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臺寺,又名卻塵寺,坐落在鄂贛交界的通城縣塘湖鎮苦竹嶺半山腰上。該寺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于清光緒辛卯年、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兩經修葺。
2009年,為保存歷史遺跡、弘揚傳統文化,塘湖鎮黨委、政府牽頭發動相關單位和群眾籌資對南臺寺重新修繕。
沿著百余步的臺階拾級而上,可以看到正門前的“南臺禪寺”門額,往里走能看到如來佛、觀音菩薩等佛像,還有法堂、祖堂、云水堂、齋堂、禪堂和客房等。南臺寺歷任多代住持,多位高僧在此圓寂后肉身龕葬,部分墓冢保存完好,上面的石刻條石和蓮花塔狀清晰可見。
該寺不僅傳播了佛教文化,也傳播了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南臺寺飽經戰火洗禮,1927年秋收起義,時任中共通城縣蘇維??h委書記劉永康同志將該寺定為湘鄂贛邊區工農紅軍第九大隊與地方武裝聯絡會會址,革命烈士劉石渠同志曾于民國十六年在此設館教學,傳播革命真理……寺廟對面有一座小亭,紅瓦紅柱,旁邊是劉石渠等22位革命烈士的墓碑。站在烈士墓群前,烽火硝煙仿佛還歷歷在目。
這里香火旺盛?,F年62歲的劉紅勝,是南臺寺第28代住持,管理該寺已有3年。他常年住在寺廟,一襲僧衣、一雙布鞋,誦經禮佛,頗有些仙風道骨的味道。據他介紹,該寺的信眾達數千余人,方圓百里的善男信女常步行數十里來此朝拜,其中不乏北京、廣東、上海等地的客商,每月初一、十五是香客最多的時候。
南臺寺左邊有一條古道,由青石板鋪成,依山勢而修,在翠竹中向山頂延伸,通往江西。古道相傳修建于清朝初期,石壁上“道光廿二年修整塹”八字至今清晰可見。因道旁苦竹眾多,得名苦竹嶺。這條寬約一米、綿延數十里的石板路,串起了通城和江西。石板中間磨出的坑坑洼洼,便是茶馬古道上,過往商隊和行人日復一日踩出來的印跡。
半山腰上有一石砌涵洞,飽經風霜洗禮,中間有一個像天窗一樣的大洞,但仍能看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現已成為過往行人納涼休息之所。
從涵洞往右邊山上走一段,離涵洞1里左右,有楊漢域師長手書摩崖石刻,高約一丈,為茅草所繞。1938年,時任國民黨27集團軍總司令兼20軍軍長楊森帶領部隊從四川來到修水、平江抗日,27集團軍總部駐平江縣長壽街,20軍駐扎修水縣白嶺鎮太清一帶。1939年10月,日軍進犯長沙,20軍134師楊漢域率部在苦竹嶺一帶與敵鏖戰,大獲全勝。戰后,楊漢域手書“大中華民國二十八年九月蜀人楊漢域率精卒五千大破倭寇于此”,命石匠刻于苦竹嶺一個面積約5平方米的天然花崗巖上,至今保存完好。
據當地村民介紹,古道原是鄂贛兩省往來的重要商道,戰火時期是該縣三大重要關口之一,在抗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特約記者 劉健平 通訊員 鄭紅萍)
編輯:Administrator
鐵海坡是原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汀泗橋戰役的前沿陣地,它位于咸安區汀泗橋鎮汀泗橋火車站北約500米的京廣鐵路西側,與汀泗河對...
小時候,我老家通城縣石南鄉下的祖父家中,擺著一尊木雕的神像。我偶爾從祖父的口中得知,這尊神像叫伏波將軍,后來我在某個...
“一腳踏三省”,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石牛寨鎮積谷村、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黃龍山林場坪等分場、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白嶺鎮...
每個國人心里或許都有一處桃花源,在這里,漁樵耕讀、且歌且吟,時光停滯千年。但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這只是終南山隱士的生...
因河命名的橋,在咸寧有幾處,其一就是咸安區浮山辦事處龍潭村因龍潭河命名的龍潭橋。 淦河、大橋河與溝崽口溪交匯后3千...
在嘉魚縣城西南高鐵嶺鎮與官橋鎮交界處有一座山,名叫大崖山。東嶠有個山洞,或傳為古人徙居之所,今衍為“仙人洞”。 明...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贛邊區人民,在茶葉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實踐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方言。它們記載著茶...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贛邊區人民,在茶葉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實踐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方言。它們記載著...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贛邊區人民,在茶葉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實踐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方言。它們記載著...
咸安及其所在的鄂南、湘鄂贛邊區人民,在茶葉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實踐中,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方言。它們記載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