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人員正在對一件仿制的文物拍照,進行信息采集。 孫婷婷 攝
中新網濟南7月15日電 (孫婷婷)山東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啟動儀式15日在山東博物館內舉行。該館將對館藏的近50件明代孔府舊藏服飾進行三維數據和紋理采集,完成服飾建模和紋飾提取工作,填補國內服飾類文物數字化采集的空白,為建設文物數字化采集標準提供樣本。
山東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人員正在對一件仿制的明代服飾拍照,進行信息采集。 孫婷婷 攝
當日,在山東博物館內,山東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工作人員宋偉菖正在使用結構光三維掃描儀,對一件仿制的陶器文物進行掃描,采集該文物的尺寸、空間、紋理等數據信息。他介紹說,服飾、瓷器、木雕等不同類型的文物數字化采集主要是通過拍照、掃描等方式,對文物進行全息記錄。“與此前使用傳統(tǒng)測量工具對文物進行測量相比,掃描儀可將誤差控制在10微米以內。”
宋偉菖表示,隨著3D計算機圖形、高分辨率渲染、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術的出現(xiàn)和日益成熟,先進技術在文物保護過程中逐漸被廣泛應用,有助于文物的預防性保護與修復。“通過信息采集以及后期技術合成,我們將盡可能地還原服飾類文物最初的顏色、款式等形態(tài)。”
山東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啟動儀式15日在山東博物館內舉行。 孫婷婷 攝
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表示,館藏明代服飾三維采集,對服飾類文物后期的研究和展示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此次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的難點和重點。“希望文物服飾信息采集的經驗,可以向全國推廣,同時建立一個行業(yè)標準。”
鄭同修稱,基于服飾類文物年代久遠、材質脆弱等特殊因素,在數字化采集過程中,一定要將文物安全放在首位,考慮燈光、采集設備可能會對文物產生的影響。同時,他希望通過一次采集,收集盡可能多的數據,避免重復采集,減少對服飾的移動。
山東博物館副館長盧朝輝介紹說,“山東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按照2018年《國家文物局辦公室關于加強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利用工作的通知》要求進行編制和申報,深入挖掘文物數字化采集工作、文物數字資源管理與利用工作的建設內容,強化珍貴文物的保護、研究和活化利用。
盧朝輝表示,山東博物館2020年將舉辦“明代服飾文化展”,本次啟動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也豐富了展覽的素材,為市民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文化資源,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社會服務水平。(完)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那些與疫病共存的過往——經典文學作品中的瘟疫
下一篇:
“全能花旦”吳非凡:為粵劇打造新的“鴛鴦劍”
明秦王府墻體坍塌再次敲響“文保”警鐘據新華社報道, 8月8日,陜西省西安市中心新城廣場西南角的明代秦王府城墻部分墻體發(fā)生...
“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從70年來促成的300余批次、15萬余件流失文物回歸中,遴選了25個案例、...
卡通形象:熊貓“小仙肉”商代銅鼓表情包設計者魏楊說到文物,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冰冷的玻璃展柜里,那些充滿歷史感的物品。...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王恬報道:9日,記者在市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上看到,該館推出了“漫說咸博”專欄,第一期《國寶說國寶》正...
縱四點四米,橫二點八米。不同以往的是,此次通過“無損傷況勘察技術”“顏料檢測分析”等現(xiàn)代科技檢測手段進行病害分析,結合...
院長王旭東刊文回顧并展望故宮博物院95周年——“香港故宮”預計2022年6月開幕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
數字媒體互動裝置“時空中轉站”古琴交互體驗“高山流水”主辦方供圖站在大屏幕前左右移動,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衣”...
這個夏天,中國南方的持續(xù)強降雨除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外,一些地方的文物古跡也因災受損,備受關注。詹東華攝“要讓古建也...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開幕式暨文物“潮”我看大型融媒體活動啟動儀式6月13日在北京和廣西桂林同步舉行。中...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發(fā)布會上介紹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情況。同時,國家文物局將公布2020年度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