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華
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戰時的書》里,有一段非常形象、精彩的話,是這樣描述文人與書的:“如果說梅和鶴是隱士的妻和子,那么書該是文人親摯的女友。抗戰前靠粉筆灰吃飯的人,雖然清苦,也頗能量入為出,不至于負債;如果負債的話,債主就是舊書攤的老板。
其實,大凡文人,無一不是愛書、好書、癡書的。魯迅先生青年時期,酷愛讀書。他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成績優異而獲得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把這光榮之物珍藏起來,而是拿去換回幾本好書和一大串鮮紅的干辣椒。以后每天讀書至深夜困乏難支或天寒地凍手腳麻木時,就嚼吃幾個紅辣椒,辣得滿頭冒汗渾身發熱,待倦意寒意全消,又抖抖擻精神讀起書來。朱自清先生在《買書》中講自己“到北平來上學入了哲學系,”因“還是喜歡找佛學書看”,便常常到“佛經流通處”——西城臥佛寺街鷲佛寺淘書,每每淘得中意書籍,如獲至寶,捧回家中細細品讀。
作家張煒告誡文友,要積累書籍,他說:“學習創作的過程也是積書的過程。你會隨著時間的延續越來越愛書籍,并且一生如此。”對此,有太多的文學愛好者,在默默無聞地踐行著這個過程。而宋人趙恒在《勸學詩》中有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僅是形而上的方法論,是在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而已。
一般而言,一個人的閱讀量,或者說作文著書量,與其學識造詣、專業建樹是成正比的。由此可知,文人與書同在,是相互相成、相得益彰的。如果沒有閱讀大量的書籍,或者沒有大量的書作門面,便難成文化之人。于是,我們看到的那些滿腹經綸的學者、著作等身的作家,抑或春風得意的官員,總是從容面對著鏡頭,背后則是滿壁的書柜,書柜里排滿了汗牛充棟的書籍。這些排列整齊的書籍,似乎在以一種高昂的姿態,審視著我們的靈魂。
在網絡日益發達,電子讀物泛濫成災的當今,但仍有為數不少的人,一以貫之堅守著閱讀的底線,對傳統的書籍保持著不變的熱情。試想,如果一個人整天面對著電腦,不停地點擊、滑動鼠標,僅憑在虛擬的網絡之間走馬觀花,讓那些冰冷的符號在眼前一晃而過,又怎能滿足真正的閱讀需求?而當你在喧囂中擯棄雜念,守住寧靜,手捧一本或厚或薄的紙質書籍,讓那些散發著淡淡墨香的文字,從紙上跳躍閃現在你的眼前,沁入你的腦海,滋潤你的心田,那又是何等的快意!
而對于書籍的禮贊,高爾基的論斷最為精辟:“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趙麗宏先生的文字則最為精彩:“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現給你。區區五尺之軀,短短幾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跡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于閱讀。”
鑒于此,我勸看官諸君,若有時間,還是多讀一些書吧!在潛心閱讀之后,您不一定非要成為一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文人,但或將成為一個“腹有書香氣自華”的有文化之人!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生命之島 ——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島》讀后感
下一篇:
小康路上 一個不能少
咸寧網訊記者陳希子報道:“首次辦理借閱的市民朋友請先掃碼登記,并出示健康碼,謝謝。”近日,佳節剛過,記者和其他市民一起...
咸寧網訊通訊員胡陽、任陳萍報道:近日,筆者走訪蒲圻四小看到,校園有一個溫馨的小角落,散發著書香氣息,童話故事、名人傳記...
○劉念最近,朋友小雅告訴我,她覺得自己的業余生活很無趣,每天一回家就拿著手機不放手,刷著網頁、看電視劇,時間匆匆而逝...
○焦姣俗話說,孤獨是人生的常態,我們要懂得享受孤獨。確實,雖然有家人、朋友相伴,但父母會先于我們而走,朋友會天各一方...
潮玩、動漫、科幻展混搭書香,在滬新開的“但是還有書籍”實體書店,透著濃濃的B站風。”蝸牛感慨, “但是還有書籍”實體書...
○陳希子一本本飄逸墨香的書籍,陪伴懵懂無知的我成長。記得初次與書相識是在一個盛夏,我那時還小,身高不夠,站在椅子上,...
○劉念去年底,我很苦惱,雖然有不少好友,但隨著年齡增長,各忙各的事業,很難相聚,也很難得有時間在QQ、微信上聊天。考慮...
○劉念我喜歡買書,但看書的速度比不上買書的速度,往往讓一些書籍束之高閣。最近搬家,書籍收拾了滿滿一大箱,驚覺自己買了...
○焦姣海洋是遼闊的,比海洋更遼闊的,是書海。書海茫茫,大凡能給人以心靈震撼、情感激越、思想啟迪以及藝術享受、視覺沖擊...
○陳希子葉圣陶曾提出“把整本書作主題,把單篇短章作輔佐”的閱讀主張。倡導讀者靜心閱讀,養成良好讀書習慣,激發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