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先秦至清代,中國古代的造物設計從未間斷,其間凝結的設計思想,不僅指導了過去的設計,構筑了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石,同樣,也對當今的造物設計有著現實有效的啟示。
中國古代設計思想如何影響了現代設計?其強大的生命力根源是什么?當下的設計師及公眾又應該如何看待古代設計?
帶著這樣的疑問,讓我們從《中國古代設計思想史略(增訂本)》中尋找答案。
走向文明的堅實階梯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人工物是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堅實階梯。無論是在今天的生活中,還是在往故的歷史中,為人們所用并且在人們的使用中改善、提高人們生活品質的人工物,乃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文明的物化呈現。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人工物——這種物化的呈現以最真實、客觀的方式標識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民族文化特性。
每一件人工物,無論是歷史的遺存物,還是現今的實用物,都蘊含著人們最原本的生活希望。因而,也可以說:每一件人工物的誕生,都是人類生活希望的一種程度不同的實現。從造物的角度看,一切人工物的創造也都是以人們的生活希望作為出發點,作為原初動機的。
循依生活的希望而對人工物的樣式、功能及其制造流程進行謀劃,是人類由來已久的一種持續連綿的行為,甚至可以說是伴隨著第一件人工物的產生而產生的。這一行為便是設計。盡管,設計這一概念是近代以來才逐漸盛行起來的,但是,人類行為的發生與實施卻不是以概念的形成為端起的。因此,從設計的角度不僅可以看到人類文明的演化,還可以看到人類文明實質性的演化的痕跡。
如果說,文明大體可以分為文化和器物兩大部分,那么,與器物對應的概念就是“器”,與文化對應的就是“道”。而設計大抵可以看作是文化(“道”)與造物(“器”)的聯結部。
“技以載道”“技進乎道”,這些古老的言論,在現代設計的領域中,同樣有著令人難以回避的獨特魅力。
“天人合一”是立足點
造物,是取材于自然,施之以人工而改變其形態與性能的過程。因此,造物一方面關涉人們對自然的取舍,一方面關涉人們對生活的態度。任何一個民族的造物設計思想,都是由這兩方面的因素綜合而成的。因此,揭示一個民族的造物設計思想的特點,必須兼及這兩個方面。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天人合一”是最基本的哲學思想,也是造物設計的一個基本立足點。
設計是具體到實物的一門學科,因此,我們在探尋設計思想的時候,就有必要首先擱置“天人合一”這一感念,從物直接關聯的地方開始。
從現存的文獻與實物的考察中,我們大致可以對中國設計思想歸納出以下幾個基本的特點:第一,重己役物,致用利人;第二,審曲面勢,巧法自然;第三,天地材工,各隨其宜;第四,技以載道,文質彬彬。
對于第一點,器物當為人所用,而不是人被器物所制。人是物的領主,注重人本身——重己;器物的價值在于功用而不是器物本身,讓器物為人服務——役物;而所有的器物的功用的目的都是更有利于人的生活——致用利人。
墨子作為有工匠經歷的偉大思想家,對器物與人的關系的剖析,不僅代表了當時的社會觀念,而且更深刻地啟示著當今的人們。在《墨子·非樂》中有這樣的論述:“仁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
第二,造物,取自自然,更需巧法自然。百工造物,造物之材,取自自然。如何對待自然之材——五材?《考工記》提出“審曲面勢”:“審”是審問,“面”是直面;“曲”是物形,“勢”是物性。充分了解自然物材的形狀、性能,并根據材料本身的性狀,施加人工,制為器物,并為百姓所用,是百工的職責所在。
循依自然之材的性狀,而加以發揮,加以利用,以最少的人力,換取最大的功用;是以自然為友而不是與自然為敵,是以造化為師而不圖征服造化。這種體現在物之上的友善而非對立,和諧而非征服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看作是天人合一的一種具體說明與表征。
第三,在設計領域中,將時機作為造物時尚的核心元素,是近代以來的事;而將地緣文化(產品的屬地文化特性)作為造物設計的核心,則是當今的事。亦即是在產品標準化時,在時尚成為設計的追隨目標時,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人們才認識到并且將“天時”與“地氣”作為設計的前沿方向加以研究和運用。
對于歷史的研究,其實并不是為了證明什么;而是為了揭示在這一思想的背后,蘊藏著的關于設計學科一貫的思想。這就是對時間(也就是變化)的關注,對屬地文化、地理、氣候、習俗等地緣因素的關注,體現的是一種客觀的科學的態度、一種對各地不同民族與文化的尊重、一種造物設計與使用者的生活關聯的理念、一種在具體的時間空間的交匯點上的人與周遭的和諧的觀念。
第四,技以載道,是“道”的人性化的表述,也是“技”的神圣化的表述。這一方面是人的自覺與對人的尊重的體現,一方面是對技藝的景仰與崇尚的體現。
