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鄂東南道委舊址
這是一片用鮮血染紅的土地。為了新中國的建立,通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為革命犧牲2萬余人。
1925年6月,鄂南第一個黨組織——中共鎮南中學支部委員會成立。此后,鎮南中學黨支部改為通山特支,并升為縣部委,1927年6月改稱縣委。通山革命的星星之火從此在鄂南大地上展開了燎原之勢。1927年8月,通山農軍參加鄂南暴動,以夏桂林為主任的暴動委員會,迅速占領縣城并成立了全國最早的一批紅色政權——工農政府委員會,夏桂林擔任委員長。
《紅色中華報》頭條號外(照片)咸寧市檔案館藏
《紅色中華報》頭條號外刊登“湘鄂贛紅軍大獲勝利”的專訊,對當時紅軍消滅敵謝彬部二團,占領通山縣城進行了宣傳,極大的鼓舞了蘇區軍民 。
1928年1月,已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員的夏桂林不幸被捕,英勇犧牲,但他領導的工農暴動在通山革命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今天的通山縣石門楚王山游人如織,絡繹不絕的人們來這里瞻仰紅色遺跡,聆聽革命故事。這個偏僻的小山村曾是咸、蒲、崇、通中心縣委和四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1933年10月下旬,鄂東南道委在這里召開了執委擴大會議。
咸、蒲、崇、通中心縣委和四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照片)咸寧市檔案館藏
如今“鞏固蘇區”四個鮮紅大字依然奪目。1933年8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紅十七軍從這里起步,開始了浴血奮戰的歷程。
鄂東南是湘鄂贛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山曾經長時間為鄂東南道委機關駐地,為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那段時間,中共鄂東南道委曾經三遷通山。
中共鄂東南道委第一次遷至通山是在1932年10月,隨著蘇區革命形勢變化,中共鄂東南道委遷往沙店老街,通山蘇區一時間成為鄂東南革命斗爭的中心。 1933年,為更好地指揮全區斗爭,鄂東南道委遷入大幕山中的蘭田村,在此召開第一、二次常委擴大會議,史稱“蘭田會議”
此后不久,鄂東道委在石門坎召開道委執委擴大會,作出決議,發展冷水坪根據地,作好道委機關南遷冷水坪的準備。1934年3月,鄂東南道委遷至崇山峻嶺之中的三界冷水坪。
1935年2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省委特派員、鄂東南道委書記、鄂東南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吳致民,遭敵偷襲,不幸犧牲。為了紀念這位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鄂東南蘇區的杰出領導人,湘鄂贛省委將修、武、崇、通縣改為胡梓縣(胡梓是吳致民的別名,因為吳致民經常留滿臉胡須,群眾親切地稱他為“胡子”,遂化名“胡梓”)。
鄂東南道委后來改為西北特委(代表團),它遷入冷水坪的三年時間正是革命最為艱苦的階段,作為鄂東南人民革命的最后屏障,堅持到了國共兩黨合作抗日。1937年10月,從這里集結共產黨員、干部和紅軍游擊隊員400來人,整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第二營,奔赴抗日新戰場,為民族獨立再建功勛。
“革命代代如潮涌,前赴后繼跟黨走”,紅色通山,它是革命老區崢嶸歲月的真實映照,它是革命烈士血染的風采,它是紅色的土地,漫山遍野,更是燦爛的紅色天空,無邊無際……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鄂南秋收暴動與首批縣級紅色政權的建立
孟翠芳(通山)楚王山革命烈士紀念園位于通山縣南林橋石門村,紀念園的廣場正前方矗立一幅巨大的雕塑,鮮紅的火炬做背景,預示...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通山縣委書記石玉華說,通山始終高舉“山通水富、綠色發展”的大旗前行,步伐鏗鏘,作為不斷。為實現...
許愛瓊(嘉魚)從通山采風歸來,已是深夜,一個人仰望這寂靜的星空,沒一絲的睡意。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星星之火燎原到通...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宋文虎、通訊員焦陽、鄭夢溪報道:2日,記者沿著核電路前往隱水洞,道路兩側花草叢生,遠處青山煙...
咸寧網訊(通訊員施仕寨)4月13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委書記石玉華,縣委副書記、縣長陳洪豪赴武漢市與鄂旅投公司成功簽...
曹荷香(通山)你總以陽光的姿態呈現出現在哪,哪里便有了溫暖寒冬,北風匆匆地來去我是陽光下的影子你,是否聽到我心底種子破...
咸寧網訊記者宋文虎報道:13日上午,市政協主席曾國平來到通山代表團,同代表們一起集中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市人大常委會工作...
咸寧網訊通訊員柯昆鵬報道:12月22日,朱旋農名師工作室對口通山實驗高中開展結對幫扶送教活動。通山實驗高中化學教師紛紛表示...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宋文虎、通訊員汪延煜報道:11月25日,通山縣大畈文教特色小鎮項目簽約儀式在縣招商和投資促進中心舉行...
咸寧網訊特約記者徐大發報道:近日,深圳市寶安區鴻雁文學社、石巖文學創作協會一行15人來到通山觀光交流,與通山作協的作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