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
先說烹飪飲食,也就是吃飯和做飯。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今,這件事都是可大可小,可淺可深。
說大一點,烹飪飲食關系到人類的生存,社會的發展。飲食與人類俱在,不論在哪個時代和什么地方,飲食和人類的關系都是最密切的。烹飪從熟食開始,有了火,才有可能熟食,也才能有烹飪。古代典籍中記載熟食的傳說很多。《禮記·禮運》闡釋了烹飪飲食從遠古到上古的演變:“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為臺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燧人氏鉆木取火的傳說,與《禮記》的說法如出一轍。考古的成果將火?食的時間不斷提前,從茹毛飲血到炮燔烹炙,人類有了新的活法,進入了一個新的文明階段。
烹飪飲食還關系到國家的興亡,戰爭的勝負。《尚書·洪范》說,天帝賜給夏禹一種治理國家的大法,稱作“九疇”,其中的“農用八政”,說的是八種管理國家的日常政務,第一項就是“食”。關于飲食的重要性,古往今來有很多典故,最典型的一句話就是“民以食為天”。楚漢相爭時,劉邦多次在滎陽、成皋被項羽圍困,因此想放棄成皋以東的地盤,屯兵鞏、洛以與楚軍對抗。說客酈食其給劉邦獻策,讓他趁項羽不經意時收復滎陽,因為在滎陽西北敖地山上有一個糧倉,各地往此輸送糧食已有很長時間,能占有敖倉大量儲備的糧食,其他的軍事行動有了最基本的物質保障,才可立于不敗之地。劉邦接受了他的建議,先有了充足的糧食,再加上正確的軍事措施,終于取得了最后勝利。酈食其以糧食的重要性說服劉邦,他說:“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南宋武帝劉裕在位三年后,長子劉義符即位,兩年后被殺害,三子劉義隆即位,是為宋文帝,他繼承父親的改革政策,在位三十年成就了元嘉之治的太平盛世。劉義隆對農業十分重視,多次親耕勸農,元嘉二十年下詔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一夫輟耕,饑者必及,倉廩既實,禮節以興。”這就是元嘉之治一切政令的基礎。這兩處“民以食為天”的記載,分別見于《史記》和《宋書》,歷代當政者頻繁引用,各種類書經常收存。“民以食為天”這個傳統的觀念,雖從帝王的御權之術而來,卻是亙古不變的大實話。如果哪個國家連飯都不讓老百姓吃飽,不管原因是什么,維持政權都難,還談什么發展。吃飯事關每一個人,“民以食為天”也就成為老百姓保護自身最基本利益的口頭禪。
說小一點,烹飪和飲食的原始動力不過是為了果腹——自己吃飽,也讓下一代吃飽。或者說,它不過是家家戶戶的庖廚和餐桌,無非是碗里飯、碟中菜、杯中酒而已。就個人和家庭而言,富足時山珍海味,豐盛有加;貧困時端著一個大碗稀湯,抓住一塊雜面干糧,門邊兒上、樹底下、地頭上隨便一蹲,就是一頓飯。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飲食的目的越來越不單純了。從在世的人吃,到對辭世者的祭;從生存和生長的需要,到對美味和營養的追求;從簡單的進食、消化,到過程和動作的儀式化;從口感與味覺的滿足,到色彩和樣式的視覺享受;從個人的食用,到家庭的團聚、朋友的抒懷、鄉愁的體驗……幾千年來,烹飪和飲食從口味到心享,已經不僅是物質文明,還有了深厚的精神內涵。于是,烹飪和飲食與許許多多自然的、社會的因素發生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在山河湖海中尋覓食材,通過農牧業生產擴大烹飪的原料,借助日漸精密的手工業創造烹食的器皿。人的口味與食品制作跟地勢、季候、交通、居住條件等等發生了關聯。在打上了時代和地域烙印的烹食習俗和禮儀中,可以考察出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吃”造就了人類的文明,人類的文明又發展、改進、豐富了“吃”的技術與藝術。所以,往深里說,烹飪飲食文化是有關人類文明史的大課題,值得細微的文筆去大書特書。
就整體民族文化而言,中國人在烹飪飲食領域的創造實在令人驚嘆。就食材的豐富,烹飪手法的多樣,不同菜系口味之紛繁,果腹之外品嘗、養生、治療、交際等功能的眾多,在世界上可以說無與倫比,漫長的烹飪飲食發展史,有多少高超的發明和技藝使人驚呼,有多少與之相關的生動故事讓人神往。但是,要了解這些故事,學習這些技藝,必須去閱讀古書,而訓詁學,就是幫助我們準確讀懂古書的橋梁。
