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市統計局
咸寧, 東鄰贛北、南接瀟湘、西望荊楚、北靠武漢,東西交匯、南北貫通。既是“1+8”武漢城市圈的核心成員和鄂湘贛“中三角”的節點城市,也是萬里茶馬古道的發源地和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長江流域公園城市。1998年撤地建市,市區面積10023平方公里,現轄一區一市四縣,常住人口254.33萬人。
七十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咸寧人民在這塊歷史悠久的紅色土地上銳意進取,把貧窮鄂南建設成了小康鄂南。七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但對咸寧而言,是廣大干部群眾一路開拓、一路奮進的70年;是全市社會經濟一路突破、一路跨越的70年。短暫的70年,我們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對外經濟日趨活躍,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各項社會事業成就斐然,繪就了香城泉都振興崛起、化繭成蝶的壯麗畫卷。
從百業凋零到繁榮昌盛
綜合實力跨越發展
1949年咸寧解放時一窮二白,百業凋零、民不聊生。70年來,咸寧人民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一屆接著一屆干,經濟基礎逐步夯實,經濟規模穩步擴大,發展水平大幅提高,綜合實力實現跨越發展。
經濟總量不斷攀升。1949年咸寧地區生產總值0.91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9.97元,生產力十分低下。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咸寧經濟曲折發展,1949-1978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僅4.9%;改革開放尤其是撤地建市后,咸寧經濟闊步追趕,1997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100.06億元),2005年突破200億元(204.22億元),2008年突破300億元(369.88億元)后,此后一年上一個新臺階,2015年進入千億元俱樂部(1030.07億元),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62.42億元,按不變價計算,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是1949年的180.3倍,年均增速達到7.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3655元(折算成美元為8108美元),按照世界銀行2019年的標準,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標準。
財政實力大幅提高。1965年,咸寧專區正式成立,當年全部財政收入僅為0.20億元,1978年增加到0.58億元,1965-1978年均增長8.5%。改革開放后,1987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1億元(1.23億元),1998年達到7.25億元,1978-1998年均增速為28.7%;2007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10億元(11.10億元),黨的十八大以后,財政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18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39.49億元,年均增長13.1%。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91.32億元,為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從農業主導到三產協調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咸寧是經濟結構比較單一的農業地區,農業處于經濟支配地位。70年來,我市經濟結構經歷了以農業增長為主動力的低速增長階段、工業快速增長為主動力的較快增長階段和二、三產業拉動經濟穩定增長的新階段。
農業從傳統勞作邁向現代高效。1949年咸寧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種植業的比重達到74.6%,傳統農耕方式使生產力十分低下。十八大以后,咸寧市委、市政府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建設國家(咸寧)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和農業高新區為機遇,堅持糧食生產與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兩手抓,以 “名、特、優”產業助推農業現代化。2018年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44家,“三品一標”達到418個。咸寧農林牧漁業逐漸從“小、散、弱”向“高、精、強”的戰略定位演變發展,現代農林牧漁業建設步伐加快。2018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329.49億元,農、林、牧、漁業占比分別為50.7%、7.0%、18.8%、16.1%,與1949年相比,農業占比下降了27.9個百分點,林業、牧業和漁業占比分別提升了3.1、3.5和14.0個百分點,2018年全市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86.88億元,比1949年翻了4.2番(按不變價計算)。
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和興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增強。2018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87.01萬千瓦,是1962年的232.9倍。2018年,全市機耕地面積達到273.99千公頃,機械播種面積99.01千公頃,機械收獲面積202.53千公頃。隨著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快速增長,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上升,農業機械服務范圍逐漸延伸到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
