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農家柴火煮飯,剩下的鍋巴也舍不得浪費,添上幾鏟子米湯,便成了人間美味。“美食無貴賤,大多苦出身。”這話來形容鍋巴粥最恰當了。
咸寧有句俗話說:“吃飯的人硬,吃粥的人軟。”要是人萎靡不振提不上精氣神,肯定會被調侃說“喝粥長大的吧”。說不準這話有道理,因為我自己就是那“軟”人,沒幾兩力氣。
幼時回咸安鄉下,不過30多分鐘路程,正好是做一頓飯的功夫。離家老遠就聞到了鍋巴的噴香。一進門,舅媽消瘦的身軀果然貓在灶膛前撥弄著柴火,額頭上沁出了一層汗。大鐵鍋正滋滋炸響,灶臺上預備了一盆剛舀上來的熱氣騰騰的開水。“站遠些,別被柴火熏了衣裳。”舅媽一見我們就笑瞇了眼。
鍋巴粥熬的好不好,先要過燒飯這一關。鄉下都是用鐵鍋燒飯,那鐵鍋特大,一般是灶上兩口鐵鍋并列,一口燒飯一口炒菜,職責分明毫不馬虎。熬鍋巴粥一定要配米湯,不上滿足夠的水是不行的。待水燒開后,舅媽將洗凈的米倒進鍋里,在這期間不能蓋上鍋蓋,還得用飯鏟時不時攪動,以免粘鍋。
待到米粒脹到七成熟,這時就要注意退灶火了,弄不好就極易燒糊。舅媽不停攪動竹篩子,將飯和米湯分開,將鍋洗凈待用。最后將飯倒進鍋里,堆成平平小丘狀,沿著四周澆上一圈細細的清水,在飯中央用筷子捅幾個氣眼兒,這時方可蓋上鍋蓋。架上兩根松柴,就著灶膛余火慢慢細燒。
飯燒好盛到各人碗中以后,此時方將米湯全部傾進鍋里,和鍋巴攪和,再蓋上鍋蓋,然后任它慢慢熬去。要不了許久,你就可以享用到那熱呼呼、香噴噴的鍋巴粥了。
每次看到鍋內脂稠玉濃,伴著氣泡上下翻飛的畫面,心里有種說不出的安慰感,就像喜歡品茶的人一樣。不一會兒,香氣一點點濃郁起來,伴著裊裊的粥香。我端著老舊的搪瓷碗,將紅燒肉拌到鍋巴粥里,再加點兒青菜葉子,咕嚕咕嚕滾到肚子里,格外的香軟濃糯。 (咸寧日報記者 陳希子)
編輯:Administrator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饒紅斌、通訊員孔祥軼報道:昨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旅游發展電視電話會議。市委書記李建明在大會...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饒紅斌、通訊員孔祥軼報道:昨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旅游發展電視電話會議。市委書記李建明在大會...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饒紅斌、通訊員孔祥軼報道:昨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旅游發展電視電話會議。市委書記李建明在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