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強進
過了夏至以后,天氣一天比一天熱了起來。都說盛夏一怕進廚房,二怕下茅房,原因是這兩個地方都不會安空調。于我卻不然,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季,每當一堆雜亂無章的食材,經過分揀、清洗、切割、烹飪,化作琳瑯滿目、色香俱全的一道佳肴靚湯,家人或客人大快朵頤、連聲稱贊后,滿足和收獲感油然而生。縱令再熱,也會有如涼風習習、清爽宜人,樂此不疲,盡享其樂。
古人將做飯的廚師稱作“庖丁”,有庖丁解牛成語為證。其實能當一名家里的庖丁,我并不覺是一種負擔,反而是一種自覺,抑或是一種傳承。祖父年輕時曾被日軍抓去當過廚工,由于言語不通,養成了獨自一人做飯的習慣。他總是一個人在廚房里忙碌,從不要別人幫忙,更不喜歡有人打擾;到了父親做飯時,把這個習慣沿襲了下來。時光荏苒,歲月輪替,我現在做飯也是這個做派,正好應驗了“遺傳”的說法。
民以食為天,天以食養民。陶淵明也說,“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過去講男人“千里來做官,為了吃和穿”,女人“嫁漢嫁漢,寬衣吃飯”,可見吃飯之重要,做飯之重要。3000多年前,《詩經·豳風·七月》就這樣記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詩經·陳風·衡門》里“豈其食魚,必河之魴”所說的“魴”,就是湖北人最津津樂道的武昌魚。2000多年以前,屈原在《楚辭·招魂》里嚴格按飯、膳、饈、飲四類描述了那個時候正式場合的飲食。一部《紅樓夢》,120回里描寫飲食的場景多達27回,其中“糟鵝鴨掌信”“豆腐皮包子”“火腿燉肘子”“糖蒸酥酪”“茄鲞”等菜品無不反映了飲食的精細奢華、典雅和諧。正是古人將一蔬一菜的香氣都融進了詩文之中,即使相隔千年,也無限撩撥著我們的味蕾,讓我們難以割舍,無法釋懷;也是他們在蔬菜瓜果和肉魚生鮮中,尋找出的本味和濃醇,才得以使中國烹飪藝術代代傳承,綿延不輟。
實際上,我們今天的廚藝,遠不及古人之精。古人做工之精巧、選料之嚴苛,如同古時文字,詘屈聱牙、眼花繚亂。僅肉,就有炙、膾、醢、饡、脯的做法。幾千年前的做法和吃法,今天不知還有多少人在沿襲,更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已經忘記了。就以我們湖北菜(現在叫楚菜)來說,也講究個蒸、煨、炸、燒、炒。
廚房能成為快樂車間,廚師能制造開心,才有人樂此不疲;在廚房,你可以心無旁鶩,專心致志,去嘗試不同的的食材,去選用各種調味料,去設計不同的烹飪方式,去搭配不同地域的菜肴。烹飪過程中,通過嗅覺、味覺和視覺帶來的感官體驗,更是不做飯的人體會不到的。看蘇軾筆下,“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他自美。”慢慢把鍋凈,洗放一點水,點燃雜草和煙火,抑制火勢,就這樣小火慢燉。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又有誰能抵得住這廚房里做出來的美味?再看趙顯宏筆下,“新糥酒香橙藕芽,錦鯉魚紫蟹紅蝦。杯盤罷,爭些醉煞,和月宿蘆花。”歲月靜好,莫過于此,一家老小,享受廚房里做出的美味佳肴,何其閑逸,何其愜意。有這樣的快樂,何懼區區暑熱?能做這樣的庖丁,怎不心滿意足?不過話說回來,對于在家里做飯當庖丁,有的人是迫于無奈,有的人是心甘情愿,而我顯然屬于后者。
編輯:但堂丹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吳文謹、通訊員王遠遠報道:17日上午,市委黨校舉行2019年下半年主體班開學典禮暨“不忘初心、牢...
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下稱遺產日),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的主題是“非遺傳承健康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
劉源望(武漢)有一種傳承總是托舉著嫩尖尖累了的,都藏在袖子里在不經意時,落下還有一種傳承總是以一種集體謝幕的方式先把紛...
出隊旗、敬隊禮,齊唱隊歌,為烈士獻花,向烈士默哀并三鞠躬,為烈士獻詞……莊嚴肅穆,每一個環節都飽含著少先隊員對何功偉...
21日,政協第二聯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皮定宇委員對咸寧中醫藥事業發展提出了六點建議:第一,...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譚昌強、通訊員王遠遠報道:1日,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徐小兵,為參加全市組織人事履職能力提升專...
搭上電商,非遺飛入百姓家——首屆“非遺購物節”述評(上)光明日報記者張玉玲“非遺直播”,叫好又叫“座”。“非遺購物節”...
穿漢服、逛國風集市等也引領了一波端午新風尚。微博投票:琴棋書畫、京劇、武術、舞蹈等國粹藝術580票漢服、團扇、國風美妝、...
”在拉薩市堆龍德慶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舞蹈教室,伴隨著優美的藏戲唱腔,西藏自治區藏劇團藏戲演員達娃曲珍正向孩子們講解藏戲...
清明節來臨之際,赤壁市實驗小學在羊樓洞142烈士陵園開展“祭英烈、學黨史、跟黨走,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新時代好少年”革命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