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鄉村小路,沿途繁花似錦。一條小河穿村而過,清澈的河水如玉帶。這里就是通城縣五里鎮左港村善源谷景區,因為這樣的景區帶動當地貧困戶就業使其脫貧,逐漸走上小康生活。然而,這樣的特色農業產業加上旅游景區并不只有左港一處。
11月30日,由中央、省、市新聞媒體記者,省、市網絡代表人士60余人組成的采訪團來到通城,開展“決勝之年看湖北------網絡主題活動咸寧行”系列活動,讓筆者真實地領會到,這些貧困農民真的是走出貧困,開始過上幸福生活。
善源谷位于湖北省通城縣五里鎮西南相思山下,為長江水系左港湖源頭。
景區群山環繞,四季水量充沛、古有張良、黃石公隱居山谷的傳說。因當地民風淳樸,世代重教從善,人杰地靈而得名。
景區于2018年秋開工建設,至2019年竣工,歷時一年有余,現已打造為通城縣美麗鄉村旅游景區。景區將自然山水景觀與優良人文傳統融為一體,以"水"為形象載體,以"善"為文化內核,寄傳統文化于山水之間,體現了鄂南傳統民居村落風貌。
景區的建成,讓當地村民嘗到了甜頭,有的開起了農家樂,有的搞起了瓜果蔬菜種植,生活越過越美。
今年61歲的付平,過去在縣城打零工,有時候做臨時環衛工,夫妻倆一個月有3000左右的工資,除掉房租生活費,撫養3個孩子都很難,日子過得緊巴巴。
付平說,他三個孩子,老大在云南參加了工作,還有兩個小的在上學,生活很困難,家里的景區建成后,他回家把自己家的房子改成“竹林山莊”農家樂。
“兩夫妻經營,沒有請人。”付平說,他負責炒菜,老伴當服務員,生意好的時候一餐能搞7桌,收入增加不少,每月差不多能賺7000多元錢,手頭一下就“活咯了。”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最后走向共同富裕。一個地區面貌的改變,需要有能人出來當“帶頭大哥”今年40歲的胡江波,應該就是這樣一位“帶頭大哥”
胡江波過去一直在縣城做建材生意,手中有了一些積蓄。2017年,他返鄉創業投資180多萬元,建設四季果園,搭建23個鋼架大棚,種植火龍果草莓等水果,游客采摘讓水果一路暢銷。果園通過土地流轉、產業分紅、工資等方式帶動20多戶貧困戶增收。
胡江波說,他從小就生活在左港村,當地村民非常貧困,自己不甘再過父輩們一樣的貧窮生活,成年后就去縣城打拼,自己的生活好了,但是看著還有貧困的村民,他決定回家創業。
“我不是覺悟有多高,只是對這片土地有感情。”胡江波說,回家搞特色農業,能讓村民在家門口打工賺錢,也算是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一點回報吧。
沙堆鎮九井峰文化品賞園又是一種風景,它是沙堆黨委政府和福人藥業聯手共建的鄉村振興示范園,總投資近9000余萬元。分為一園六個區,其中包括休閑旅游、主題體驗、果農采摘、茶園觀光、茶文化體驗和休閑度假。是一家集有機茶葉種植加工、生態旅游、文化體驗于一體的農業綜合性企業。
品賞園的建設為當地農民提供長期和季節性用工崗位2000個以上,在茶園務工的大多是附近村的群眾,幫助待業在家的農民工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基地現在每年能夠采2萬斤名優茶,30萬斤大眾茶,每年一個勞動力最少可以拿到3到4萬塊錢的收入。
當地村民王春明,因病返貧,背上安放有鋼板,不能干重活,過去丈夫做磚匠,她打下手,收入不錯。自從生病后就不能再和丈夫一起出去工作,家庭收入銳減。
王春明說,她到九井峰工作后,主要是采茶,工作性質比較靈活,還能給自己帶來1.5萬元左右的年收入,加上丈夫的收入,2018年,他們家就脫貧了。
在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中,九井峰茶園結對了基地所在村組貧困戶60余戶,通過扶貧貸款參股分紅、臨時用工和茶葉采摘支付工資等方式,每年幫助貧困戶增加現金收入總計180余萬元。
內沖瑤族村,該村距離通城縣25公里。
該村曾是瑤族先民的"聚居地",2012年被通城縣政府命名為瑤族村,也是湖北省唯一的瑤族村寨,是全國51個瑤族特色村寨之一;2016年被住建部納入第四批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名錄;2017年被認定為中國古瑤文化傳承展示基地。藥姑山遺址被列入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內沖瑤族村鄉村振興項目,立足于大藥姑山旅游規劃,以"瑤望千年,藥韻楚天"為主題,按照"一軸兩環三片"的總體布局,建設具有濃厚文化和人文精髓的傳統村落,打造為"中華古瑤第一村",創建融瑤鄉風情、山水田園、中醫藥文化于一體的AAAA級景區,打造"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觀自然景、賞民俗情、享田園樂" 的鄉村旅游精品。
當天晚上,瑤族姑娘小伙子為采訪團準備了一臺精彩的文藝演出,夜幕降臨,瑤望千年廣場上瑤族姑娘小伙子們載歌載舞,我們圍著篝火一起舞蹈,歌聲、笑聲久久在山谷中回蕩。
目前,該村多名黨員帶頭發展餐飲民宿、勤勞致富示范帶動30多戶村民辦餐飲、民宿、小超市、旅游小商品攤點,群眾的腰包越來越鼓。為變"輸血"為造血,內沖村努力發展村集體經濟,鼓勵支持村民在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發展中顯身手、增收入。
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接近2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元。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助力扶貧、脫貧!這里的咸寧人被羨慕了……
近年來,在建設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通城縣抓住特色、大膽布局,立足特有旅游資源現狀,建設具有濃厚文化和人文...
11月30日,采訪團從通城縣城出發,車行25公里,到達東沖水庫,湖面平靜如砥,旅游公路依山盤旋,幾經曲折穿過“中華古瑤第一...
一場大雨過后,通城縣藥姑山下的大坪鄉內沖瑤族村飛檐翹角、狗頭牛角、小橋流水愈發靈動起來。如今走進內沖村,以民俗酒店、...
舒中甫(通城縣民間文藝家協會,通城縣天星建筑勘察設計有限公司)瑤族《千家洞源流記》中的“千家洞”記載,就象陶淵明的《...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內沖瑤族村曾是瑤族先民的"聚居地", 2012年被通城...
圖說:清晨,內沖村小孩排著隊等校車接他們去上學?導讀:以往,只有在電影看到的,在歐美、日韓等國的鄉村里才有的一幕,如今...
近年來,該縣因勢利導,科學謀劃,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首要任務,促進美麗鄉村與精準扶貧工作有機結合,著力打造一批...
瑤族村經濟發展后勁十足,在瑤族村設立助農服務點,既是縣農商行支持“三農”經濟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縣農商行踐行“普惠金...
通訊員黃齊智在天剛蒙蒙亮的通城縣城大街小巷,總能見一個穿著稅服,拿著掃帚火鉗的老頭,專挑被人遺忘的小巷,專打掃衛生最...
通城縣自古以來就是漢瑤雜居之地, 2001年經專家考證,認定為“瑤族早期千家峒”,是瑤族祖居地。莫瑤廣場、壘石梯田、茶馬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