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月
小時候最高興的,是跟著爺爺、奶奶,或父母親去走人家、吃“長伙”(酒席)。 與其他小伙伴一樣,是個好吃佬。
老街民風淳樸,親朋好友、街坊鄰居,誰家有個紅白喜事,大家都會隨禮湊熱鬧捧場。
家族至親,可全家去玩幾天,鄰里鄉親每家只派一個代表去坐正席,家人一般先僅老人去,當然,可帶小孩,拿著搪瓷把缸,帶一點菜回家與家人吃。
聽老人們講,老街附近大部分是舊時逃荒,躲洪水從天門、沔陽、漢川遷居至此的鄉親,一路相互照顧,度過艱難險阻,在這里安家立業,許多還結了姻親,俗稱“天、沔、漢,一家人”。
那時候的酒席是“十碗六碟”,碟子是燒臘之類的,諸如鹵千張、豬耳朵、豬下水、藕等,用紅曲、香料……鹵制的下酒菜。“十碗”包括魚丸、肉丸、豆腐丸等,大人們在坐席時,不吃丸子,每人帶幾個回家。主打菜非“沔陽三蒸”:蒸肉、蒸魚、蒸藕莫屬了。
說起沔陽三蒸,老街附近幾乎家家都會制作。但只有在過年過節時,再困難也要做幾碗。蒸肉用五花肉切塊,蒸魚用一斤左右鯉魚或白鰱,藕用本地湖藕,切斷拍碎。用粳米磨的米粉,拌少許鹽、胡椒、味精,分別將魚、肉、藕用米粉拌均勻,用木甑蒸飯時,將藕,魚,肉依次鋪墊在飯上,大火蒸個把小時,飯熟菜熟。開飯時,分別盛入盤中,用豬油,蔥蒜在鍋內調湯汁澆上,淋些許香醋,熱氣騰騰,香噴噴的“三蒸”便可上桌了。“三蒸”入口即化,老少皆喜。蒸肉肥而不膩,蒸魚鮮嫩可口,蒸藕粉綿爽滑,混合天然的大米清香,讓人胃口大開,既下飯,又飽肚子。辦酒席時,用竹蒸籠蒸。 長大工作后,曾幾次去仙桃、漢川,洪湖做客,酒席上的菜全是烹飪好上蒸籠,開席時熱乎乎的端上桌來。菜品更豐富,蒸魚、蒸肉、蒸藕照舊一碗沒少。
也許,江漢平原的粉蒸菜除了美味可口,似乎還象征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團團圓圓,蒸蒸日上的向往和祝愿吧。
而現在,“沔陽三蒸”依然是老街過酒席時的硬菜,只是蒸肉粉改用店鋪買的蒸肉米粉,那個味已不是兒時的味道。
好久沒回老街了,昨夜夢見正在老街吃酒席,吃“沔陽三蒸”呢。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鄭家大屋“文脈傳承有外孫”(上)
下一篇:
阿云娘
我覺得瘦肉太柴,肥肉又太膩,只喜歡肥瘦相間的五花肉。一道美味的紅燒肉不僅肥而不膩,而且非常下飯,每當家里來客人時,我...
在咸寧鄉村,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老房子、石拱橋還很常見,后來大多消失在時光中。正是入冬時,女主人王小蘭從老屋貯藏間,端...
小區封閉后,讓居民們吃上新鮮的豬肉和蔬菜,是每個社區的重要任務。什么樣的青菜更新鮮,什么是五花肉什么是坐墩肉,這些問...
天越來越冷, “雨落層層,躲在家吃餛飩。三三兩兩的夜行人,在寒夜里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該會感到多么溫暖。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小小鍋盔也搖身一變,成了網紅小吃,走遍全國,享譽各地。
直接右手拿著一雙筷子,左手端著放好了蔥花和鹽水的碗,慢慢地把筷子圓的那一頭放入盛油的小罐子里面,將面條加少許油攪拌均...
至此,香郁味醇的臘肉便制作完成。臘肉,已是家鄉固有的味道,是欲忘不能的鄉愁,是見證知己的尤物。
近日在溫泉一家飯館吃飯,當服務員把紅燒獅子頭端了上來,如同一個紅通通的大蘋果,看起來就覺得十分好吃。獅子頭一般是由六...
林緒雍(通山)滾圓憨厚的紅薯,既能當主食又能當菜,直吃到來年農歷。母親兩腿夾住籮筐,上身前傾,左手撐住缽沿,右手握住紅...
■吳梅芳每到星期五,鄉下86歲母親就會打來視頻,問我們周末是否回家,她好準備菜。母親的家常菜,不僅是滿足味蕾的美食,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