訓詁再現烹飪古史
現在再來說訓詁學。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周代的宮廷學校分國學與鄉學,其中包括小學與大學。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因為只有先學習了漢字,才能通過讀書學習數學和禮、樂、射、馭等別的課程。所以周代就把認字、讀書、作文這種開蒙的教育稱作“小學”。秦始皇初兼天下后,講求實用技術,燒毀經書,并發布很嚴厲的“挾書令”——除幕府外,民間不能私自藏書。漢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需要將先秦經典發掘出來,始創經學,以儒家經典《詩》《書》《易》《禮》《春秋》為教材。漢字是表意文字,古文經學家手中持有還保存著古文字書寫的經典,而早期古文字形義是統一的,因此可以利用漢字的字形來證實經典的意義,從而解讀經意、還原歷史。這就產生了將漢字形音義統一而整理典籍的學問,沿襲周代的名稱,仍叫“小學”。這里的“小學”不是小學問,因為它和經典捆綁在一起,是經學的一個部分,在當時是大學問,所以漢代就有人給它翻案,說不能再把它“降在小學”。于是到了隋唐時期,便將“小學”明確分為文字(形)、聲韻(音)、訓詁(義)三門。這三門學問,雖各自都有自己的理念、方法和專書,但就解讀古代文獻的應用目的而言,形、音、義必須結合,文字、音韻、訓詁是分不開的。東漢許慎盡二十年之力,作了一部《說文解字》,在五經話語系統的基礎上總結了漢字的形義關系,并建立了上古音系統,是第一部把文字聲韻訓詁學引向科學的經典著作。
訓詁學是解讀古代漢語書面語意義的學問,它有三個基本方法:一個是“以形索義”,也就是利用漢字的表意性來解釋古代典籍。第二個是“因聲求義”,也就是考察詞的古音,找到詞的本字,再準確理解詞的本義。清朝大學問家戴震說“故訓音聲,相為表里”,王念孫說“訓詁之旨,本于聲音”,都是說音和義的關系很重要。第三個是“因義證義”,是利用漢語詞義的系統性和引申規律來確證意義的內涵。這三個方法合在一起,就是“形音義互求”。在這本小書里,是想一方面介紹古書上關于烹飪飲食的記載,一方面采用訓詁學形音義互求的方法,讓大家既熟悉了古人的生活,又熟悉了古人解讀文獻的訓詁學。
(原載《光明日報》,作者為王寧)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苦難日子里的可愛模樣
下一篇:
大姐的心愿
每到冬季的早晨,送孩子上學的車輛都會堵在玉泉小學門口,導致整條街道來往的車輛行駛緩慢,遇到下雨天就更是水泄不通,讓過...
2021年,通山團縣委積極申請,通山縣順利成為項目縣之一,今年是第二次舉辦縣級聯賽。
2019年12月,武漢東湖學院再赴崇陽縣肖嶺鄉中學,為崇陽縣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舉辦大型講座,培訓教師200余名,其中肖嶺小學受訓...
咸寧網訊記者陳希子報道:近日,通城縣馬港鎮金山村石源小學60多名“山里娃”終于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教室,開始了新學期。經...
咸寧網訊(通訊員?樂瑋熊丹)為全面貫徹落實區教育局關于統籌城鄉教育改革和發展要求,加快學校義務教育優質化、均衡化進程,...
咸寧網訊記者王恬報道:18日,咸安區教育局和咸寧溫泉谷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共同簽訂了咸寧市第十三小學捐資改擴建協議,...
咸寧網訊?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石麗麗報道:日前,我市啟動第十二屆美育節暨第21屆少兒書畫作品比賽。報名辦法是:關注“咸...
4月22日,市教育局在市幼小銜接試點園——咸寧市交通實驗幼兒園舉辦全市幼小銜接推進會,進一步推動我市幼兒園與小學科學有效...
4月22日,全市幼小銜接推進會在市交通實驗幼兒園召開,對我市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工作再動員再部署,全面推進幼兒園與小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