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近八旬,從事繪畫工作近六十年,卻依然保持著年輕人一般的創作熱情。他用畫筆謳歌時代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國務院授予他“在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近日,時代之歌——劉三多師生美術作品巡展在咸寧市美術館開幕。
1 市民踴躍觀展覽
“劉三多嘛,很多咸寧人都知道的,肯定要看看,而且這次是有新作品一起展出,不虛此行。”當日,記者走訪市美術館,雖然時間還早,但早已有不少美術愛好者前來等候開展。一位老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是讓家里孩子開車送來的。
“是在微信公眾號看到的,直接從家走過來了。” 談起美術館看畫展,來過多次的初中美術教師譚志鴻感慨,十分感謝主辦方。畫展涵蓋了劉三多等不同創作者的藝術風格和繪畫特點,如有的作品婉約清新,有的豪放大氣,而這樣一個專業畫作展,不僅是一個交流的平臺,更是美術從業者和愛好者學習的機會。“這個非常值得推薦,我希望這樣的展覽要繼續多辦下去。”
據介紹,此次畫展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主辦,咸寧市文旅局、咸寧市文聯聯合承辦,咸寧市美術館、咸寧市美術家協會、湖北科技學院黨委統戰部、農工民主黨咸寧市委員會協辦。共展出劉三多先生及其弟子的58幅作品。展覽將持續至10月15日。
劉三多生于1939年,崇陽籍著名書畫藝術家,湖北省政協委員,曾獲國務院頒發“在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政府特殊津貼。
“為祖國慶生,為時代喝彩。”劉三多表示,在國慶、中秋雙節來臨之際,回鄉舉辦畫展,就是要宣傳偉大時代、彰顯崇高信仰、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展覽以時間軸為序,分為“屹立東方”“不忘初心”“美麗中國”“桃李芬芳”四個部分,從不同角度生動反映偉大時代的精神風貌、道德楷模的崇高信仰、美麗家園的建設成果和祖國山河的自然風光,全面展示了劉三多先生從藝半個多世紀所取得的藝術成就。
2 矢志不渝勤創作
咸寧人杰地靈,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接連閃耀的藝術群星可謂濟濟一堂、層出不窮。81歲高齡的劉三多享譽畫壇,但如果不特意了解,恐怕很少人知道如今榮譽加身、在文藝界享有盛名的他,其實只是個“半路出家”的畫家。
劉三多1958年考入當初的湖北大學(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的是經濟。業余愛好畫畫。大三的時候,劉三多家里經濟困難,不得已申請了退學,從此一路與畫筆相伴。
回憶往昔,劉三多感慨,這或許比不上魯迅的“棄醫從文”,但精神是一致的,魯迅的精神也感染了他,讓他想用畫筆謳歌中國。
貧困的家庭條件對想要從頭學繪畫的劉三多來說是一個難題,但他并沒有放棄。
沒有上過美術學院,劉三多就完全靠自己自學,拼命看書。看了后就要忘了,怎么辦呢?劉三多索性就抄書,買不起書,找朋友到讀書館去借書,借回來就抄。白天有時候工作,就靠晚上,整夜整夜的不睡覺。上大學時,劉三多的餐票,買一個白菜都要分兩餐吃,他中午吃一半,還留一半到晚上。節約的錢,那個時候就買一點繪畫的資料。
懷著“要愛國,把全身心的精力都要放在謳歌祖國上”的想法,劉三多創作出了多幅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品,許多作品被各類報紙、雜志刊載、出版。
劉三多早年創作的大型油畫《地下長城》(第一作者),就以鮮明生動、清新秀麗的女民兵形象震動畫壇。1980年代,劉三多創作的油畫《老黃牛》,仿佛橫空出世,其攝人心魄的老黃牛形象,精湛細膩的筆觸,在展覽會上征服了許多觀眾。
幾十年來,劉三多執著于正能量典型人物和場景的塑造。這位畫界前輩雖八十出頭,仍筆耕不綴甚至通宵創作,只為用畫家的筆觸留下時代的精神,這促使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有著強烈的時代感,具有時代的典型性。
3 丹青為媒引客來
聽一曲風過竹林聲,唱一路悠悠山水行。目光所及處,皆是山間花木與潺潺潭水……觀眾來事美術館,不僅能感受十六潭公園的美景,還能聯想到千年前的鐘聲悠悠,感受咸寧歷史文化名人的風貌。
據了解,咸寧市美術館是集文藝創作、培訓、研究、文藝活動開展、文藝作品展覽珍藏于一體的文化活動場所。它的建立,不僅可以供市民領略藝術魅力,提高十六潭公園的文化品位,更能成為我市對外開展文化交流的窗口。
咸寧市美術館的成立,無疑是咸寧、乃至全省文化建設進程中一個里程碑式的成果,作為一個重要的文藝平臺,必將全面推進咸寧文聯和文藝事業,撐起咸寧文藝的一片藍天。
近年來,我市依托咸寧市美術館,也吸引了大批藝術家前來創作交流。十六潭公園綠道間,樹林旁,到處是一撥一撥的游人身影。
湖北科技學院退休教授宋老師逐幅欣賞完畫展后,贊嘆不已:“此次展覽內容豐富,藝術精湛、寓意深刻、雅俗共賞,是不可多得的視覺盛宴。” 他由衷希望美術館繼續開展一系列有益的活動。
市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各類專題美術展活動的舉辦,是市委市政府滿足市民文化生活需求,文化惠民的又一舉措;也展現了咸寧當代文藝工作者向前輩專家學習致敬的姿態,有助于咸寧文脈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希望廣大美術創作者和美術愛好者通過市美術館這個平臺,互相溝通,互相提升,為繁榮我市文化藝術事業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