的一年!即使放到整個中國文學史背景下,那也堪稱大年啊!
我的可追溯蘇軾接受史,是從1980年開始。 那是我的“蘇軾元年”。那年夏,因公干,我到一個溫泉沸涌的小城,小住了不短時間。于旅舍間,我讀到一本《古文觀止》,淺灰暗紋封面,豎排繁體,正文夾注。從中,我讀到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那一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我發現了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何時讀到,則已不可確考。后來又讀到蘇軾更多與赤壁有關的文字與"本事”。從此,在恒河沙數的中國古代作家里,他成為我的至愛。蘇軾在我心中。
戊寅年,長江好大水,兩岸的人們眾志成城。我被派駐驚濤拍岸的赤壁古戰場,參加抗洪搶險。我們住在赤壁干堤防汛指揮部。它就在赤壁山后側,走十幾米,穿過一個小村莊,就上了山。一個傍晚,夕陽西下,我一個人登赤壁山,來到磯頭。汛期,山上沒有一個人,我獨享著眼前美景:金色陽光盡染的山林,此起彼伏的蟬鳴與間或的江聲凸顯的寧靜,比平日更寬闊有力的江流......抗洪回來,我寫了一篇《心中的宋朝》。文中, 我以很大篇幅神游故國, 懷想蘇軾。它會不會是那年夏秋赤壁江畔的難忘經歷,所卷起的“千堆雪”之一朵?
庚子年,或許是被年初之疫封禁太久,靜極思動,那年下半年,先后有鄂西北、鄂東乃至北方之旅。黃州行后不久,徑赴北京。其間,有《讀書》編輯部之行。在《讀書》得到《讀書》:編輯衛純先生為我配齊了丟失的幾期《讀書》。夜,讀《讀書》于天倫松鶴大酒店。當年第八期上,有一篇《被建構的建安三國》,談旅美學者田曉菲的新著《赤壁之戟——建安與三國》。
從北京歸來后,曾在微信中問衛純先生,書出來沒有?沒有。進入戊寅年,才終于見到慕名已久的《赤壁之戟》。這是一個人的“軾”界。她是冷眼向洋看“軾”界。
田曉菲認為,赤壁是最著名的三國遺址,沒有哪個地名是比“赤壁” 更能激發起三國想象。杜牧之后,最重要的關于赤壁的書寫之一,當然是蘇軾及其 《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11世紀標志了“赤壁”建構過程的第二個關鍵時刻:這就是蘇軾被貶黃州及其赤壁詞賦創作。她下了細致功夫,甚至考定蘇軾與朋友在赤壁之下泛舟飲酒,是在1082年8月12日的晚上;游赤壁后的一個月左右(1082年9月10日) 寫了《念奴嬌》一詞。她斷定,赤壁成為中國文化和文學地圖上一個恒久承載的地點,被人們以變動不居的方式“遙想”。
順便一說,《赤壁之戟》 中,還提到吳宇森導演執導的《赤壁》,電影片頭,從彌漫的霧氣中出現一柄生銹的寶劍,營造出“中世紀氛圍”。那一年,吳導來赤壁,舉行《赤壁》電影相關活動。就在赤壁山上,他獲贈寶劍及被授予赤壁榮譽市民稱號,我親見他亮劍赤壁磯,拔劍出鞘,直指天空。
那篇《心中的宋朝》,當時發表在上海《文匯報》副刊“筆會"上。而我看“筆會”持續至今。今年,我在琳瑯滿目的“筆會“中,得見在縣城的“契訶夫”、北緯40度的雅魯斯、瓦爾達心中的那片海、辛丑年的花木和飛.....還有一篇:《曾在簡易樓房里隱匿37年的蘇軾“二賦”真跡》。“二賦”真跡竟然傳存至今!這令人神往不已。
我后來“文本細讀”,才發現,赤壁詞賦都是夜晚的產物。夜晚的蘇軾如有神助。他在月光下寫得最好。例如,赤壁諸篇之外的那篇承天寺夜游,他輕而易舉就把一個平常的失眠之夜變成名作。蘇軾擁有把歷史事件變成文學事件的能力。同樣是寫赤壁,惟有他寫得最光昌流麗,成為話題,自帶流量。經由他,赤壁被表達了。也許寫作,就是看誰有更多的好句子。好句子多了,量變到質變,文章就好了。蘇軾是許多好句子的持有者。還有,我一直以為,蘇軾的詞比詩好。探尋他的好“詩”發生學,那些好“詩”,多半發生在這種參差不齊的文體中。一到詞,他就灑脫、靈動了。詞是一種更加開闊的文體。某種意義和程度上,詞是詩的散文化,它更多地掙脫了語言的約束。原來,形式也是內容呢。語言與思想如影隨形。語詞、表達的解放,小于但先于思想的解放。
有一個謎。蘇軾的赤壁詞賦,為什么早不寫晚不寫,都寫在元豐五年一一1082年, 而這一年之后,就從此斂筆,再也不寫了,從而使這一年成為赤壁文學史1800多年里獨一無二的重要一年? 《念奴嬌.赤壁懷古》還有一個“本事”,它寫出后,被蘇軾小心地隱藏起來,極力控制它的傳播。這是為什么?蘇軾擔心它并不“政治正確”?