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對“技”大多持有一種抑制的態度,這種文獻中的抑制趨向,真實地表征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造物設計水平的急速發展。造物設計水平的空前提高,帶來了社會尤其是貴族階層生活的奢靡。對“技”的抑制,便是從社會統治的要求出發,提出的對社會奢靡的一種批判。道家一方面論述由“技”而帶來的弊端,一方面又頌揚了“技”在悟道中的不二地位,而使得“技”帶有一種神秘化的傾向。相比道家的話分兩頭說又不免自相矛盾,儒家的觀點則比較統一,那就是:適當。適當的標準就是“文質彬彬”。相當于今天所謂的適度設計。
民族史是一部造物史
特定的人工物之所以能夠用來界定人類文明的進程,是因為這些器物的出現,不僅標識了人類改變自然材料的形貌、性能的程度,而且包含了從經驗到知識,從技術到信仰,從體制到文藝,從戰爭到生活的全部的、根本的深刻演變。
比如,陶器的出現,便表明人們對自然材質——黏土的認識,對火的人為控制,對高溫條件和環境的制造以及對z不同溫度下黏土的物理化學性能變化的經驗(或者說知識)的積累,而陶器的器形的創造,更直接地透露了當時當地人們的生活環境與方式,至于陶器上的紋飾,乃是人們更深層次上的精神的具象寫照。
在紛亂的戰國時代中,秦國最終能以戰爭平息戰爭,一統天下,固然與秦國長期以來兼容各家思想、調整國家體制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在連年的擴張和兼并中累積起來的造物能力的提高和設計水平的提升,才是秦國贏得最后一場戰爭的根本。因為,秦國有高速公路系統——直道,有符合空氣動力學的箭鏃——流線型箭鏃,更有標準化的生產流水線……所有這些,使得秦國在各諸侯國中顯得更快、更強、更有組織,而這便是秦國不可戰勝的力量。盡管把秦的兼并天下歸結為設計是偏狹的,但是,歷史讓我們深信成功的造物之前一定有非凡的設計,成功的統一背后必然是成效非常的設計。
同樣,為人稱道的大漢帝國,其雄風不可一世的背后,是至今令世界不可思議的絲綢之路。紡織業的發達使得大漢帝國稱雄于世,同樣,紡織業的發達也是大英帝國殖民世界的資本。
隋唐的盛世氣象,固然是馬上建功的楷模,但是,盛世的根基卻建立在京杭大運河、秘色瓷、樓船等之上。
令李約瑟念念不忘的宋代,是歷史學家稱道的“瓷器時代”。溫潤的瓷器與溫潤的文治是相互匹配的,也是人類文明的理想樣式。而這理想當然也包含了印刷術……
把人類的文明歷史或者把一個民族的歷史視為一部造物的歷史,雖然難免有機械、刻板甚至僵化的嫌疑,也難免有過于唯物的偏失,但是,給人們提供的卻是一個堅實的基點。站在這個基點上,可以真正客觀地看自己、看他人,看過去、看未來。
古今設計并行不悖
連綿數千年而未曾間斷的中國文明的基礎是同樣連綿數千年而未曾間斷的造物設計。
近年來,一些為設計界津津樂道的“新”的設計理念,如“綠色設計”“可持續設計”“可循環設計”“環保設計”“人性化設計”以及“營銷設計”……與其相連的設計手法與技術或許在古今之間有著天壤之別,但是在設計思想上卻呈現出一種超時空的并行不悖。
如“天人合一”觀念所體現的對自然的尊重、保護,與今天人們所認識的并且廣為宣傳的合理開發利用自然的態度,是并行不悖的。
當我們循著歷史的緒脈一路走來,我們不僅能夠清晰地看到自身的過去,更能清晰地看到身處的當今。
對未來的瞻望有多遠,決定于回眸歷史有多深。
(原載解放日報 作者為邵琦等)
編輯:但堂丹
核心提示:中國不輸入也不輸出現代化模式,而且現用“中國式現代化”而非“中國現代化模式”的提法,就是表明現代化沒有最好...
這是人類文明的火種這是世界共賞的盛會100天后的北京將又一次聚集全世界的目光心有熱愛我們不畏嚴寒我們或曾遭遇挫折更需披荊...
譬如《詩經》中表述民間愛情的“風”,如果那時中國鄉村是一個奴隸社會,沒有自由的人能夠寫出“思無邪”的愛情?中國的歷史不是...
核心閱讀中國式現代化順應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理論和實踐上實現了一系列創新突破,為堅...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張明(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
王林軍?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絲綢之路這個充滿歷史感和異域味的古老詞匯一時成為熱詞,相關圖書層出不窮,蔚...
以中華大地上的九座歷史文化遺產和類別豐富的27件國寶文物回答了兩個重要的命題: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么?今天的...
《人民日報》(2022年06月01日 09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本報記者王迪自1986年中國考古學家在四川廣漢發現兩個坑、從中發掘出上千件約3000年歷史的珍貴文物以來,三星堆遺址一直是個...
本報記者王迪自1986年中國考古學家在四川廣漢發現兩個坑、從中發掘出上千件約3000年歷史的珍貴文物以來,三星堆遺址一直是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