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都市報記者葛利利 王奇峰 通訊員吳紫芬
“雷氏兄弟”雷飛(左)和雷杰(右)
俗話說:“天上的斑鳩,地上的豚貍。”斑鳩常見,但豚貍是什么,不了解的人都要打個問號。去年,咸安區向陽湖鎮甘棠村十八組的雷杰、雷飛“兄弟倆”回鄉,創辦起生態農業養殖示范基地,將豚貍的養殖作為事業來做,越做越大。
●發現商機,“兄弟倆”攜手創業
雷杰、雷飛都是咸安區向陽湖鎮甘棠村十八組(雷袁戚灣)人,兩人是一個灣子里長大的,關系一直很親密。長大后,各自外出打工謀生。雷杰之前在工廠上班,雷飛在外經商多年。“做得還可以,但都是四處奔波。”雷飛說,吃過很多苦,也碰過很多壁。
3年前,雷飛在浙江出差時,無意間在當地一處菜市場看到了賣豚貍的攤子。據攤販介紹,這種長相可愛的動物就是豚貍,是一種集野味、食用、滋補于一體的珍貴草食動物,營養價值高。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雷飛買回一只豚貍回家食用,覺得味道非常好。
一次無意的嘗試讓雷飛靈光一閃:既然有人購買豚貍,我能不能回家養豚貍呢?有了這個想法后,雷飛對豚貍市場進行了一番打探,發現豚貍很受市場歡迎,市場前景看好,而且飼養成本低。可是單獨做很麻煩,怎么辦呢?雷飛找到了好兄弟雷杰,邀請他一起回鄉創業。
雷飛的倡議很快得到了雷杰的響應。說干就干,兩人一起前往浙江、福建、湖南、江西等豚貍基地考察。2018年9月,在前期籌備完善后,湖北裕達生態農業養殖示范基地正式掛牌成立。
●汲取經驗,“兄弟倆”克難奮進
11月6日上午,記者走進位于雷袁戚灣的湖北裕達生態農業養殖示范基地,只見基地的大棚內雖然簡陋,但被收拾得干凈整潔。一個個小隔間內,三五成群的小豚貍或進食,或嬉戲,好不可愛。基地外面堆著甜象草、甘蔗葉子和成堆的秸稈。
雷飛介紹,別看基地現在井井有條,已步入正軌,但創業初期千頭萬緒,吃了不少苦頭。“基地棚子這塊地以前是一片竹林,我們要把竹林平整,然后搭棚,棚子里面還要搭小方格,都很費神的。”雷杰說,去年很長一段時間,兩人每天都扎在基地上。
2018年9月,基地搭建成功后,兩人購買來100多組種苗(一組為1只公豚貍和3只母豚貍)開始試養,結果由于技術掌握不到位,喂食不當,部分豚貍死亡。原來,豚貍很能吃,幾乎不停嘴,草料一放進去很快就會吃完,起初他們沒掌握要領,才導致豚貍餓死。
兩人邊養殖邊摸索。“基地外面的草就是豚貍的主食。”雷杰指著甘蔗葉子和甜象草說,甜象草是他們種植的,甘蔗葉子是去水果基地撿回來的。別看這些草現在堆得很高,但是豚貍吃得也快。目前,基地4000多只豚貍一天消耗800-1000斤草料。
為了給豚貍供應新鮮的草料,雷杰和雷飛還特意流轉了60畝土地種植甜象草和黑麥草。“冬天豚貍主要的青飼料是黑麥草,但黑麥草缺少粗纖維,所以要夾雜一些秸稈給它們。”雷杰介紹,通過摸索,他們逐漸掌握了一套豚貍的養殖技術。
●循環利用,將產業做大做強
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雷杰、雷飛的豚貍養殖也走上了正軌。
豚貍雖然好養,那么它的銷路又如何呢?
“我們的豚貍不愁銷路。”雷飛和雷杰異口同聲地說。據了解,豚貍易于養殖,且肉質鮮美、細嫩,營養價值高,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主要銷往廣東、福建等地。豚貍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富含17種氨基酸和鈣、磷、鐵等多種微量元素,被民間視為“強身珍品”。另外,豚貍又名“荷蘭豬”,因外形可愛,經常被當作寵物飼養。
采訪中,雷飛還向記者展示了基地空地上堆放的豚貍糞便。“這是一味中藥材。”雷杰說,豚貍糞不僅可以用作中藥,且呈干燥顆粒狀、無異味、零污染、可作有機肥料,有改善土壤結構起還原生態的功效。所以他們也收集豚貍糞,以5元/公斤的價格出售。
下一步,雷飛和雷杰準備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人加入到豚貍的養殖隊伍中來,用小豚貍產業撬動脫貧致富的大門。“豚貍繁殖能力強,賺取利潤快,回本時間短。”雷杰說,目前,他們對外都是免費教學,還會幫助意向客戶實地考察場地,指導種植甜象草等,希望帶動更多村民致富。
編輯:hefan
上一篇:
嘉魚小伙唐攀:一支野藕的生態農業探索
下一篇:
遇上精準扶貧工作隊 苦難家庭3年摘掉“貧窮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