生產經營模式現代化。改革開放前,我國主要采取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農業組織形式,經營主體(主要為農民集體)、經營形式和經營體系(主要為集體經營)都較為單一。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成為主要農業生產組織形式。隨著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農業走向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社會化生產和經營。“龍頭企業+農戶”、“農民合作社+農戶”、“專業大戶+農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形式不斷成長。截止2018年,全市種植和畜禽養殖大戶5502戶;家庭農場實現從無到有,發展到76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394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發展到48512戶,現代化的經營模式帶來農業生產率水平的提高,各項農副產品都有較大增長。2018年全市糧食產量123.87萬噸,年均增長2.12%;蔬菜、油料、茶葉、水果產量分別為243.26萬噸、15.94萬噸、5.48萬噸和23.18萬噸;2018年生豬出欄226.48萬頭;水產品產量21萬噸。
工業從手工作坊邁向先進制造。解放初期,咸寧工業都是手工作坊,年產值不足1千萬元。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展開,咸寧工業以國有和集體企業為主逐步發展,1952年全市國有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60.1%,集體工業產值占比達到39.9%。到1978年,全市獨立核算工業企業671個,當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10億元,其中國有工業產值占比達到81.1%,集體工業產值占比18.9%。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非公經濟比重大幅度上升。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國有工業產值占比僅為0.1%,集體工業產值占比0.4%,與1978年相比,國有和集體工業產值占比分別下降了81.0和18.5個百分點。
工業強勢崛起。2010年咸寧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40%(達到41.5%),逐步形成冶金建材、紡織服裝、機電制造、食品飲料、森工造紙、電力能源等六大支柱產業。2018年六大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659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重70.7%;完成工業總產值1440.64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74.4%。十八大以后,咸寧加快推進省級戰略咸寧實施,牢固樹立高質量發展理念,著力供給側改革,以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改造升級傳統產業,以咸寧國家級高新區創新引領,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咸寧工業,實現咸寧制造向咸寧智造轉變。2018年全市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額達到47.3%,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46.6%,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占制造業投資14.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932家,覆蓋了全部41個工業行業中的33個行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200家,占規上工業21.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9.92億元。目前咸寧有上市高新技術企業——湖北瀛通電子有限公司,有產值過百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湖北金盛蘭冶金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590.3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3.3%。其中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達到14.4%,逐步形成農產品加工、清潔能源、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制造、醫藥健康等五大現代產業,2018年,全市五大產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26家,占全市規模以上的比重為45.7%,完成的產值和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達到42.1%和44.6%。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增強。
服務業從傳統弱小邁向新興強大。建國初期至上世紀70年代,生產資料行業優先發展,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1952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僅為0.21億元,到1978年也只有0.83 億元,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14.1%。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生產、生活的服務需求明顯擴大,交通運輸、批零住餐等傳統重點行業迅速發展,現代服務行業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元蓬勃發展。