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名片:
咸安區永安辦事處鳳凰社區位于城鄉結合部,東與雙龍社區接壤,南與西河村毗鄰,西接環城村,北至向陽湖鎮寶塔社區,轄區總面積1.3平方公里。
社區下設2個小區管委會,3個黨支部,4個居民小組,共有居民4238戶、10821人。其中,黨員198人,60歲以上老人454人。
“您反映的困難,我們一定盡快幫您解決!”6月26日,記者在鳳凰社區見到這個被社區老人親切稱為“好姑娘”的社區黨總支書記彭紅時,她正在熱情接待群眾來訪。
現年44歲的彭紅,以前在辦事處文化站工作,既有編制,又不用操心。2002年12月,鳳凰社區成立時,她應聘來到社區擔任黨總支副書記,不僅沒有編制,而且每天面對的都是家長里短的“婆婆媽媽事”。有人戲稱她是從體制內“跳”到了體制外,從“金窩窩”跑進了“麻煩堆”。但彭紅硬是憑著對社區工作的滿腔熱情和對社區群眾的無私奉獻,贏得了社區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并在2011年12月,走上黨總支書記兼主任的崗位。
“社區是我家,社區居民就是我的家人?!泵鎸χ饕稍瓍^化工廠和湖北同發機電公司兩大企業,以及6家轄區單位構成的社區,彭紅始終把居民當家人,居民家的急事、難事、麻煩事,都是她的家事,她都一樣掛念,一樣協調解決。
化工廠作為一個老牌國有企業,改制后留給社區的是成堆的下崗工人,居民沒有工作、無固定收入不說,居住的環境也是排水不暢、通行不便、設施不全的“平房村”,居民之間扯皮拉筋、拌嘴打架是家常便飯。彭紅不僅不“嫌棄”,反而事事掛在心上,只要居民有需求,誰家電燈不亮,她都幫忙約請電工;誰家老人行動不便,需要照顧,她都擠時間“代勞”……
化工廠下崗職工劉建清告訴記者,13年的“相濡以沫”,社區群眾早已把彭紅當成了自己的親人,無論家里發生什么,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她。
去年底,劉建清所在平房區的18戶居民,由于下水道不通,共用的公共廁所糞便溢滿路面,給日常生活和出行帶來極大不便,請求社區幫忙疏通。彭紅得悉情況后,一方面迅速與對口幫扶的市規劃局聯系,另一方面逐一上門與18戶居民溝通,達成從其中一居民住房門前重新開挖下水道的方案,趕在春節前解決了難題。
“彭書記比我自家的親姑娘還要親?。 痹诰用裢鯓I順家,這位80歲高齡的老人一邊豎起拇指夸贊,一邊告訴記者,由于自己腿腳不方便,彭紅已連續2年幫他代繳水電費了。
“有個晚上9點多,居民殷四毛因事不能回來,還特地托人上門,讓彭書記幫忙照顧家中的女兒哩!”社區網格管理員劉穎竹說,彭紅個人每年幫助群眾解決的大小困難不少于300件,有50余位居民在她的幫助下重新就業。
“幫群眾辦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365天天天為群眾排憂解難?!庇腊厕k事處主任科員鐘紹君說,在低保人口占總人口近五分之一的“窮社區”工作,彭紅就是靠多跑腿、多操心,架起了一座黨和政府與百姓間的“連心橋”,使社區從過去的上訪大戶,成為“小事不出戶、大事不出社區”的和諧單位,先后被評為全國科普示范社區、全省充分就業社區和全市紅旗黨組織、平安社區。
記者手記:
彭紅的故事再一次證明,只要把群眾的事情掛在心上,時時處處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就沒有干不好的工作,沒有干不成的事。群眾也就會視你為知己、為親人,有了困難愿意找你幫,有了知心話愿意找你說。
愿黨員干部中,這樣的“好姑娘”越來越多!
