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科聯、湖北科技學院聯合課題組
一、咸寧民營經濟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 40 年來,民營經濟的發展經歷 了萌芽起步階段(1978—1988)、受挫恢復階 段(1989—1991)、調整引導(1992—2001)、 促 進 和 提 升(2002—2007 )、沖 擊 和 成 長 (2008—2012)、轉型騰飛(2013 年至今)6 個 階段[.]。
黨的十九大以來出臺了系列支持民營經 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2017年國務院和有關部 委制定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文件226個,湖北 省制定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文件130個,咸寧 市政府也制訂了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相 關政策 75.74%,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全社會總 量的74%,吸納了60%以上的就業人口,文件, 給予民營經濟發展的相應政策措施,2017 年 咸寧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總量的成為咸寧 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五年來,咸寧民營經濟總體發展迅速, 主要表現為規上企業數量擴展、投資增加和產 值提升。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847家,民 營企業投資1240.36億元,申報高新技術企業 84家,成功認定高新技術企業66家,高新技術 企業總數達到192家,總數居全省第7位。
二、咸寧民營經濟的市場地位
民營經濟主體地位不斷提升。民營經濟 增加值占全市 GDP 比重較大,2014-2017 年,全市民營經濟占GDP比重平均為74.69%。
民營經濟主體規模不斷擴大。2015、 2016、2017 三年經營主體戶數比上年增加- 17.12%、3.98%、12.04%,經營主體資金數比上 年增加45.87%、53.91%、30.07%。
民營經濟主體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主 要表現在綜合實力增強、外貿出口增加、產業 轉型步伐加快、自主創新增強。湖北金盛蘭冶 金科技有限公司入選2017湖北民營企業100 強名單,湖北奧瑞金制罐有限公司、湖北金盛 蘭冶金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合加環境設備有限 公司、湖北精華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入選 2017 湖北民營企業制造業 100 強名單。全市民營 企業 R&D 投入也是逐年增加,從 2013 年的 2.64 億元,增加到 2016 年的 4.27 億元。科技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以咸安為例,2017年發明 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合計428項。 三、民營經濟在咸寧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經濟增長動力貢獻不斷增強。民營經濟 已經成為咸寧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區域 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5-2017年民營經 濟對GDP的拉動率平均為7.1個百分點(GDP 平均增長率為8.67%)。
民營企業經濟功能實現貢獻主要體現在 就業、稅收和供給側改革推動上。民營企業在 社會就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吸納了60%以上 的就業人口。2013-2016年民營經濟體吸納 了在崗職工 915455 人,平均每年 228864 人, 占全社會在崗職工的 66.83%。在稅收上, 2013-2017年平均占比為47.92%。
2、社會責任承擔貢獻進一步增加。主要 表現在社會捐贈、扶貧、健康養老三個方面。 以咸寧市區為例,2013-2017 年民營企業社 會 捐 贈 總 計 2406.52 萬 元 ,平 均 年 增 長 36.05%,咸安區扶貧支出41萬元。民營經濟 社會健康養老發展穩中有進,2013-2017 年 健康養老機構平均年增長率 24.68%,養老人 數平均年增長率為23.74%。
四、咸寧民營經濟地位提升和作用增強的路徑
