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晉浩天 劉坤
2003年,春寒料峭,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悄然而至。
備戰(油畫)陳宏
這種人類在21世紀發現的首個烈性傳染病,來勢洶洶,令人措手不及。2003年2月中下旬,非典疫情在廣東局部地區流行,3月上旬在華北地區傳播和蔓延,4月中下旬波及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受到極大威脅。
醫生告急!病床告急!醫療物資告急!生活物資告急!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最危急的時刻,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及時作出堅持一手抓防治非典工作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齊心協力奪取抗擊非典和促進發展“雙勝利”的重大決策。
從2003年4月24日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成立,到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雙解除”——解除對北京的旅行警告、將北京從非典疫區名單中排除,僅僅用了兩個月時間,這標志著中國抗擊非典的斗爭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勝利。
這一速度,超乎預期。在黨中央的堅強帶領下,全國人民并肩奮戰,凝聚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互助、和衷共濟,迎難而上、敢于勝利的抗擊非典精神。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2020年以來的抗疫斗爭也再次證明,中國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是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
黨和人民共同鍛造的抗擊非典精神,必將激勵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披荊斬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始料未及的非典疫情,險惡迅猛。
2002年11月16日,第一例非典病例出現在廣東佛山。很快,廣州等地卷入風暴之中。一場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戰斗隨即打響。
2003年5月,北京市石景山區八寶山街道的專業消毒隊對魯谷村26號大院進行消毒。資料圖片
面對狡猾而猖狂的“敵人”,黨中央高度重視,把防治非典列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全國防治工作,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提出“沉著應對、措施果斷,依靠科學、有效防治,加強合作、完善機制”總體要求;中央財政撥出巨款設立非典防治基金;及時成立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將非典納入法定傳染病進行管理;公布實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建立完善公開透明的疫情報告制度和信息發布制度。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認真負責、靠前指揮;廣大基層黨組織戰斗在第一線,黨員干部沖在了最前面。
在廣東,各級黨委、政府和黨員干部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在較短時間內控制了疫情,省委、省政府安排了專項資金用于省級和困難地區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在北京,面對前所未有的緊要關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北京市委、市政府帶領1300多萬市民直面危機,迎難而上,展開了一場堅韌、頑強的抗擊非典阻擊戰。
“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全國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了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
僅用7天,擁有1000個床位、達到一級標準的北京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建成啟用;一聲令下,全軍1200名醫護人員馳援北京;北京生活物資短缺,兄弟省區市緊急調配大批物資運往北京,“要人派人,要物有物”……
面對疫情,成千上萬的共產黨員挺身而出,他們主動承擔急難險重任務,用實際行動書寫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哪里有艱險,哪里就有中國共產黨員的身影,哪里就有中國共產黨人的奉獻。
“我是黨員,這個病人由我來護理吧!”2003年4月5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收治了第一例非典確診病人,急診科護士王晶沖上去給病人插上呼吸機。一個多月后,王晶被非典奪去了生命,年僅32歲。“只要還有一名患者沒有脫離危險,我就不能離開前線。”當年擔任中日友好醫院非典醫療組組長的林江濤親自診治每一個疑似患者。“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我深深感到了黨的力量!”在一線,一些年輕的醫護人員堅定地選擇火線入黨。
事實充分證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揮著巨大的社會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哪怕是最偏遠的山區,也能及時了解疫情的變化;即便是最貧困的鄉親,也能得到及時救治。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
去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14億多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僅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取得了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進而又對幾場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進行了有力防控,奪取了全國抗疫斗爭重大戰略成果。
這背后,是一個大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是持久而深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團結互助?和衷共濟
危難當頭,每個人都是戰士,皆為英雄。在抗擊非典的危難時刻和緊要關頭,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和衷共濟,構筑了抗擊疫情的人民防線。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批又一批身披“白甲”的勇士沖上了戰場,“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成為最真實的寫照。
他們,有的放棄了休息,有的推遲了婚期,有的舍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和滿頭銀發的父母,義無反顧地奔赴抗疫一線,與病魔展開殊死搏斗。
“選擇了從醫,就選擇了奉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主任醫師丁秀蘭以身殉職,用生命踐行了自己的誓言。“戰斗已經打響,我怎能離開?”山西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梁世奎犧牲時還掛著聽診器。“這里危險,讓我來!”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護士長葉欣在一次搶救危重患者的過程中,不幸被感染,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她還用筆吃力地寫下:“不要靠近我,會傳染……”
抗擊非典是一場沒有旁觀者的全民戰爭,個人與家庭、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休戚相關、生死與共。
一批又一批的緊缺物資調往疫情嚴重的地區,大家用實際行動展現了全國一盤棋的生動畫面。
全國各地迅速調集血漿,滿足北京抗擊非典斗爭的需要;香港急需口罩,山東10天之內便集齊80萬只口罩寄往香港;山西藥品告急,海南慷慨解囊捐贈175萬元的藥品;2003年4月中下旬,從廣東防治非典第一線抽調出來的多名專家,已在北京先后舉行了4次培訓班,對北京、山西、河北的數百名醫務工作者進行培訓……
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一批又一批平凡的人沖上了戰場,筑就抗擊非典疫情的堅固“大堤”。
