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久久久_美女网站黄页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_91精品国产高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專題報道 >> 其他專題 >> 咸寧市傳統戲劇文化展 >> 崇陽提琴戲 >> 歷史淵源 >> 正文

二、提琴戲的產生及發展

來源:崇陽提琴戲劇志 時間:2023-11-23 16:30

二、提琴戲的產生及發展

晚清、民國初年,湖南臨湘彭瑞生的琵琴(當地稱嗡琴)戲班和李堯林既唱琵琴戲、又唱巴陵劇的戲班先后來到崇陽演唱賣藝十數年。抗戰初年,臨湘藝人蔣春保、李甲成、周怡生先后落戶崇陽,或組班賣藝,或帶班授徒,并在演出過程中,不斷移植改編傳統劇目和吸收崇陽本土音樂元素,擴大戲劇的演出規模,逐步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方劇種——崇陽提琴戲。

民國年間,崇陽境地有漢劇、花鼓戲(鑼腔)和提琴戲三種戲劇上演。民間戲劇氛圍濃厚。凡祭祀活動,時興接戲班唱戲。民眾認為,漢劇是大戲,只能在城鄉有固定戲臺的廟堂、祠堂和祖堂等地方演唱,沒有固定戲臺的地方接漢劇演唱有些不便;花鼓戲是小戲,雖適合在城鄉固定戲臺或臨時戲臺演唱,但政府視其為淫腔,經常遭到禁演,加之唱花鼓戲品位較低,祭祀活動有所不宜。為此,兼有品位較高、既適合在城鄉固定戲臺上演唱,又適合在農村臨時搭臺演唱的提琴戲便成為城鄉祭祀活動的首選劇種,能長年在鄉間集鎮或縣城公開上演。由于臨湘琵琴戲和巴陵戲與崇陽民間音樂互相融合,在流傳和演唱中,又得到官方的許可和民眾的認同,至民國末年,該劇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多彩的聲腔板式,靈活的演唱方式和獨特的伴奏形式”(黃中駿語)的崇陽提琴戲,并贏得了崇陽群眾的喜愛。解放前后,崇陽民間時興接戲班唱戲,除敬神仙、供菩薩要唱“神案戲”、“還愿戲”,逢年過節、嫁娶祝壽、科考就職、祠堂落成、修繕做會要唱“慶賀戲”外,還有許多名目的“太平戲”、“豐收戲”、禁戲、把勢戲等。提琴戲很快在崇陽落地生根,常演不衰,并迅速發展成為崇陽民間三大戲種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崇陽農民政治上翻了身,物質生活有了保障,文化生活更加迫切,民眾對提琴戲的喜愛程度倍增。各地以村落或姓族為單位,紛紛組建民間業余提琴戲劇團。至1957年,全縣有業余提琴劇團66個,演藝人員1300余人,占全縣(包括漢劇和花鼓戲在內)各劇種總數的80%以上,提琴戲幾乎達到了普及的程度,涌現出一支有演藝天賦的文藝大軍,造就了一批演藝精湛的民間藝人。期間,面對蓬勃發展的劇團和群眾喜愛的提琴戲,為了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縣委、縣政府多次組織鄉村業余劇團開展調(匯)演活動;縣文化主管部門積極引導民間劇團,配合清匪反霸、土改復查等中心工作,演唱一些經創作改編的新劇目,為加快社會主義改造進程發揮過重要作用。有些創作改編的劇目還參加省、地民間劇團調(匯)演活動,并多次獲得創作、演出獎項,著名民間藝人孟福昌等曾受到田漢等著名藝術家的接見。同時,迅速增長的民間業余提琴劇團演舊戲、演鬼戲也在增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雖作過禁止,但民間演傳統提琴戲的情況仍有增無減。

1962年,崇陽縣文化館組織人員對提琴戲的唱腔曲調進行挖掘整理。19641月,湖北省藝術學院同縣文化館對提琴戲音樂重新記譜。“文化大革命”期間,提琴戲被視為“淫腔濫調”,遭到禁演。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提琴戲重獲新生,農民演唱提琴戲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原有的鄉村業余提琴戲劇團紛紛恢復,原來沒有劇團的鄉村也紛紛辦起提琴戲劇團。繼1980年縣文化館創辦提琴戲演出隊后,白霓公社、大源公社相繼成立專業提琴劇團,農村還出現了以父子、婆媳為主體的家庭劇團,并不斷加大設備投入,演出質量提高。至1985年前后,全縣鄉村業余提琴劇團恢復到60余個,新成立縣、社專業提琴劇團3個。