十八大以后,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文化、健康、旅游等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全市新興服務業迅速崛起并不斷壯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1993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突破10億元(10.99億元),2008年突破100億元(127.08億元),隨后每三年突破一個百億元級數。2018年全市服務業登記注冊主體16.26萬家,占全部市場登記主體的比重達82.1%;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1.91萬人,占全市從業人員的比重為49.8%,成為我市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2018年全市第三產業稅收收入57.79億元,占全部稅收收入50.7%,實現增加值512.71億元,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44.7%,其中交通運輸業、批零住餐業等傳統服務業2018年增加值分別為41.71億元和120.73億元,占第三產業比重分別為3.1%和8.9%,而包含軟件信息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新興行業的其他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32.08億元,占第三產業比重達到9.7%,超過了傳統行業占比。按不變價計算,2018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是1952年的349.1倍,比1978年翻了6.3番,其中1978-2018年年均增長11.4%。
產業結構從單一產業轉向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咸寧發展的目標主要是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第一產業占絕對主導地位,二三產業非常薄弱。1952年咸寧三次產業結構比為79.6:3.6:16.8,1982年以前我市經濟一直以農業農村為主,占國民經濟的一半以上;1982-1986年,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徘徊期,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占GDP比重此消彼長;1987-1998年,工業占GDP比重穩步上升,1996年第二產業占比超過第一產業,經濟增長以工業為主, 產業結構完成了第一次優化,標志著咸寧進入工業化初級階段,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3.4:35.8:30.8;咸寧撤地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第三產業。1999年咸寧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0.8:36.7:32.5,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超過第一產業,產業結構完成了第二次優化,標志著咸寧經濟增長進入由第二、三產業帶動的新時期;此后咸寧不斷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2010年第一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下降到20%以下(19.4%),到2018年,咸寧三次結構比為13.7:48.7:37.6,與1952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了65.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了45.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了20.8個百分點。
從物資緊缺到豐富多樣
消費市場蓬勃發展
消費規模迅速擴張。建國初期商品短缺,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0.23億元。經過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商品流通體系不斷完善,城鄉集市貿易、城市商業綜合體等商業經營新模式、新業態新方式層出不窮,商品市場走向多元經營。 1989年、2002年、2007年、201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先后突破10億元、50億元、100億元、500億元大關。2018年全市共有限額以上零售業法人企業222個,城市商業綜合體10家,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10家,201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6.18億元,年均增長12.0%。
電子商務迅猛發展。進入21世紀后,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基礎網絡設施在城鄉不斷完善,網絡銷售方式和消費模式迅速興起,有力促進了農業和工業的發展。截止到2018年底,全市工商部門登記的電商企業達740家,網絡經營主體1239戶,網絡交易額突破150億元,電子商務快遞件1379.6萬件;全市6個縣市區中通山、赤壁、通城3個縣市納入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咸安、崇陽、嘉魚3個縣區納入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實現了電子商務進農村市域全覆蓋。2016-2018年,全市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年均增長41.0%。
對外貿易不斷拓展。1985年我市對外貿易實現零的突破,1995年開始從境外進口商品。70年來全市出口由煤、鋼材等原材料產品逐步向服裝紡織、醫保等輕工產品及機電產品過渡。黨的十八大以后,咸寧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積極落實中央“一帶一路”戰略,不斷拓展貿易地區,進出口總額不斷刷新新紀錄。1989年全市出口總額突破千萬美元大關,2007年進出口總額突破1億美元,2018年全市進出口總額5.56億美元,其中對外出口4.60億美元(按人民幣計30.40億元),年均增長9.6%。對“一帶一路”國家出口13.46億元,占全部出口的44.3%。在出口產品中,機電類產品10.7億元。
