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的大山里,夜間寒意襲擾,讓人緊裹衣衫。鄉道旁酒吧的霓虹燈,閃跳著村落青春的符號,廣場上燃起的篝火,圍著歡跳的人群,合著歡騰的節拍,微風吹散了乏意,顯得格外熱鬧。
在通城縣內沖瑤族村遙望千年廣場上,瑤族的阿哥阿妹們,身著民族風情盛裝,用最熱情的表演歡迎遠來的客人。
瑤望千年,只為等你。這句深情的“表白”,正成為瑤鄉人美好幸福生活的見證。
內沖瑤族村遙望千年廣場(央廣網記者 熊峰 攝)
守護文化根脈
從通城縣驅車25公里,深入湘鄂兩省交界的大山余脈,便到了大坪鄉內沖瑤族村。
內沖瑤族村是咸寧市通城縣打造的民族特色風情村,這片土地曾是瑤族先民的“聚居地”。作為湖北省唯一的瑤族村寨,這里早已舊貌換新顏,鄉親們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近年來,在建設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通城縣抓住特色、大膽布局,立足特有旅游資源現狀,建設具有濃厚文化和人文精髓的傳統村落,成功將內沖瑤族村打造成“中華古瑤第一村”。
“問渠那得清如許”(央廣網記者 熊峰 攝)
現如今,守護好瑤族文化根脈,發展鄉村旅游,建設美好家園,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把日子過好。辦餐飲民宿、開村間超市、支起旅游小商品攤點,游客紛至沓來,鄉親們腰包鼓起來了,生活越來越好,日子也更有了盼頭。
2016年,內沖瑤族村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內沖瑤族村集體經濟收入近2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萬元。
讓村里人留下來,讓外面的人愿意來。通城縣抓住鄉村振興的歷史機遇,乘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深挖文化脈搏蘊含的經濟價值,以古瑤文化精髓助力脫貧攻堅,打造了“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觀自然景、賞民俗情、享田園樂”的鄉村旅游精品,讓內沖瑤族村鄉親們吃上了“文化飯”“旅游飯”。
“水鄉”善緣谷(央廣網記者 熊峰 攝)
守好綠水青山
山因水而靈動,村因山而厚重。
白墻青瓦馬頭墻,綠水青山蔚藍天,這不是皖南村落的景致,而是通城縣左港村善緣谷美麗鄉村畫卷。
善緣谷,溫柔而富有詩意的名字。因當地民風淳樸,世代重教從善,人杰地靈而得名。2018年,通城縣推進政企合作,善源谷美麗鄉村項目破繭而生,五里鎮左港村步入鄉村振興發展快車道。
在建設美麗鄉村之前,左港村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村莊。五里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邱平戈告訴央廣網記者,經過精心規劃打造,如今的左港村,基礎設施、村容村貌、鄉風文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
水讓善緣谷變得靈動。央廣網記者在村里看到,河道穿村落而過,吸引鴨群結伴嬉戲。山讓善緣谷愈發沉淀。在水的點綴之間,善緣谷村落民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背靠蔥綠大山,平枕詩畫田野,晨光灑在山尖,在陶淵明眼中,也很難尋得如此雅居之地。
善緣谷保留“山地水鄉”特色原生態景觀帶,將自然山水景觀與優良人文傳統融為一體,以“水”為形象載體,以“善”為文化內核,寄傳統文化于山水之間,打造“一山一水一境界”的美麗鄉村旅游畫卷。
農業大戶胡江波采摘火龍果(央廣網記者 熊峰 攝)
守住金山銀山
左港村農業大戶胡江波,今年40歲了。早些年在通城縣做建材生意,日子過得平平淡淡。
2017年,他回鄉辦起了四季果園,在大棚里種起了火龍果,“收益比以前在縣城賣建材好很多”。