1982年,崇陽縣政府解決招工指標,將縣文化館1980-1981年選拔進縣提琴戲演出隊的人員招收為大集體性質的職工。1984年將演出隊更名為崇陽縣提琴戲劇團,作為提琴戲的改革試驗基地,既演唱經改革的提琴戲,又為全縣農村業余劇團作示范演出和專業輔導,為鄉村業余劇團表演質量的提高發揮了作用。還先后編排劇目90多臺,演唱遍及湘、鄂、贛周邊10多個縣、市,擴大了崇陽提琴戲的知名度。 

1985年,中共崇陽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地方特色文化建設,把發展提琴戲劇事業,提高鄉村業余劇團的演出水平當作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成立“崇陽縣提琴戲學會”,發展會員,組織業余提琴戲劇團開展調(匯)演活動。縣文化部門成立輔導專班和研究專班,組織力量對提琴戲進行挖掘、整理和改革創新,先后收集提琴戲資料200多萬字,并將崇陽提琴戲老藝人演唱的各種唱腔板調及伴奏弦樂、管樂、鼓樂等錄制成音像資料。1989年,經縣文化館副館長金亞敏等人整理、署名黃中駿等編輯的《提琴戲音樂》一書,由著名戲劇作家曹禺題寫書名,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發行。縣文化局創作室鄧雨露等人創作或改編的提琴戲《雙合蓮》《紙鳶記》和移植的現代戲《八品官》等劇目均演出超過百場,其中,《雙合蓮》作為提琴戲的代表劇目被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湖北電視臺錄音錄相播放。縣文化館整理的6萬多字的提琴戲音樂資料入選《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湖北卷》。

80年代,崇陽提琴戲出現三個變化。一是女性登臺演唱,改變了過去清一色男性演員的局面,隊伍更顯年輕化;二是經過各類學習班的培訓和縣劇團的示范,演員唱、做、念、打的表演更趨藝術化;三是舞臺陳設、樂器配置、燈光音響等演出設備和形象有突破性的變化,提琴戲的整體質量明顯提高。

90年代后,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通過在蹲點的所在村帶頭創辦提琴戲劇團和每兩至三年舉辦一次提琴戲劇節的推動,全縣鄉村業余提琴戲劇團一度增加到89個,保持常年有演出活動的達60個左右;有農民演藝人員1700余人。他們活躍在崇陽鄉村,服務于基層群眾。據統計,1982-1997年,鄉村業余提琴劇團年均演出1500余場次,觀眾年均40萬人次左右,極大地滿足著崇陽人民群眾對戲劇文化的需求。至2014年,崇陽縣連續舉辦九屆提琴戲劇節,屆屆萬人空巷,成為崇陽群眾的文化大餐。

19992000年,崇陽縣先后被湖北省文化廳和國家文化部命名為“民間藝術(提琴戲)之鄉。但是,隨著現代傳媒的普及和農村青年演員部分外出打工,全縣鄉村業余提琴劇團已出現歇業或散伙狀況,加之聲腔改革中丟掉許多提琴戲的傳統特色,觀眾對提琴戲的欣賞情緒有所降低。2002年、2005年,第五、第六屆提琴戲劇節期間,雖有10來個鄉村業余劇團和私營劇團參加,但過后多數自行散伙。雖然出現少數提琴戲愛好者私人投資試辦提琴劇團,但演出能堅持三五年的不多。20074月,換屆后的縣提琴戲協會以“鞏固傳承”為已任,以“發展繁榮”為目標,倡議振興傳統提琴戲。隨后,部分提琴戲愛好者看好潛在的演藝人才和市場需求,創辦私營提琴劇團的增多。至2008年,私營提琴戲劇團增至8個,長期演唱提琴戲的崇陽縣漢劇團加掛起崇陽縣提琴戲劇團的招牌,全縣從事戲劇演藝的專業人員達兩百余人,出現唱傳統提琴戲聲腔板調的劇團演出市場火爆,看傳統提琴戲的觀眾熱情高漲的現象。傳統提琴戲很受群眾歡迎。至2014年底,全縣專業提琴戲劇團1個、私營劇團15個、村辦劇團3個;以演戲為主要職業的演藝人員300余名。他們各自開辟演出市場,形成相互競爭的態勢。這些劇團,演員陣容比較整齊,演出設備比較齊全,并有一定的演出質量,活躍在全縣城鎮鄉村,奔走于崇陽山水之間,隨叫隨到,隨到隨演,成為活躍崇陽人民文化生活的生力軍;同時,全縣還保留著2 000余名有業余演出經歷的后備軍。

2006年、2008年,崇陽提琴戲先后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當代中國地方戲曲領域的一大奇葩。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三、崇陽提琴戲的曲藝
下一篇: 一、縣域沿革及行政區劃

相關新聞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