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孫皓暉著,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9月出版。
推薦理由: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是《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的史論作品。這是一本力圖理清中國前3000年文明史的書。
本書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原生文明的概念,細致梳理了秦帝國之前中國歷史的七大歷史性跨越,總結出中國民族六大生存經驗。
《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是孫皓暉的一部史論作品。曾經在海南“閉關”16年創作,歷史小說《大秦帝國》一上市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但是孫皓暉并不滿足于《大秦帝國》的暢銷,他說:《大秦帝國》只是一味相對豐厚的藥引子,其更為深遠的意義在于,是將中國的文明史傳統,恢復定位到以秦文明為根基的中國原生文明精神中去,真正地以宏闊博大的諸子百家洪流為根基,而不是孤零零地矗立一根枯木樁子作根基。因此在創作《大秦帝國》的過程中,孫皓暉經過十數年的研究和探索,凝聚成了三卷本、近70萬字的《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
全書共分為三卷,梳理了中國歷史前三千年的七次文明跨越,總結了中國文明生存的歷史經驗。
上冊從神話時代開始到夏商西周春秋,鉆木取火、倉頡造字、大禹治水這些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孫皓暉有其獨到的理解。他認為黃帝時期是中國近古文明的第一個原創時代,文明社會持續發展的基本要件,大體都在這一時代被創造出來了;而大禹治水形成的社會治理體系,使得我們具備了跨入國家時代的條件。夏商西周各有其獨特的歷史貢獻,直到春秋時代,生產水平的提升推動著禮治社會的瓦解,列國紛紛進入求變圖存的歷史浪潮。
中冊集中講述戰國時期的大變革、大創造。孫皓暉稱之為“文明大爆炸的時代”,諸子百家、商旅貿易、技術創新……我們今天賴以前進的統一文明框架,我們熟悉的社會生存方式的基本傳統,我們最主要的價值觀體系,都產生于戰國時代。
下冊從秦滅六國的六場戰役切入,詳細分析了六國滅亡深層的原因,從用人傳統、諸侯國之間的關系、內政傳統等方面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秦帝國建立后,又從整合民生、中央集權制度創建所經歷的爭論、推行法治、創建統一的經濟制度等方面對統一文明進行系統化的梳理,提出秦統一中國文明比起統一疆域,是更具有本質性的統一。對于北區匈奴、南征嶺南也從捍衛華夏文明角度進行解讀,難得。
2016年《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今年是再版。選擇在今年再版是因為今年年初舉國經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考驗,至今疫情仍在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地蔓延。而某些國家正以“非理性對抗”的方式與世界對抗,使得各種沖突不斷發生。可以說2020年是非常艱難的一年,人們往往會在艱難的時刻回望歷史,希望從歷史中尋求經驗。
孫皓暉認為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前三千年是我們文明的高原、文明圣土。在這三千年中,華夏族群歷經了七大時代──五帝時代、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帝國。在其中的每一個時代,我們的民族都曾經實現了一次巨大的文明跨越。其中有兩次重大跨越,第一次是大禹治水之后,中國進入國家時代;第二次重大跨越是秦帝國建立統一文明。漢以后中國文明出現了千丈瀑布式的歷史大落差,開始了兩千余年地平線式的涌動發展。
如今,“非理性對抗時代的來臨,既是世界文明的危機,也是世界文明的希望。”對于中國文明來說,此時正是實現第三次文明大跨越,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機。此刻重讀中國文明史,我們不僅可以從中汲取歷史經驗,亦有助于增進文明自信。求變精神、統一精神、消解融合精神等這些深植于我們文明基因中的優秀品質,必然能使我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完成第三次重大文明跨越,從而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此次再版,根據最新的歷史研究成果,我們對部分歷史事件的時間、人名,原典著作的統計等方面進行了更嚴謹的修訂,共計數十處。
同時,該新版本亦有幸得到了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張維為教授,首屆魯迅文學獎得主王久辛老師,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邀研究員金仲偉先生的推薦。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張維為稱,中國文明強大的根源在于其雄厚的原生時代,孫皓暉的著作從文明史角度給中國的文明自信提供了依據,對我們從容應對今天的挑戰也富有啟迪。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久辛提出,事實上,我們常常聽到、看到的所謂的“文明”,是不包括我們中華文明的,甚至連埃及的阿拉伯文明與印度文明也不包括,它僅指的是西方國家的“文明”。世界文明必須是整個人類社會多種文明的復合起來的大文明,才可以說是科學的文明觀。《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是孫皓暉在寫完6部500余萬字的鴻篇巨作《大秦帝國》之后,依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的偉大實踐,對中華文明的一次理性的開掘與梳理,振聾發聵、啟迪心智,讀罷使人不僅對歷史會有新的發現,對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對我們構成新的、完整的文明觀,對我們認識當下的人類社會并獲得自信和方向,包括重新組建我們的精神世界和文明理念,這部著作都可以構成我們的精神根脈與升騰的力量之能。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邀研究員金仲偉說,在5000年不倒的中華文明的根柢,一定存在著生生不息、獨有的“密碼數據”。今天的中國文化人要想破解這些源生密碼數據,需要像孫皓暉那樣解放思想。這三卷本大作,帶讀者進入元氣滿滿的“國之初”,難得。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存續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其強大不朽的歷史經驗也是本書的一個重要亮點。
經驗一:以自覺求變的精神推動社會的發展。
經驗二:面對外部欺凌侵略,堅持強力反彈,有限擴張的原則。
經驗三:在文明沖突中自覺保持強大的消解融合精神。我們的文明歷史,在前三千年就已經奠定了與異質文明的共生意識,又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文明共生經驗。
經驗四:強烈自覺的統一精神,霸氣充盈的反分裂實踐。歷史的足跡反復表明,任何分裂勢力在中國歷史上從沒有成功過一次──沒有能將分裂割據地永久地脫離中國而另外建成一個國家。中國的國土,沒有因為分裂內亂而永遠丟失任何一塊。
經驗五:以發掘培養杰出人才群為國家發展的生命線。
編輯:但堂丹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于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作者:楊共樂(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
劉斌是良渚古城的發現者、發掘主持人,崔勇則是中國第一代水下考古隊員、南海I號考古發掘領隊……這10位學者將考古報告中的地...
7月1日, 2019年度市直機關“紅旗黨支部”評選結果揭曉,咸寧市教科院黨支部榜上有名。據了解,教科院全體黨員90多人次參與了...
王林軍?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絲綢之路這個充滿歷史感和異域味的古老詞匯一時成為熱詞,相關圖書層出不窮,蔚...
本報訊記者焦姣、通訊員余璐報道:近日,新一輪湖北省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名單完成了公示,咸寧...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桂麗娟報道:為扎實做好湖北省文明單位創建工作,牢固樹立公司文明發展、服務優質、作風扎實的企業品牌形...
咸寧網訊?通訊員阮紅旗報道:近日,通山縣闖王鎮一對新婚夫婦謝國營、鮑佩瑩捐出結婚禮金,建起一座漂亮的“雙鶯閣”,為過往...
本報記者王迪自1986年中國考古學家在四川廣漢發現兩個坑、從中發掘出上千件約3000年歷史的珍貴文物以來,三星堆遺址一直是個...
本報記者王迪自1986年中國考古學家在四川廣漢發現兩個坑、從中發掘出上千件約3000年歷史的珍貴文物以來,三星堆遺址一直是個...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周萱吳曉瑩見習記者金英丁偉公交車是一個窗口,將一個城市的文明形象濃縮在小小的車廂中。大多數受訪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