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久久久_美女网站黄页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_91精品国产高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專題報道 >> 2022專題 >>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 最新動態 >> 正文

金融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 時間:2022-04-24 17:23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改革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業保持快速發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金融業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目前,我國已形成了覆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等領域,種類齊全、競爭充分的金融機構體系,基本建成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

現代金融體系基本建成

2021年末,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381.95萬億元,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為344.76萬億元;證券業機構總資產為12.3萬億元;保險業機構總資產為24.89萬億元。而在10年前的2011年底,我國銀行業機構資產總額僅為113.3萬億元。

伴隨著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我國金融市場更趨成熟,逐步建立了功能相互補充、交易場所多層次、交易產品多樣化的金融市場體系,配置資源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持續增強。

目前,我國基本建成了以服務實體經濟為目標、便民利民的金融服務體系。我國金融服務不斷豐富,存款貸款、支付清算、理財投資、信息查詢等基礎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普惠性走在了世界前列。金融市場的登記、托管、清算、結算、征信、評級體系基本健全,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我國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金融體系初步形成。金融機構種類齊全、競爭充分,資本市場、保險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等不斷創新發展,成為金融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的重要基礎。近年來,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股票市場注冊制改革取得突破,先后設立了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2019年6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科創板,探索股票市場注冊制改革。2021年11月北京證券交易所開市,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更加完善,市場基礎制度建設不斷加強。

與此同時,債券市場快速發展,規模穩步提升,在國際投資者的資產配置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近年來,我國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規模穩步提升,均居全球第二位。2021年我國債券市場共發行各類債券61.9萬億元,較上年增長8%。截至2021年末,滬深兩市全年成交額達258.0萬億元,債券市場托管余額達133.5萬億元。

金融服務質效全面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業堅持回歸本源,全面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小微企業、“三農”、新興產業、綠色環保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滿足市場主體合理有效的融資需求,促進國民經濟轉型調整、良性循環發展。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近年來,金融業規模增長迅速,金融科技蓬勃發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層出不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提升。

目前,我國基礎金融服務已基本實現全覆蓋。截至2020年末,全國銀行網點鄉鎮覆蓋率達97.13%,支付服務村級行政區覆蓋率達99.31%,基本實現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家家有賬戶。目前大病保險已覆蓋12.2億城鄉居民,農業保險為1.8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4.7萬億元。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效率和水平穩步提升。金融系統將新發展理念貫穿于金融改革發展全過程,全面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持續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業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構建特色普惠金融體系,著力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呈現“量增、面擴、價降”的良好態勢。2022年1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9.7萬億元,同比增長25.8%;普惠小微授信戶數增至4813萬戶,同比增長45.5%。2021年,新發放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為4.93%,比2020年全年水平下降22個基點。

作為經濟運行體系中的血脈,金融業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和有力保障。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金融精準扶貧貸款發放9.2萬億元,扶貧小額信貸累計發放7100多億元,扶貧再貸款累計發放6688億元。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綠色金融體系逐步完善。2021年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5.9萬億元,同比增長33%,比上年末高12.7個百分點,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1.7個百分點,全年增加3.86萬億元,存量規模居世界第一。

對外開放進入嶄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業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基本建立了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制度,對內外資一視同仁,大幅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雙向開放的金融體系加速成型。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近年來,我國金融業開放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人民銀行會同其他金融監管部門集中宣布了50多條對外開放措施,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程度不斷提升,為實現我國高水平開放、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作出重要的努力。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多項開放措施迅速落地。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徹底取消,展業范圍大幅放寬;企業征信、信用評級、支付清算等領域均已給予外資國民待遇;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持續擴大,會計、稅收、交易等配套制度也在逐步與國際接軌。

外資金融機構積極有序進入中國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據統計,2018年以來,中國共批準外資來華設立了100多家各類銀行、保險業機構,12家外資控股(含全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6家外資企業征信、評級、支付清算機構。截至2021年上半年,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5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39家代表處,營業性機構總數達930家,外資銀行總資產3.73萬億元。境外保險機構在華共設立66家外資保險機構、85家代表處和17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

金融市場開放有利于中國實現高質量的經濟增長,也有利于全球投資者分享中國經濟的發展成果。近年來,我國按照國際標準持續推動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對外開放,擴大跨境投融資渠道,完善相關制度安排。2020年,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限制全面取消。2014年和2016年,“滬港通”和“深港通”相繼開通,2019年“滬倫通”正式啟動,2021年“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啟動。境內外投資者的投資渠道不斷拓寬。

2019年9月,A股正式納入標普新興市場全球基準指數,標志著三大國際指數已經全部將A股納入。2021年10月,富時羅素正式將中國國債納入富時世界國債指數后,中國國債也被成功納入全球三大主流債券指數。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外資機構對人民幣資產的信心足,配置力度強,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明顯上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發布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數據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在COFER中占比再度上升,創下2016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新高。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由去年三季度的2.66%升至2.79%,位居全球第五位。(經濟日報記者陳果靜 于泳 彭江)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碳”為觀止!百年港口的“含碳量”曲線
下一篇: 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相關新聞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