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保科技部書畫修復組組長楊澤華展示修復前后對比圖 盛佳鵬 攝
中新網北京3月29日電 (記者應妮)縱四點四米,橫二點八米。這么一幅巨大的《蔣懋德畫山水圖貼落》,現身的時候“幾乎難以打開”,經過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師精修后妙手回春。不同以往的是,此次通過“無損傷況勘察技術”“顏料檢測分析”等現代科技檢測手段進行病害分析,結合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進行精心修復。整個修復過程被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稱為“現代文物保護和展示工作的一次經典范例”。
29日,記者在故宮見到這幅修復后的貼落,了解到修復過程的種種。
貼落保護難在哪兒?
貼落是清代宮廷內檐書畫中常見的一種裝潢形式。其以紙、絹等材料為媒材,由善書法的著名詞臣或如意館畫家進行創作,內容以古典詩詞、治世諫言以及山水祥瑞為主。裝裱時,其四邊鑲綾邊,直接裱糊于宮廷的墻壁或隔扇上,可隨時令更換,因此稱貼落。
修復后的《蔣懋德畫山水圖貼落》漏出部分 盛佳鵬 攝
相較卷軸書畫,貼落的尺幅較大,形式華彩紛呈,內容寓意吉祥。現在是故宮博物院原狀陳列中頗具特色的一種展陳元素。
故宮文保科技部書畫修復組組長楊澤華表示,貼落的修復保護難度高。其一是由于貼落的尺寸大不易操作,且考驗修復人員揭畫心、全色時的耐力。再者是貼落畫的受損程度高,傷況復雜,因此對修復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
具體到眼前這幅《蔣懋德畫山水圖貼落》。該文物是清代宮廷畫家為符望閣內檐裝飾所繪巨幅貼落,絹本青綠設色,縱446cm,橫282cm。即便在宮廷貼落中,該件作品尺幅亦極為可觀,但是其保存狀況極差:送修前,畫作曾長期繃鋪于古建原狀環境中,絹質糟朽、缺失嚴重,加之其經縱向卷折數疊后橫向壓折,出現斷裂、空鼓、起翹、缺失等病害。“一句話來說就是,幾乎打不開”,楊澤華說。
經過仔細檢查,楊澤華和同事們發現貼落絹絲出現嚴重脆化、斷裂、碎片脫落移位等病害,這為修復過程中畫面拼對、絹絲加固、展平、覆背和全色工作帶來挑戰。
《蔣懋德畫山水圖貼落》在符望閣的虛擬復原場景,左為貼落虛擬復原場景,右為沒有貼落時的場景 故宮博物院供圖
同時,他們還在貼落背襯中發現三處題簽,其一:“符望閣下層北部西小間內南墻上貼大貼落一張”;其二:“符望宮北門里間南墻向北畫條一件”;其三“符望閣北門西南墻”。詳細比對三處題簽書法,結構、用筆特點皆不相同,并非一人所書。根據紙層關系判斷,題簽三所處背襯層最靠近畫心,且其表面滲有原裱糊紙花紋,應為最早題記。由此推測,該畫作于清末從墻壁上揭下并卷折存放多年,導致畫作出現斷裂等嚴重病害。
現代科技深度介入
在書畫修復專家們采用傳統方式進行檢視的同時,科技手段也同步跟進。
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雷勇介紹,首先進行了病害識別,通過透光攝影、病害標識圖,并用多角度攝影技術建立三維病害模型。然后對絹、紙材質和裝裱層次結構分析。
“我們采用了三種非侵入的面分布信息提取方法,即透光攝影、多光譜成像、X射線熒光面掃描成像。”
雷勇解釋,透光攝影是利用光纖,從紙質、紡織品等能被可見光穿透的文物背面進行布光,并在文物正面進行拍攝。光線光線從文物背面進行照射,從而采集到文物內部更深層的狀態和病害信息。具體到這件文物,他說,通過透光攝影能呈現文物表面大略的折痕分布、可以看到命紙拼接的具體位置,可以看到畫心命紙背后的折畫條,還能分析出顏料厚薄及顏料脫落情況。
多光譜成像則利用各種光線波長不同的屬性,是一種獲取目標光譜特征和圖像信息的無損分析技術。科研人員發現,使用這一技術觀察文物細節,在一定波長下的圖像中,可以看到深淺不同的樹葉效果,但在更長的波長下看不到淺色樹葉,這是由于靛藍在近紅外波段下吸收比較弱造成,由此可以分析出,淺色樹葉主要用靛藍描繪,深色樹葉主要用的墨色。另外,若使用紅外成像技術,在近紅外波段下則可以清楚觀察到貼落畫中碳墨線條分布的情況。
而X射線熒光面掃描成像技術的結果,則能清晰直觀的顯示各個目標元素分布圖像,與待分析區域內的圖像相對應后,能更好的分析各類顏色所使用的材料及技法等信息。具體到這件文物中,可以分析出石青、石綠中主要是銅元素,赭石色中主要是鐵元素。
各種科技手段揭示了礦物原料面分布不同、薄厚差異,對此,楊澤華認為很有意義,“從中能看出畫家技法、筆墨、筆觸等很多信息。紅外技術下獲得的墨線圖,有助于我們研究畫家起稿、填色,以及很多隱藏在顏料層下面的信息。”
用科技對文物進行病害識別 故宮博物院供圖
據雷勇透露,故宮博物院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有機質可移動文物價值認知及關鍵技術研究”項目下設課題“紙張類可移動文物價值認知及關鍵技術研究”,該研究依托故宮藏品優勢,對院藏清代紙張類文物開展科學研究,探尋這些文物中包含的傳統工藝信息,揭秘百年之前高水平的紙張類文物是如何制作而成的。
“文化+科技”水乳交融
