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除夕前夜。三叔朱忠德一家人從廈門驅車趕回通山過年,圍在火堆旁制作包坨。
在通山,春節前制作包坨,是一種獨特的過節“儀式”。
包坨是通山的傳統特色食品,在通山境內有著悠久歷史。和北方水餃一樣,每到過年時通山人必吃,寓意團圓、吉祥。
“三年沒回家,家里變化好大。”火堆旁,幾位剛剛到家的叔叔嬸嬸們,一邊忙著加入制包坨的隊伍,一邊興致勃勃地聊著家鄉的新變化——
沿村的河道很整潔,修得很漂亮;鄉政府新建的室外羽毛球場和網球場很好;鄉里還通了到縣城的純電動公交車,方便極了……家鄉一年一個樣,引得不少村民從外地回鄉生活。
包坨由坨餡和坨皮組成,制作起來非常繁瑣。三叔將煮熟的芋頭和紅薯去皮,放進薯粉中,均勻用力揉搓成團,面團揉到按下去迅速回彈。
一個孩子上前按了一下,面團瞬間留下了一個黑黑的指印。在大人們的笑聲中,三叔提議道,要讓孩子們多參與,將制包坨的技術傳下去。于是,“80后”“90后”“00后”也加入制包坨的行列。
“包坨的餡是因人而定的,每家不同。封口處皮的厚薄,密實程度直接體現其做包坨水平。”在老一輩人的手把手教授中,弟弟妹妹們開始像模像樣地幫忙,簸箕里一會兒就放滿圓滾滾的包坨。
晶瑩透剔的包坨,色、香、味俱全。包坨做好后,三嬸讓我們各自帶些回家,再送些給鄰居們嘗嘗。
回憶起兒時,包坨有如碗口大小,一個就能吃飽。現在的包坨經過改良,個頭變小了,坨餡的食材從以前的兩種變成了十幾種,更加豐富了。
包坨的形式在變,不變的是包在其中的情感。
形似湯圓的包坨,讓沉寂三年的廚房熱鬧了起來,讓從遠方回家的人心暖了起來,讓鄰里親朋的情誼濃了起來。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亞平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新春走基層】團年飯里話新生
下一篇:
【新春走基層】文藝春晚鬧新春
原標題:數字經濟搭起就業新舞臺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沒有淹沒年輕人在數字經濟就業新舞臺上乘風破浪的身影。近期,國家發...
題:共同守望大運河的文化記憶——走進“90后”的非遺生活新華社記者翟翔深秋時分,京杭大運河畔。頗有“Q版”氣息的神荼、郁壘...
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9月26日開幕。自從2014年烏鎮成為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以來,已經有超過1萬項互聯網前沿領...
“一起吐槽或分享觀點,特別開心”彈幕玩出網絡文化新圖景本報記者楊俊峰《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06月15日第08版)“前方高...
連日來,咸寧大道上,有一群人頭戴紅帽、身著熒光背心、手拿小紅旗,他們就是我市城區新上崗的文明交通協管員。記者了解到,...
革命老區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憑借獨特的自然隔離區、天然草場以及牧草種植等優勢,當地農民一直有養羊...
5月9日,市財政局政策研究小組開展了第一次集中學習研討活動,全體“80后”干部共45人參加學習。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廣大一線黨員將繼續大力弘揚奮斗精神,以自己的拼搏付出、奮發進取,匯聚成實現中...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姜明助、通訊員阮先強眼下,全市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正在全面有序推進。今年上半年,我市啟動實施...
尤其是小區還配套了不少商鋪,有幼兒園、超市、餐館、菜店、水果店、蛋糕店、理發店、五金店、雜貨店、療養店、培訓機構,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