張湛,當時是首都師范大學的一名大三學生,在非典肆虐時,他不顧個人安危,來到北京宣武醫院北樓八層病房成為一名志愿者,干起了又臟又累又危險的清潔工作。“這種危難時刻,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只是一名看客,應為防治非典貢獻一份力量。”他說。
為了生產更多的藥品,正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的大學生林敏,作為志愿者到藥廠當起了工人。“比起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而言,自己所做的微不足道,但我們有著共同的誓言:‘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林敏說。
正在江西贛州某部隊服役的黃南,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擊非典的戰斗之中。每天,他都在被封閉隔離的居民樓前值守站崗,直到疫情結束。“我是軍人,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往前沖。”17年后,當新冠肺炎疫情突襲時,他又在武漢抗疫一線當起了司機。
彼時,每個人的個人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志愿者馳援北京疾控中心接聽熱線,每部電話單日咨詢呼叫高達數千次;首都數千名小學生把親手繪成的圖畫裝進“愛心包”,送給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山東青島市民排起長隊獻血支援北京,創當地血站建站以來采血數量新紀錄;廣東8000多萬人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迎難而上?敢于勝利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全國各族人民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迎難而上、敢于勝利,實事求是地分析形勢,充分利用國內科技力量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沉著冷靜地面對挑戰。
當時,有一位科學家始終沖在防治一線,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
鐘南山臨危受命,堅持以事實為依據,力排眾議,否定了“衣原體是病因”的觀點,最終證實非典是由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引起。這一結果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確認,從而為及時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
面對來勢迅猛的疫情,鐘南山不顧生命危險,與王辰、肖正倫、趙鳴武、李興旺等廣東、北京的臨床和醫院管理專家,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制定了非典診斷標準、重癥非典病人診斷標準和推薦治療方案、消毒隔離和醫務人員防護等文件。
非典是一種新發傳染病,從病毒溯源到流行病學調查,從闡釋疾病機制到臨床緊急救治,人類戰勝非典必須依靠科技手段。每天,科研人員都在與時間賽跑,與疫情賽跑。
——在疫情暴發初期,由于沒有一個統一、完整和系統的非典監測網絡,各地報告的方式、內容、時限都不相同,影響了國家對全國疫情的全面掌握。短短兩個月,中國疾控中心設計完成了疫情的網絡化直報,增強了疫情報告的準確性、時效性,為國家制定一系列科學有效的防治對策,提供了快速有效的信息。
——當時74歲的原解放軍302醫院老專家姜素椿搶救非典患者被感染,執意要求注入非典患者康復期的血清,“我要為防治非典闖條路”。
——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科研人員聯合攻關,很快完成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測序,隨后又與北京協和醫院等臨床單位通力合作,于2003年4月19日研制成功檢測非典病毒的酶聯免疫試劑,專門用于非典的快速診斷。
——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中西醫結合成為防治非典的重要經驗。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地壇醫院用中醫中藥治療非典25例的結果顯示:在不用抗生素、激素的前提下,中醫藥早期介入有較好的療效。在全國內地5327例非典確診病例中,中醫藥參與治療達3104例。
陽光終將驅散陰霾。2003年6月20日,北京小湯山醫院最后一批18名非典治愈患者出院;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解除對北京的旅行警告;8月16日,北京地壇醫院最后兩名非典治愈者康復出院,并立即全面恢復了正常的醫療秩序。至此,我國內地已無非典確診病例。
“我們勝利了!”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康復患者,都在不停地高呼著,表達著難以抑制的激動心情。有的患者終于認出了日夜照顧自己的醫護人員,眼里滿含熱淚,卻說不出話來。
抗擊非典的勝利,充分顯示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同時,這場突發性公共衛生危機,也暴露出我國在經歷了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后,出現了發展不夠協調、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滯后、突發事件應急機制不健全等新矛盾、新問題。
“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歷史性地擺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面前。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第一次在黨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歷史,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難中曲折發展;人類,總是在一個又一個難題的破解中昂首前行。
抗擊非典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進一步豐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又一次升華!她能聚沙成塔,集孤弱為偉大;她能挽狂瀾于既倒,使絕地發新芽,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我們堅信,依靠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依靠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和日益增長的物質財富,依靠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任何艱難險阻都無法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09日?05版)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力保安瀾 人民至上——抗洪精神述評
9月8日上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正在直播,記者接到大國工匠、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春輝的微信,他歷時數月創作的木...
咸寧網訊通訊員王浩:2月13日中國銀行赤壁支行迅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抗擊新型肺炎疫情工作最新指示精神,向赤壁市慈善會捐款...
咸寧網訊通訊員劉泉水報道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圳三新物業咸寧七讓里公租房分公司全體干部員工主動作為,積極應對...
近日,北京人藝年度大戲《社區居委會》登上首都劇場舞臺。《社區居委會》由編劇李龍吟創作,任鳴、唐燁聯合執導,這部充滿溫暖...
11月2日下午, 《好記者講好故事——2020年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復興路辦公區完成錄制。他們的演講主題涉...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馬麗婭“這是一場國家的戰爭,大家必須把思想提高到這個境界!”1月25日晚,大年初一,湖北中健醫療用品有...
4月4日,清明節。我市舉行哀悼活動,深切悼念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市委書記孟祥偉和市委副書記、市長...
4月4日,清明節。我市舉行哀悼活動,深切悼念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市委書記孟祥偉和市委副書記、市長...
1月26日上午,在咸寧市中心醫院門口,一群來自“資源救援群”的網友們專程開車,將1000套防護服送到了醫院,捐贈給了正在抗擊...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葛利利1月26日上午,在咸寧市中心醫院門口,一群來自“資源救援群”的網友們專程開車,將1000套防護服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