一時代有一個時代之問題。蘇軾的時代也是這樣。那也是一個三國時代,也在上演著“三國演義”。
今年十月,讀到新一期《讀書》。上面有篇《青岡峽里韋州路》。作者勾稽出一條對我而言是十分珍貴的史料。就在蘇軾寫赤壁詞賦的元豐五年(1082) ,張舜民南赴郴州,繞道黃州,看望老朋友蘇軾。與蘇軾一樣,他也是因詩貶官。文章憎命達啊,不世出的蘇軾,以及張舜民,都是這樣。
蘇軾記道,張舜民“稍能詩”,可以寫幾下。他隨從高遵裕西征回,途中作詩二首,一云:“青銅峽里韋州路,十去從軍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將軍休上望鄉臺。”結果為人所奏,被貶彬州。蘇軾還提到張舜民“通練西事”。我想,這才是關鍵吧:他對“西事”——西北問題是很熟悉、了解的,居黃期間,很可能對蘇軾談到了。當然他的詩本身也披露了“西事”的慘烈:“十去從軍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西部的戰事,非常艱難,損失太大了。我從《資治通鑒》里有更重要的發現:就在那一年,宋軍在西北有一次慘敗,損失達到60多萬人一一以當時的人口基數,這個量級的損失,堪稱駭人聽聞。
原來蘇軾的赤壁詞賦,并不是單純發思古之幽情。它很可能是西北一次大敗績的遙遠投射。當時,并不是西線無戰事,國家的塞防壓力大啊。好將領,打勝仗,是那個時代的剛需,但終于未能成為它的標配。于是蘇軾期冀“西北望,射天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到西部邊疆去建功立業,收拾金甌一片,朝天闕。所以他赤壁懷古,獨懷周瑜,一位面對壓境強敵的從容勝利者。你看你看,蘇軾的臉偷偷在改變,原來他也有壯懷激烈的一面。蘇軾的赤壁詞賦,是對“外”戰爭、邊疆危機之際的心靈史。這個人,家國在他心中。
就我而言,蘇軾赤壁書寫的啟示是:一個寫作者,心中有家國,會不會寫得更好?至少,他的寫作會不會變得更有份量、更加重要?
編輯:但堂丹
一千多年前的蘇軾,所具有的超凡氣魄和恢宏博大的想象力,時至今日,依然讓人仰止,讓人驚嘆。蘇軾主動請求出京,在杭州、密...
○郭彧李城外先生身為我國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陽湖文化研究專家,其經歷與成就早已為人所熟知。今年,得先生慨然饋贈《向...
?文學史,一如思想史、哲學史、科學史,是文明演進的重要側影。錢念孫力圖寫出文學史的簡明讀本,其核心工作是把那些綱要史...
一組生動的旅行文學寫作指南《旅行文學十講》的下編是一組生動的旅行文學寫作指南,從敘事模式、時空結構、景觀書寫形態三個層...
? ? ? ?常湖中道山汪天紅乃東溪朱氏太窩莊才祖會和赍公會兩房之祖墳山,葬有廿一世祖希回公及以下之祖妣。
活動總結了成績,安排了工作,增補了主席團班子成員,進行了會議交流發言,開展了現場書畫研習和作品展示。
行走回望總關情——朱封金散文集《行走與回望》讀后謝望梅我跟朱封金屬于很好的文友加朋友,他的《行走與回望》出版后,我很...
行走回望總關情——朱封金散文集《行走與回望》讀后謝望梅我跟朱封金屬于很好的文友加朋友,他的《行走與回望》出版后,我很...
故宮舉辦蘇軾主題書畫特展與蘇軾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朱之蕃《臨李公麟畫蘇軾像軸》(局部)故宮博物院供圖參觀者拍攝文物。展...
備受矚目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亮相故宮博物院,再一次將蘇軾推到聚光燈下。如果我們從蘇軾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