1、轉型發展理念的更新路徑:新型經濟。 借鑒廣東“智能化”、“輕資產”、“跨界式”的新 民營經濟發展經驗,咸寧新民營經濟發展主要 體現在四個“新”上:一是創業主體新,從傳統 的招商引資轉變為引資引智,資智結合,充分 發揮鄉土優勢、區位優勢、環境優勢,創新創業 主體,通城“回歸經濟”模式提供了可借鑒的經 驗。二是產業領域新,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 資本密集型的低端產業轉變為高附加值的技 術密集型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更多地關注 和選擇技術、生態、網絡、服務新領域的產業。 三是發展模式新,主要抓住集聚、融合、協同三 個關鍵要素,創新發展模式。通過產業鏈條延 伸和環節的選擇,實行跨區域的協同,跨產業的融合,形成特色產業的集中和集聚;通過“互 聯網+”、產業集聚效應、校企及科研平臺的合 作,實行協同創新,創新發展動力。四是治理 結構新,加快家族式企業治理結構的現代轉 型,建立科學化的現代企業制度,通過產權清 晰、股權多元、法人治理、科學管理,提升管理 績效,做大做強民營企業。
2、轉型發展機制的構建路徑:協同創新。 以知識增值為核心,企業、政府、知識生產機構 (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機構和用戶等實行大 跨度整合,進行重大科技創新。一是要搭建協 同創新平臺,突破創新主體壁壘,匯聚人才、資 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提升創 新效率,轉換民營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二 是擴展協同創新內容,從科技創新協同擴展到 產業鏈協同、價值鏈協同、融資協同、營運模式 協同和人力資源管理協同等,提升民營企業整 體運營協同效應,轉換民營企業發展的要素集 成驅動力。三是構建協同創新共享機制,通過 資源匯集機制、資金投入機制、研發營運機制、 成果共享機制的建立,構建協同創新的共享機 制,轉換民營企業發展的共享要素驅動力。
3、轉型發展空間的拓展路徑:延伸融合。 做到五個“盯住”:一是盯住空白,拓展補缺空 間。引入補缺營銷理念,在產業鏈條上選擇適 應自身發展的空白點,補缺市場需求。二是盯 住高點,拓展增值空間。選擇產業鏈條上游研 發環節,中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環節, 下游具有服務優勢的服務環節,拓展價值增值 空間。三是盯住趨勢,拓展發展空間。智能 化、互聯網、綠色、環保、現代服務都是可選擇 的發展空間。四是盯住集聚,拓展效應空間。 通過產業區域對接和產業園區的優化,做好產 業集聚和產業集中大文章,按產業發展的生 產、市場、標準遞進的發展順序,拓展民營經濟 發展的集聚效應。五是盯住特色,拓展優勢空 間。利用汽車零部件生產、機電生產、電子產 品生產等產業優勢,綠色發展優勢,現代服務 業發展優勢,打造特色產業增長極。
4、轉型發展功能的創新路徑:綜合提升。 以產品生產和流通的常規功能為中心,適應社 會主要矛盾轉變的要求,實行功能發展轉型。 一是進一步加強民營經濟推動經濟增長的主 要功能,在增長速度、發展質量上成為經濟發 展增長的主要動力。二是進一步夯實民營經 濟穩定經濟的重要基礎功能,在增加就業、改 善民生、增加稅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三是 進一步發揮民營經濟推動供給側結構調整的 重要作用,振興實體經濟,發展新民營經濟,推 動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充分釋放有效供 給,著力滿足有效需求和潛在需求,實現供需 匹配和動態均衡發展。四是進一步發揮民營 經濟促進創新的作用,在創新主體、創新內容、 創新協同上發揮重要作用。
5、轉型發展環境的改善路徑:“三抓一 優”。進一步深化“三抓一優”,創新制度設計, 改善發展環境。一是支持民營企業建立現代 企業制度,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提高管理水平, 提升民營企業自身素質。二是改善法律援助 環境,解決民營企業法律訴訟難點問題,規范、 引導民營企業沿法制化軌道發展。三是創新 融資環境,宏觀上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創立民 營經濟發展基金,加大民營經濟的金融支持力 度;微觀上支持民營企業上市,幫助民營企業 完成相關前期準備工作,通過股權運作,實現 融資需求;同時還可以推動政府主導的PPP模 式,形成政府、社會、企業三方共同供給資金的 模式。四是創新制度安排,通過誠信規制制度 安排,兌現政策,落實公平待遇,指導行業發展, 激發和提振企業家創業信心;通過政府主導的 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做好民營企業技術人才儲 備工作,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解決民營企業 “招工難”、“用工貴”的問題。五是創新政商交 往環境,加強廉政建設,積極作為、靠前服務,幫 助解決實際困難,形成“親”、“清”的政商關系, 發揮民營經濟轉型發展的政府助力作用。
編輯:chenguo
上一篇:
農村金融機構要扶持民營企業走向更加廣闊舞臺
下一篇:
夯實基層基礎 筑牢第一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