經過拼對與回帖、清洗展平、加固絹絲、翻身揭背、揭畫心、補綴畫心絹絲缺失處、選配背襯、再次翻身、繃平與全色等傳統的裝裱修復工藝,書畫修復組最終完成修復。全色是書畫臨摹組的專業畫師,在充分參考顏料分析與紅外底稿墨線影像研究基礎上進行的。
從事了近40年書畫裝裱的楊澤華坦言,對于大尺幅貼落畫的修復,修復前需借助科技手段從外部環境及自身材質的穩定程度兩個方面搜集數據,充分了解文物的病害機理。在修復中,也要全程跟進檢測數據進行對比試驗,切實加強科技檢測與臨床修復的契合度,進一步提高書畫修復工作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科技儀器下的顏料種類和分布 故宮博物院供圖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表示,這是故宮博物院首次將尺幅如此巨大、病害情況如此嚴重的一件書畫類文物,通過“無損傷況勘察技術”“顏料檢測分析”等現代科技檢測手段進行病害分析,結合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進行精心修復。整個修復工作,是“文化+科技”文保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現代文物保護和展示工作的一次經典范例。
2021年,故宮的文物科技保護工作將充分發揮掛靠故宮博物院的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的科研平臺引領作用,重點開展相關科研項目研究。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 盛佳鵬 攝
趙國英解釋,目前,故宮正積極籌建“中國-希臘文物保護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穩步推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希臘文物保護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與聯合研究”項目研究。3月14日,故宮博物院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學三方正式簽署科研合作協議。近年來,三方在文物價值認知和保護修復方面的交流合作逐步深化,共同對三星堆、羅家壩、城壩等古巴蜀文化遺址出土文物開展了大量的科學分析與保護研究工作。
據悉,在即將到來的2021年國際博物館日,國家文物局將在首都博物館主辦“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這件書畫文物的修復過程將在展覽中亮相。為了在展覽中還原其陳列之所,資料信息部還運用數字技術對符望閣區域進行數字化復原,體現了數字故宮與學術故宮的有機結合。(完)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為何挖坑?現場如何?這些是考古學家最想破解的三星堆謎團
下一篇:
三星堆8號坑發現可拼接青銅碎片 或為禮儀用器
,電影檔案影片數字化修復工程自2006年啟動以來,中國電影資料館已完成影片修復3100余部,其中包括普通影片修復2606部, 2K和4...
9月16日,我省“考古出土曾國青銅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結項驗收會”在京山召開,經專家組實地考察、評審,該項目通過驗收。項目負...
修復之后,青春有了“超清版”影視作品修復已不是新鮮事物, 2009年,導演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在內地重映取得了近4000萬元的...
10月19日,兩市股指高開高走,滬指盤中金融、釀酒、地產等板塊的帶動下快速拉升。截至發稿,上證指數漲逾1%,深成指亦強勢震...
修復中的畫作極易干燥,需要時常補水對細節處理需要足夠敏捷的手法和細致的心性薄如蟬翼的絹畫,修復起來很難漿糊的調制是修...
“妙手補書書可春——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暨成果展”1日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幕。同時,展出了古籍修復工具設備以及古籍修復用...
“修補燈泡其實并不復雜,當時拍這個視頻也只是覺得好玩,沒想到一下‘火’了。”57歲的西安鋦瓷手藝人柴桂寧笑稱,自己發在網...
唐李道堅墓壁畫室內清理修復。陜西省考古研究院16日透露,該院利用新科技新技術,對唐代貴族李道堅墓葬壁畫完成了第一階段修復...
讓世界看到更多中國古畫——訪大英博物館東方書畫修復室裱畫師邱錦仙由于疫情的關系,今年,大英博物館從3月18日起暫停對公眾...
11月13日,湖北省斧頭湖管理局組織咸安區紀委、財政局、水利和湖泊局、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咸安分局、咸寧向陽湖濕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