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平坦干凈,房屋整齊劃一,兒童嬉戲玩耍,老人寒暄家常……6月29日,步入通山縣大畈鎮官塘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幅和諧幸福的圖景躍然眼前。
官塘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于2016年動工建設,2018年竣工,是大畈鎮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有易地搬遷戶82戶297人。
“房屋寬敞明亮,衛生條件良好,休閑、醫療配套設施也齊全,住著特別舒服。”譚慧娟于2018年初住進易遷點的新房后,感覺生活發生了大變樣。
而在此前,她一家人擠在一間不到40平米的瓦房中,漏雨、潮濕且不衛生。
其實,最讓譚慧娟滿意的,是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譚慧娟因病導致身體虛弱,無法外出務工。最初,鎮政府安排她在安置點內擔任保潔員,每年可增收4000元。今年,她感覺身體狀態良好,想再兼任一份工作。鎮政府了解后,推薦她到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工作,但因其不能久坐,無法勝任。鎮政府繼續幫其尋找兼職,最終讓其在鎮內郵政銀行擔任保安,每月可增收1600元。
“房子有了,收入增加了,還要好好培養孩子。”譚慧娟說,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來回報社會。
離易遷點不到300米,就是官塘村扶貧車間。
走進車間工作區,數條生產線整齊排列,幾十位村民正忙碌著,丁金萍是其中一員。
丁金萍家共四口人,過去一直與丈夫的父母、弟弟擠在一起住,生活十分不便,搬入安置點后,煩惱迎刃而解。然而,新的煩惱又接踵而至。
原來,她家收入全靠丈夫外出務工,一直以來,她都想為丈夫減輕負擔,但因需照顧小孩,無法外出就業。今年,村里建了扶貧車間,她成功實現就業增收愿望。
“每個月不僅能賺2000多元,還能照顧到家里。”丁金萍說,扶貧車間就在家門口,讓她能在照顧好家庭的同時實現增收,生活進一步得到了改善。
去年,該鎮積極與縣榮浩電子廠和深圳永鉅電子公司聯系,成功引進兩家扶貧車間,并建于易地扶貧搬遷點旁,共提供就業崗位320余個,讓群眾搬得進、住得穩、可發展。
“黨的恩情說不完!”安置點樓下的養老服務中心內,85歲的阮世龍正在下棋,談及政府的幫助,他放下棋子娓娓而談。
阮世龍是原官塘村8組人,住在不到50平米的泥巴房中,擁擠且不安全。搬至安置點,分得120平米南北通透的房子,老人甚為滿意。
“搬過來房子有了,生活保障有了,連玩伴都有了,特別幸福。”阮世龍說,他和老伴每月能領700多元政府補貼,并且他每年還有720元高齡補貼,生活完全不用愁。同時,每天還有這么多人一起,感覺特別充實。
最后,老人帶著記者參觀房間,臉上掛滿了幸福的笑容。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宋文虎 通訊員 全闖 鄭夢溪)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那山,那人,那苗寨——十八洞村三代人的奮斗史
下一篇: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外的好日子
大嶺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將居住環境惡劣的貧困人口整體搬遷出來,同時以大力發展旅游業為突破口,利用本村萬畝野櫻花自然資...
在搬遷后續幫扶中,鄖陽區積極推動大產業扶持,推行“1+2+N”產業扶貧模式,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300元,全區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
咸寧網訊(記者馬麗婭?特約記者汪佳?通訊員徐莉)嶄新的樓房,整齊的路燈,前倚大路,后靠山坡,三三兩兩的人群不時傳來陣陣...
光明日報記者夏靜張銳有就業、能脫貧、逐步能致富——易地扶貧搬遷的“湖北答卷”“以前的房屋倒塌了,父母常年在親戚家居住,...
編者按: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于人民。從今日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圍繞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小康...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饒紅斌、通訊員盧華報道:昨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建明深入通城縣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時強...
本報評論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帶來了挑戰,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需要我們一鼓作氣、乘勢而...
疫情阻擋不了脫貧攻堅的決心和腳步!今年大年初二,云南永善縣大興鎮駱丘村包村干部張教富便從老家趕回村里。利用小喇叭宣傳...
題:他們,堅守陣地勇擔當新華社記者他們奔走在大街小巷、田間地頭,深入細致開展疫情摸排,組織宣傳防疫知識,竭盡全力保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