要想富,先修路。在胡江波看來,這句老話沒有過時。“原來都是泥巴路,游客來采摘游玩沾一腳泥”,胡江波向央廣網記者坦言,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新修建的水泥路,方便了村民出行,更吸引來了游客。
近兩年,左港村以“善”文化為主題,延展水文化,打造上善若水的鄂南風貌特色景觀,建設集循環農業、觀光農業、生態養生于一體的美麗鄉村。
在胡江波的四季果園里,當地20多戶貧困戶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一年下來能拿到一萬多元的收入。
除了在果園就業帶來收入,當地貧困戶還能通過土地流轉、產業分紅增收,一年能拿到5000塊錢,切切實實地帶動了鄉親們脫貧致富,帶來了金山銀山。
付平夫婦在路邊開的農家樂(央廣網記者 熊峰 攝)
付平夫婦在景區路邊開了一家鄉村農家樂,小兩層的農家屋寬敞明亮,竹片為墻倒是同“竹林山莊”名字相符,誠不欺客。
2017年,左港村貧困戶付平分得75平的安置房。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房子有了,門前的路通了,景區也開起來了。今年4月份,61歲的付平從城里務工回家辦起了農家樂。
“最忙的時候要辦七桌,都是地道農家菜,游客吃了都很高興?!弊优荚谕獾?,付平夫婦兩人操持著農家山莊的大小事,來來往往的游客給他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霸葍扇艘粋€月只能掙兩三千元,現在能有七八千了”,付平喜笑顏開地說。
左港村善緣谷(央廣網記者 熊峰 攝)
以左港村善緣谷鄉村振興建設為縮影,通城縣在守好美麗鄉村綠水青山的同時,也守住了老百姓的金山銀山。
在未來,左港村將從美麗鄉村示范點轉型發展為特色旅游景區,建設孝善文化博物館,發展特色旅游民宿,打造傳承文化研學基地,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致富,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鄉道旁,山坳里,大雪將至。胡江波的四季果園,不久也將迎來豐收。沉甸甸的火龍果掛在藤蔓上,結出了紅紅火火的好子日。
文章來源于央廣網
記者熊峰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古老羊樓洞青春再現 千年赤壁青磚茶扶貧路上譜新篇
11月30日,采訪團從通城縣城出發,車行25公里,到達東沖水庫,湖面平靜如砥,旅游公路依山盤旋,幾經曲折穿過“中華古瑤第一...
一場大雨過后,通城縣藥姑山下的大坪鄉內沖瑤族村飛檐翹角、狗頭牛角、小橋流水愈發靈動起來。如今走進內沖村,以民俗酒店、...
舒中甫(通城縣民間文藝家協會,通城縣天星建筑勘察設計有限公司)瑤族《千家洞源流記》中的“千家洞”記載,就象陶淵明的《...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內沖瑤族村曾是瑤族先民的"聚居地", 2012年被通城...
圖說:清晨,內沖村小孩排著隊等校車接他們去上學?導讀:以往,只有在電影看到的,在歐美、日韓等國的鄉村里才有的一幕,如今...
近年來,該縣因勢利導,科學謀劃,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首要任務,促進美麗鄉村與精準扶貧工作有機結合,著力打造一批...
瑤族村經濟發展后勁十足,在瑤族村設立助農服務點,既是縣農商行支持“三農”經濟的一項重大決策,也是縣農商行踐行“普惠金...
通訊員黃齊智在天剛蒙蒙亮的通城縣城大街小巷,總能見一個穿著稅服,拿著掃帚火鉗的老頭,專挑被人遺忘的小巷,專打掃衛生最...
通城縣自古以來就是漢瑤雜居之地, 2001年經專家考證,認定為“瑤族早期千家峒”,是瑤族祖居地。莫瑤廣場、壘石梯田、茶馬古...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陳希子、通訊員張丹報道:5日,由咸寧市作家協會主辦,咸寧市朗誦藝術家協會、文藝評論家協會、市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