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光明日報記者 夏 靜 張 銳
有就業、能脫貧、逐步能致富
——易地扶貧搬遷的“湖北答卷”
“以前的房屋倒塌了,父母常年在親戚家居住,自己一個人在外打工擔心老人,不出門掙錢又沒有自己的窩,兩頭難受。現在扶貧政策好,給我一家子蓋了兩層樓房,想都不敢想我能住上這紅磚粉白的房子。”2017年年底喜遷新居的十堰市竹山縣擂鼓鎮腰莊村村民全軍感慨萬千。
2016年以來,在相關部門的幫助引導下,全軍成立了鑫森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起200平方米的豬場、600平方米的牛棚,飼養生豬30只、秦川黃牛70頭,帶領1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湖北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始終堅持搬遷與脫貧銜接、安居與樂業并舉、生產與生活同步。截至今年5月,湖北已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時期31.84萬戶88.23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建設安置任務,累計建房2330.83萬平方米,搬遷入住率達100%,集中安置率達76.22%。99%以上的搬遷戶實現了脫貧,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正在從“搬得出、穩得住”向“有就業、能脫貧、逐步能致富”轉變。
安居:建好房子,配好設施
大別山,巴水河畔。居住著320戶1038人的武鋼新村社區,是黃岡市羅田縣規模最大的鄉鎮集中安置點。鱗次櫛比的居民樓,干凈整潔的街巷,近在咫尺的醫院、學校、超市……讓三四年前還住在深山土坯房的村民感慨:做夢也沒想到能在鎮上有套房。
社區落成后,新建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負責日常管理,成立了警務室、醫務室,選配了18名樓棟長。居民們過上城里人一樣的日子。
“凡是入住的群眾,沒有哪一個說不舒服。”武鋼新村社區主任金國安介紹,為了照顧群眾生活,社區還流轉了30畝土地方便搬遷貧困戶種植蔬果。如今,武鋼新村不單是搬遷群眾的脫貧房、安居點,更是他們的幸福垸。
初到異地,如何保障搬遷群眾出行、上學、就醫、購物等基本生產生活需求?
宜昌就近為每戶農戶落實一分園田、一個養殖欄圈、一個產業項目、一次技能培訓、一個就業崗位,推行生產生活“五個一”。同時制定教育、醫療、文體、商業網點、超市、集貿市場等公共服務“六便利”配套標準。全市落實養殖欄圈等各類生產用房9335間,落實生活園田9492塊,建成醫務室298個。
今年5月舉行的湖北省易地扶貧搬遷電視電話會議透露,湖北在易遷工作中建設道路6682.6公里、管網1.6萬公里、污水處理設施1萬個、垃圾處理設施1.5萬個。還建起了206所幼兒園、328所學校、1406個醫療衛生設施以及一大批社區服務設施、綜合活動室、文化廣場。湖北省易遷辦負責人表示,易地扶貧搬遷已進入到以做好后續扶持為主的新階段。
樂業:發展產業,擴大就業
量尺寸、裁剪、縫紉……下樓就上班,與兒媳是同事,在扶貧車間每個月可以賺1000多元。這讓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搬遷戶褚繼菊感覺日子很有奔頭。
2018年年底建成的采花集鎮安置點,有91戶347人,是五峰縣最大的安置點。五峰縣發改局副局長、易遷辦主任關宇介紹,縣里引進全俊制衣廠,面向易遷戶開放縫紉工、手工、燙工等崗位,2019年帶動安置點人均年收入實現可觀增長。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產業后扶是實現易地扶貧搬遷“能發展、可致富”的關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易地扶貧搬遷中十分注重利益聯結。通過聘請有勞動能力搬遷戶參與搬遷房屋建設,讓搬遷戶既得新房又有收入。此外,引導搬遷群眾發展特色產業,實行以獎代補等形式激勵自我發展。2016年以來,全州新增特色產業基地175萬畝,其中2019年全州安置區新增茶葉種植11萬畝、蔬菜5萬畝、果園4.2萬畝、中藥材20萬畝。全州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61229戶,共計勞動力143612人,已全部實現就業,實現了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的目標。
鄖西縣針對“弱勞力”易遷對象,大力發展“兜底型”產業。針對“半勞力”易遷對象,大力發展“技能型”產業。針對“全勞力”易遷對象,大力發展“創新型”產業,形成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事干”的良好局面。
保康縣堅持把產業發展貫穿整個規劃編制、搬遷安置、脫貧路徑等全過程,做到“挪窮窩”與“拔窮根”并舉,把集中安置點打造成美麗鄉村建設的新亮點。兩峪鄉雙堰灣集中安置點,依托藍莓種植合作社,發展藍莓500畝,帶動搬遷戶每年每戶可增收8000元以上。
2020年,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關口,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湖北各地紛紛出臺舉措,推動貧困群眾就業、助力農副產品銷售,盡可能化解疫情給脫貧攻堅帶來的沖擊。幫一人就業,暖一個家庭。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26日 04版)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能人回鄉“再造”德夫村
下一篇:
策劃:孫承斌出品人:孫志平監制:樊華統籌:楊詠姜海瑩董千齊編導:馬原馳湯谷涵記者:覃廣華黃凱瑩宋育澤盧鷹田云(報道員...
題:畬族鄉中的“拼命三娘”——全國人大代表雷燕琴履職記新華社記者姚子云、孫楠、鄔慧穎“現在正忙著花橋水利樞紐工程的征遷...
大嶺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將居住環境惡劣的貧困人口整體搬遷出來,同時以大力發展旅游業為突破口,利用本村萬畝野櫻花自然資...
多少年來,治“窩”與治“坡”兩個生動的詞匯,表達出農民群眾改善生活、發展生產的殷切愿望。 如今,地處幕阜山麓的通城...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
8月27日傍晚,山谷中的坪阡古鎮,華燈初上,街心廣場上村民們演出自編自導的情景劇《鹽道往事》。”觀景臺偶遇,重慶游客吳喜...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朱哲、通訊員盧華、張文會報道:昨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建明深入通山縣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朱哲、通訊員張文會、沈忱報道:28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建明深入崇陽縣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朱哲、通訊員張文會、沈忱報道:28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建明深入崇陽縣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陳怡升(咸安)今天是端午節,是一個引入思念的日子,呆坐家中的我,陡然想起了我一周前離世的大嫂!其后,大哥因為工作關系轉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