從滿目瘡痍到香城泉都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城鎮進程不斷加快。解放初期,咸寧還是結構單一的農村地區,1949年全市總人口101.5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4.94萬人,占總人口93.5%。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多元化,城鎮建設步伐加快。1998年咸寧撤地建市伊始,城市建成區(含縣市區)面積僅56.5平方公里,城市功能極不完善。黨的十八大以后,城鄉建設統籌推進,制定并實施全域新型城鎮化總體規劃,注重城鄉區域互促共進,中心城區、咸寧高新區、縣市城區面貌一新,對人口的吸引力增強。2018年,全市基礎設施完成投資占全部投資的22.2%,城市建成區(含縣市區)面積擴展到163.33平方公里,新增海綿城市規模2.3平方公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7.75公里,咸寧公交通過國家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驗收;全市戶籍人口305.14萬人,常住人口254.3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3.7%。
美麗鄉村不斷涌現。通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各鄉鎮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廠相繼建成投入使用,鄉村綜合環境整體有了較大提升。2018年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和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分別達到86.69%和95.31%。以田園綜合體為抓手,推進“美麗田園”行動,高標準建設美麗示范鄉村,目前全市共創建國家級生態村2個、省級生態鄉鎮32個、省級生態村380個。以咸嘉生態文化城鎮帶、幕阜山綠色產業帶和沿江生態文明示范帶為重點的“精而美”特色小鎮建設穩步開展,嘉魚縣官橋鎮“新材料小鎮”成功入選國家級特色小鎮,賀勝橋鎮打造的基金+雞湯“雙J小鎮”和赤壁趙李橋鎮磚茶小鎮入選省級特色小鎮,20個特色小鎮成為首批市級重點培育對象,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著力點和支撐點。
現代交通不斷完善。解放初期,咸寧城區道路狹窄,農村只有泥濘小路,公路凹凸不平,鐵路車站破舊不堪。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功實施,讓解放前所建公路絕大多數得到恢復和改善,港口、碼頭、車站得到整治建設;改革開放以后,我市交通建設逐步加快,先后經歷了公路、高速、城鐵和高鐵時代。京港澳高速、武深高速、杭瑞高速、大廣高速和京廣高鐵、武咸城鐵、京廣普鐵等在境內縱橫交錯,2018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16530公里,比1978年增加13632公里,年均增加340.8公里。形成了“縣縣通高速路、鄉鎮通二級以上公路、村村通客車”的交通格局。128公里長江黃金水道上,嘉魚和赤壁長江大橋正在加快建設,咸寧機場正在籌建,“公鐵水航”立體綜合區域性交通樞紐正在形成。
互聯互通不斷推進。2018年,咸寧郵電業務總量達到29.26億元,比1978年翻了10.2番;移動電話用戶數達到228.41萬戶,比1999年翻了6.3番;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達到66.71萬戶,4G無線網絡實現了全覆蓋。2018年咸寧市政府大數據中心建成,開啟了智慧咸寧的建設之路。
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十八大以來,咸寧著力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打造沿江生態文明示范帶,先后建成6個國家濕地公園、2個國家森林公園、7個省級森林公園和1個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等榮譽稱號,2018年全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75.09,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為優。通過實施“藍天、碧水、凈土”工程,加大對長江咸寧段和幕阜山片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全市393.3萬畝天然林、245.8萬畝生態公益林得到有效管護,2018年全市濕地面積125.79千公頃,森林覆蓋率50.44%。通過推進長江大保護環境綜合治理試點項目,完成37個非法碼頭整治,退騰復綠4035畝,恢復長江岸線6.6公里。通過關停礦山和拆除養殖“三網”,山更青、水更綠。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逐步優化城鄉一體化空間布局,重點建設“一城十區二十景”,在全省率先實施低碳化公交,公共交通、公共服務等低碳發展走在全省前列。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2.6%,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建優建美長江流域公園城市有序推進。
從粗放經濟到綠色崛起
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咸寧圍繞率先建成全省特色產業增長極的目標要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采取有力措施節能降耗,轉換綠色動能,著力打造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等綠色生態產業。
節能降耗措施有力。隨著環保懲治力度加大、現代工藝技術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不斷提升。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加工轉換效率達到43.66%;主要耗能工業企業單位產品綜耗全面下降,2010-2018年間,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43.21%;2018年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比上年僅增長4.70%,單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5%,“十三五”前三年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8.56%。