社區名片:
咸安區永安辦事處鳳凰社區位于城鄉結合部,東與雙龍社區接壤,南與西河村毗鄰,西接環城村,北至向陽湖鎮寶塔社區,轄區總面積1.3平方公里。
社區下設2個小區管委會,3個黨支部,4個居民小組,共有居民4238戶、10821人。其中,黨員198人,60歲以上老人454人。
“您反映的困難,我們一定盡快幫您解決!”6月26日,記者在鳳凰社區見到這個被社區老人親切稱為“好姑娘”的社區黨總支書記彭紅時,她正在熱情接待群眾來訪。
現年44歲的彭紅,以前在辦事處文化站工作,既有編制,又不用操心。2002年12月,鳳凰社區成立時,她應聘來到社區擔任黨總支副書記,不僅沒有編制,而且每天面對的都是家長里短的“婆婆媽媽事”。有人戲稱她是從體制內“跳”到了體制外,從“金窩窩”跑進了“麻煩堆”。但彭紅硬是憑著對社區工作的滿腔熱情和對社區群眾的無私奉獻,贏得了社區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并在2011年12月,走上黨總支書記兼主任的崗位。
“社區是我家,社區居民就是我的家人?!泵鎸χ饕稍瓍^化工廠和湖北同發機電公司兩大企業,以及6家轄區單位構成的社區,彭紅始終把居民當家人,居民家的急事、難事、麻煩事,都是她的家事,她都一樣掛念,一樣協調解決。
化工廠作為一個老牌國有企業,改制后留給社區的是成堆的下崗工人,居民沒有工作、無固定收入不說,居住的環境也是排水不暢、通行不便、設施不全的“平房村”,居民之間扯皮拉筋、拌嘴打架是家常便飯。彭紅不僅不“嫌棄”,反而事事掛在心上,只要居民有需求,誰家電燈不亮,她都幫忙約請電工;誰家老人行動不便,需要照顧,她都擠時間“代勞”……
化工廠下崗職工劉建清告訴記者,13年的“相濡以沫”,社區群眾早已把彭紅當成了自己的親人,無論家里發生什么,第一個想到的都是她。
去年底,劉建清所在平房區的18戶居民,由于下水道不通,共用的公共廁所糞便溢滿路面,給日常生活和出行帶來極大不便,請求社區幫忙疏通。彭紅得悉情況后,一方面迅速與對口幫扶的市規劃局聯系,另一方面逐一上門與18戶居民溝通,達成從其中一居民住房門前重新開挖下水道的方案,趕在春節前解決了難題。
“彭書記比我自家的親姑娘還要親啊!”在居民王業順家,這位80歲高齡的老人一邊豎起拇指夸贊,一邊告訴記者,由于自己腿腳不方便,彭紅已連續2年幫他代繳水電費了。
“有個晚上9點多,居民殷四毛因事不能回來,還特地托人上門,讓彭書記幫忙照顧家中的女兒哩!”社區網格管理員劉穎竹說,彭紅個人每年幫助群眾解決的大小困難不少于300件,有50余位居民在她的幫助下重新就業。
“幫群眾辦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365天天天為群眾排憂解難。”永安辦事處主任科員鐘紹君說,在低保人口占總人口近五分之一的“窮社區”工作,彭紅就是靠多跑腿、多操心,架起了一座黨和政府與百姓間的“連心橋”,使社區從過去的上訪大戶,成為“小事不出戶、大事不出社區”的和諧單位,先后被評為全國科普示范社區、全省充分就業社區和全市紅旗黨組織、平安社區。
記者手記:
彭紅的故事再一次證明,只要把群眾的事情掛在心上,時時處處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就沒有干不好的工作,沒有干不成的事。群眾也就會視你為知己、為親人,有了困難愿意找你幫,有了知心話愿意找你說。
愿黨員干部中,這樣的“好姑娘”越來越多!(記者 柯常智 特約記者 胡劍芳)
編輯: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