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9月30日電(記者王玨玢、邱冰清)據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公布的升降旗時刻表,2023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的升旗時刻為6時10分。你有沒有發現,天安門廣場升降旗時刻并非固定不變?你知道升降旗與天文學也有關系嗎?中國科學院專家為您揭秘。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成灼介紹,天安門廣場的國旗升降力求與太陽出沒同步,所以升降旗時刻不固定,這背后離不開科學研究的支撐:要對天體力學有充分的了解,還要基于精密的天體測量,對重要天體的位置做出高精度預報。這些系統、復雜的知識組成了天文學中一個專門的分支——歷書天文學。
計算升旗時刻,涉及太陽隨地球自轉而做的周日視運動。由于陽光通過地球大氣層時會發生折射,肉眼看到的太陽高度與實際有所差別。對于同一地點,不同日期太陽的出沒時刻也有不同,會隨季節而發生變化。每天能看到第一縷陽光穿過地平線的時刻都不相同,升旗時刻因此產生差異。以天安門廣場為例,今年的1月1日到6月12日,升旗時刻從7時36分逐漸提前到了4時45分;6月19日到12月30日,升旗時刻由4時46分逐漸推遲到7時36分。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紹,1965年,我國開始獨立編算中國天文年歷,此后,我國歷書編算的精度、質量不斷改進,默默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
“斗轉星移,我國歷書編算的變遷也見證了國家的巨大發展。在一輪紅日噴薄而出的同時,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祝愿我們的國家與日同輝!”成灼說。
海報制作:徐湛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新華社評論員:堅定不移朝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4周年
下一篇:
凝心聚偉力 奮斗鑄輝煌——獻給共和國74周年華誕
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我們就一定能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講述者: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劉開迪2017年金秋十月,黨的十九大召開,當時我已經是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
他從事飛機設計和航空事業長達70年,是我國航空界唯一的兩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海洋科技事業從篳路藍縷啟航,向海圖存、向海圖興、向海圖強,經過幾代海洋科技工作者的不懈...
咸寧網訊通訊員皮道琦、張海麗報道:6月7日,高鐵嶺鎮11個村(社區)黨總支組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通過這次黨史知識學習和實...
”研究團隊抓住這一線索,結合大量前人的研究數據,提出日長8.6年周期性變化可能與地球液核表面赤道附近的扭轉阿爾芬波振蕩有...
我國投入運行和在建的大科學裝置從屈指可數增加到50多個,基礎研究和戰略前沿突破能力大幅提升,為偉大變革、筑夢強國奠定新基。
那么,研究人員究竟為什么要研究青藏高原的湖泊蒸發?他們又是如何計算出湖泊蒸發量的?這種方法適用于世界其他湖泊蒸發測量嗎?...
孟祥偉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創造環境激發活力推動科技創新取得新成效提高站位抓好整改夯實高質量發展生態本底咸寧網訊咸寧...
光明日報記者齊芳顏維琦走進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能清晰地感受到一部濃縮的科技強國史: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器、“墨子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