旅游發展推陳出新。在全域旅游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咸寧人民把家鄉打造成山青水秀、洞奇泉美的旅游勝地。從美麗鄉村到特色小鎮的建設,從田園綜合體到旅游景區的提檔升級,從歷史傳承到紅色文化的挖掘,咸寧旅游資源不斷推陳出新。2018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數達到6703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42億元。2012年,咸寧獲評全國首批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目前正在全力打造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健康產業布局成形。咸寧生態環境突出,地理交通便利,再加上通城、崇陽等地的中藥種植產業和醫藥生產企業已頗具規模,為打造健康產業提供了基礎。目前咸寧大健康第一產業主要以綠色食品和中藥材種植為主;第二產業主要以食品和飲料、醫藥和醫療器械制造為主;第三產業則聚焦養生和體育健康服務業。2017年,咸寧被授予“中國養生地”稱號,獲批國家醫養結合示范區、國家森林養生示范區。在湖北省“十大重點產業”戰略布局中,咸寧被重點定位在康養產業。
文化產業方興未艾。咸寧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近年來,咸寧市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精細謀劃文化產業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出臺了多項相關政策,加大文化企業招商力度,加快文化娛樂轉型升級,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創產業園區和詩經文旅小鎮。依托互聯網+技術,發展互聯網數字文化,大力扶持綠色印刷、文化創意、影視文化產業和文化總部經濟。全市80%的文化娛樂經營單位完成轉型升級,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達到98個,實現營業收入83億元。
從發展落后到全面進步
社會事業欣欣向榮
教育事業成果豐碩。解放初期,我市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質差。1993年全市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95年基本完成了掃除青壯年文盲任務,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近年來,全市改善貧困地區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實施“9+3”免費教育。2018年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小學畢業生升學率均為100%。在鞏固提高基礎教育的同時,咸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力開展創業就業培訓。咸寧職業教育(集團)學校、湖北商貿學院咸寧校區等高等教育院校先后建成落戶咸寧。2018年全市共有各類學校526所,在校生42.46萬人,其中小學361所,在校學生23.60萬人,普通中學148所,在校學生13.96萬人;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類學校)15所,在校學生1.61萬人。
科技創新闊步前行。解放初期,咸寧的科技創新一片空白,人才匱乏,生產力低下。70年來,咸寧優化科技發展環境,通過“引智入咸”,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和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培育創新主體,聚集科技創新資源,用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和工業的高質量發展。2018年全市院士專家工作站達56家,認定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4個、校企共建研發中心7個。省級技術創新平臺19家,其中省級重點實驗室1家,市級技術創新平臺193家,市級產業研究院8家,市級技術創新產業聯盟1家。全年轉化科技成果53項,申請各項專利3764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212件。
衛生事業成效顯著。解放初期,我市醫療衛生水平低下,全市衛生機構287個,病床30張,衛生技術人員734人。經過20多年努力,咸寧市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1978年末,全市衛生機構275個,床位數4522張,衛生技術人員5084人。十八大以后,全市加大公共衛生領域投入,健全醫療衛生體系,加強醫聯體建設,逐步建立醫療服務智能監管系統。2018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340個、床位數14657張,分別是1949年的4.7倍和488.6倍,每千人擁有的床位數5.76床;衛生技術人員22070人,是1949年的30.1倍,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917人、注冊護士7817人。隨著公共衛生保障工程的實施,婦幼健康服務體系的完善,人口健康平臺的建設,醫養結合新模式的先行先試,居民健康狀況顯著改善。2018年咸寧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7.9歲,孕產婦死亡率為2.92/10萬。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70年來,我市不斷挖掘和扶持民間戲曲、民間藝術和文化遺產,抓好文物保護和非遺傳承工作。著力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小康建設,加快縣(市、區)“四館三場”、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抓好農家書屋管理,實施重點古民居維修工程。目前,全市共掛牌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132個,新建、改擴建基層文體廣場3600余個。市美術館、嘉魚非遺館、通山博物館、通城文化館相繼建成開館。85處古民居入選《咸寧市古民居保護名錄》,赤壁羊樓洞、新店明清石板街成功列入“萬里茶道”中俄蒙三國聯合申遺名單,通山木雕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崇陽縣、趙李橋鎮、通羊鎮入選“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目前完成34000戶“戶戶通”和911個行政村“村村響”工程,全市廣播綜合覆蓋率100%,電視綜合覆蓋率99.9%。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建立“書香咸寧”官方微信號,開通數字閱讀、領讀聽書服務,不斷提升城鄉居民閱讀指數。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措施,推進文藝精品創作展演,創作了一批具有咸寧特色、弘揚主旋律的音樂、舞蹈、美術、戲曲作品。其中6個戲曲、音樂節目和15件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入選第三屆湖北藝術節,2臺戲曲入選第七屆楚劇藝術節。
