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200余件(套)不同時期的各類工藝美術作品,共同展現富有福建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在當下的活力與魅力。其中,大型莆田木雕作品《閩鄉多錦繡》表現的是福建寧德下黨鄉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和關懷下,于2019年脫貧后的新景象。圖為觀眾在欣賞《閩鄉多錦繡》。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31日 09版)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新機遇與新可能:數字人文視野下的歷史學
下一篇:
《中國地名大會》新書首發式在京舉行
8月30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格物匠心——福建傳統工藝展”上的壽山石雕屏風。隨形古樸的莆田木雕,瑩潔如玉的觀音德華瓷像...
張瑋攝內蒙古文化和旅游廳官方表示,將民族手工藝品與文創旅游商品放到一起同時展出,讓民族手工藝品尋找未來和發展方向,讓...
咸寧網訊記者陳希子報道:為傳承民族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4月26日,咸安區南大街社區舉辦“學習剪紙藝術傳承中...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嘉魚在歷史文明的發展中,將漁獵文化、漁俗文化、漁船文化等...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從今日起,光明日報開設“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系列專版,通過生動的事實、豐富的史料和翔實...
穿漢服、逛國風集市等也引領了一波端午新風尚。微博投票:琴棋書畫、京劇、武術、舞蹈等國粹藝術580票漢服、團扇、國風美妝、...
光明日報北京5月6日電(記者劉夢?光明網記者潘興彪?通訊員張楠、滕躍升)由光明日報社、《詩刊》雜志社、中華詩詞學會主辦...
5000年前,那一束照耀遼河流域的文明曙光——“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印象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提起“紅山文化”,您...
吟詩詞、觀非遺、賞民俗、做月餅……28日下午,一場別具一格的“網絡中國節·中秋”節日文化展示活動在北京前門大街北京坊舉行...
光明日報記者李韻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延禧宮燙樣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一紫禁城宮殿何以能堅固600年丹宸,就是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