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有著14億人口、幅員遼闊的東方大國,在短短數十年中,從一個以農業人口為主體的貧窮落后的國家,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這無疑是這顆藍色星球上的空前經濟奇跡。
長期的發展
在全球范圍內,東亞國家是比較重積累、重投資的。重積累有利于擴大生產,但容易出現消費不足而產能過剩的問題。在中國,由于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消費,出現了投資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投資占GDP的比重一度超過一半。由于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只能依賴出口來消化國內的產能。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國際需求萎縮,在國內便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局面。近年來,隨著“去產能”的推進,投資過度和產能過剩的局面有所緩解。
除了投資與消費之間的結構關系,投資內部的結構也會影響短期增長和長期增長之間的關系。例如修筑道路,作為物質資本積累,其特點是見效快,可以直接帶來短期的經濟增長;相比之下,用于教育、醫療、環境等方面的投資則有利于積累人力資本和生態資本,更有利于長期的發展,但當下看不到直接的收益。因此,優化投資結構本身就包含了追求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的含義。
全局的發展
大國的優勢就在于統一市場,國內不同地區之間能夠實現商品的自由流通,避免小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同時,一個國家內部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也能夠保證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因為人通常追求更高的收入和就業機會,企業則會追求更高的利潤。在市場經濟中,個人和企業的趨利避害不是壞事。
勞動力的跨地區流動尤其重要。一個國家內部的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發展條件,有的自然地理條件好,適合發展制造業和服務業,集聚更多的人口;而另外一些地方,則適合發展農業、旅游業、自然資源相關等產業,這些產業的總產出往往受制于某種關鍵性的生產要素(如土地和自然資源總量),如果要實現人均收入提高,便需要人少一些,人均資源占有量多一些。
因為個體是趨利避害的,會向著高收入地區遷移,最終達到“空間均衡”狀態。但現代經濟的“空間均衡”與傳統農業社會的“空間均衡”概念是不一樣的。現代經濟的空間均衡發展是人口和經濟集中在少數地區,同時,每個地區在全國的經濟總量占比與其人口占比大致相當,從而人均GDP大致相等;在農業社會,經濟活動和人口是跟著土地資源走的,因而天然是分散的,更接近GDP總量意義上的“空間均衡”。現代經濟是一種“空間集聚”中的“人均平衡”。在“空間均衡”狀態下,不同地區之間雖然經濟總量差異很大,但相互間存在專業化分工。中央政府向相對欠發達地區提供有效的轉移支付,推進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由此,不同地區就可以共享發展成果。
多維的發展
經濟學通常用人均GDP來度量發展水平。從長期來看,人均GDP較高的國家,人類發展指數也較高,兩者并不矛盾。但是在短期里,不同的發展目標之間卻存在著如何兼顧的難題。例如,社會可能存在短視現象,也有可能個體層面上獲得了好處,社會層面上卻遭到了損害。有時,也可能是政府沒有充分追求多維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面對當時的國內國際環境,中國實施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和經濟政策。長期、全局、多維的發展是國家發展的理想目標,在追求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并存,中國也在不斷地做出調整。
市場經濟的共性
世界各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有一些共性。如果離開了市場經濟的共性,很難實現不同國家市場體系的對接,還會對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形成阻礙。市場經濟的共性主要有三個:
一是價格機制調節供求。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價格機制能夠有效地配置資源。因此要防止一切外力,包括市場壟斷力量和政府行政干預來操控價格。只有在極其特殊的情況下,例如出現市場壟斷或非理性定價,政府管控價格才是合理的。離開了價格機制,既有可能導致市場供求失衡,也有可能出現行政凌駕于市場之上的特權,從而滋生腐敗。在當前,讓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有助于“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社會公眾往往到市場找腐敗的根源,其實,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是最好的“防腐劑”。
二是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一個統一的國家理所應當地擁有統一的大市場,能夠暢通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國內大循環。商品自由流動能夠保證全國各地自由貿易、相互競爭;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效率。生產要素主要包括勞動力、資本和土地三種。
一個國家內部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既能夠提高勞動力資源的利用效率,又能夠讓人們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勞動力流動還能縮小城鄉間和地區間人均收入和生活質量的差距,有利于共同富裕。
資本總是流動到最能夠獲取收益的地區、行業或者部門。如果資本借助市場的壟斷力量來牟利,或者傷害消費者利益,這并不是好的市場經濟;如果資本是通過在不同地區、行業和部門之間的自由流動來獲利的,則恰恰能夠保證市場的充分競爭,避免出現資本對局部市場的壟斷。
土地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生產要素。土地本身是不可移動的,在實施土地私有制的國家,不同地區之間的用地結構差異,取決于不同地區產業結構的差異。每個地區的土地用于何種用途,取決于不同用途的相對價格。
三是產權的保護。市場經濟要解決生產什么、為誰生產、如何生產的問題。生產者不僅要在短期里將效率最優化,而且要在長期里考慮未來市場需求的變化。由于市場未來的需求變化具有不確定性,因此,生產者需要為此承擔風險。在市場經濟里,必須有嚴格的法律保護私有產權,讓人安心合法地掙錢,這樣才能夠有效地保障生產者的投入、努力和創新可以獲得相應的回報。
(原載《北京日報》作者:陸銘)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閱讀中,我與防御機制和解
下一篇:
秋日思緒
美國商務部29日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繼今年第二季度創紀錄下跌31.4%以后,第三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計算增長...
2020年是極不平凡之年,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極不平凡的成績單: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邁上100萬億元新臺階,中國成為全...
巴西國家地理統計局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受新冠疫情和社會隔離措施的影響,巴西今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經季節性調整后...
參考消息網11月2日報道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10月31日刊載題為《危機中“證券化”的贏家是中國和美國,輸家是歐洲》的報道...
23日,泰國財政部長阿空表示, 2021年泰國GDP預計增長4%。泰國政府將計劃投入1萬億泰銖(約合2169億人民幣)的貸款計劃,其中...
日本政府8日通過新的經濟刺激方案,規模為73.6萬億日元,其中財政支出為40萬億日元。據日經新聞社報道,追加刺激方案按照支出...
參考消息網12月16日報道法國《回聲報》網站12月14日發表了題為《不管能否協議脫歐,英國經濟已經遭殃了》的報道稱, 2021年1...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近日發布《5G產業發展白皮書。隨著我國5G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以及5G商用進程的不斷加快,產業規...
據湖北日報訊記者從2月15日召開的咸寧市金融工作會議上獲悉, 2022年,咸寧金融業對GDP貢獻度8.2%。
核心閱讀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國際貿易大幅萎縮等因素影響,拉美地區經濟面臨嚴峻挑戰。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