競技體育不斷突破。2018年全市共舉辦體育活動203次,參加活動人數18.15萬人。成功舉辦了咸寧國際溫泉馬拉松比賽、超百公里極限挑戰賽、“探秘幕阜山”汽車旅游集結賽、咸寧龍舟公開賽。咸寧在國際比賽中獲得4項次冠軍、1項次亞軍和1項次季軍,在全國比賽中獲得1項次亞軍。
從入不敷出到全面小康
發展成果惠及人民
居民生活品質提升。解放初期,居民收入水平很低,常常入不敷出。1949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元,人均消費性支出141.5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48元。1978年以前,由于經濟基礎薄弱,人口增長較快,居民收入增長緩慢,1949-1977年城鎮居民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2.7%和3.0%。1978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元,人均消費性支出319元,恩格爾系數達到57.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元,人均消費性支出97元,恩格爾系數達到58.6%,基本達到溫飽水平。改革開放以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2018全市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0337元和15116元,是1949年的215.9倍和314.9倍。隨著收入快速增長,消費結構和品質不斷提升。2018年全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0357元,其中文化和娛樂消費支出占4.62%,恩格爾系數29.8%,1978-2018年間恩格爾系數年均下降0.68個百分點;居住條件顯著改善,2018年全市城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7.0平方米;消費檔次提升,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60部,其中接入互聯網的有197部,汽車數量由2009年的3輛迅速增長到2018年的28輛。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也顯著改善。2018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607元,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6.3%。
社保體系建立健全。70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加快現代醫療體系、養老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的建設,社會兜底保障能力不斷鞏固。2018年,全市對社保、就業、醫療衛生和住房保障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達到68.82億元,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城鄉社會保險和殘疾人兩項補貼實現全覆蓋,2018年全市五險參保463.96 萬人,社保卡持卡266.44 萬人;城鄉低保對象12.01萬人,五保供養年人均保障標準9383元,發放社會救助資金4.62億元;城市低保年人均保障標準6996元,農村低保年人均保障標準5333元,分別比2010年提高4200余元/年和4333元/年;最低工資標準由2015年的1100-1225元/月上調至目前的1250-1380元/月。
脫貧攻堅成績斐然。黨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后,市委、市政府按照精準脫貧總要求,著力“兩不愁三保障”的政策落實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突出產業就業扶貧,加大小額扶貧貸款力度,壯大貧困村特色產業和貧困戶致富項目,將貧困戶納入產業鏈條。全面推進健康扶貧工程,嚴格落實補充醫療保險和民政醫療救助政策。強化政策兜底,推行“防貧保”,落實特困供養制度。2018年全市完成醫療救助9.46萬人,發放醫療救助資金0.83億元;資助各類貧困學生12萬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4.09萬人,發放資助資金1.1億元;2014-2018年累計脫貧35.80萬人,180個貧困村出列。通山、崇陽兩縣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7.6%下降至2018年的1.06%。
70年披荊斬棘,70年滄桑巨變,全市人民厚德尚學,勇毅篤行,用雙手繪就了香城泉都的壯麗景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讓我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率先建成全省特色產業增長極、建優建美長江流域公園城市的發展目標,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走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為奮進新時代、建設美麗和諧新咸寧而奮斗!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嘉魚縣衛健局深化醫改強化服務 全力打造健康嘉魚
下一篇:
打造一流城市運營商 助推咸寧高質量發展 ——咸寧城發集團跨越發展掠影
王坪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改革迎來四十年,豐功偉績史無前。初心拓出康莊路,圓夢中華譜壯篇!經濟振興興偉業,城鄉巨變變坤...
“但愿人長久,共享好生活”講述人:詹才杰(原咸寧地委委員、地委秘書長)編者按:城區越來越大、經濟越來越強、風景越來越...
題:5年,全面深化改革干出了這樣一份成績單!新華社記者張曉松、羅爭光、安蓓、胡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