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咸寧正處于奮力沖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文化產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增加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在推動咸寧高質量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從當前發展情況看,咸寧文化產業仍然面臨著總量不夠大、質量不夠優、發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多重挑戰。我以“文化產業資源如何轉化為文化產業”為突破口,深入6個縣市區、咸寧高新區和溫泉城區實地考察、座談,尋找咸寧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一、文化資源剖析
(一)文化資源豐富
咸寧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最早在周朝時期,《周易》就闡釋了“萬國咸寧”之意。這里是三國時期著名戰役赤壁之戰的發生地,也是清朝時期“萬里茶道”的重要節點。名垂青史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在這里打響,“嫦娥奔月”傳說在這里流傳千年。咸寧還創造出全國獨有的民間樂器嗚嘟、高筒提琴和地方劇種提琴戲,先后獲得了“中國嫦娥文化之鄉”“中國漢族民間敘事長歌之鄉”“中國古瑤文化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等國家級文化品牌,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最適宜人居城市、全國旅游標準化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一大批國家級榮譽稱號。
(二)生態環境優良
咸寧山奇水秀,九宮山、隱水洞、太乙洞、陸水湖等名山碧湖幽洞眾多,富水、陸水、金水、黃蓋湖四大水系貫穿其中。溫泉資源得天獨厚,泉眼18243處,地熱井近60口,被稱為“中國溫泉之城”。咸寧桂花產量、桂花品質、品種數量、基地面積等在全國領先,千年古桂數占全國90%以上,被稱為“中國桂花之鄉”。咸寧千畝以上的楠竹基地178個,萬畝以上基地26個,被稱為“中國楠竹之鄉”。這里有賀勝雞湯、通山包砣、簰洲圓子、赤壁肉糕、青磚茶等名揚天下的名優特產。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5.3%,生態環境質量名列全國、全省前列。
(三)區位地理凸顯
咸寧地處武漢、長沙、南昌三個省會城市的地理中心,長江經濟帶的中部,擁有128公里長江黃金水道,京港澳高速、武深高速、杭瑞高速、大廣高速和京廣高鐵、武咸城鐵、京廣普鐵等在境內縱橫交錯,坐高鐵24分鐘可到武漢,嘉魚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赤壁長江大橋正在建設,咸寧機場正在籌建,“公鐵水航”立體綜合區域性交通樞紐正在形成,可有利于吸引周邊城市的潛在消費人群,促進咸寧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各地亮點紛呈
赤壁市全面保護修繕羊樓洞國家傳統保護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三國赤壁古戰場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通城縣內沖瑤族村、善源谷風景區等一批美麗鄉村相繼建成;通山縣建成了大畈陽春園食品觀光園,大畈枇杷酒業制作工藝旅游觀光通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工藝體驗園等一批工旅融合示范點;崇陽縣打造鄉村田園式溫泉旅游區,三特會所、燕子崖索道、森林溫泉、溫泉小鎮等工程已建成對外營業;嘉魚縣采取景區加基地、旅行社加合作社的合作模式,發展了一批觀光休閑生態游;咸安區加緊建設向陽湖文化名人博物館、汀泗長壽村藝術谷、香城文創中心、大幕西山下大學生藝術創作寫生基地。目前,全市景區景點由原來的30多個增長到62個,增長50%左右。
二、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現狀
2018年末,全市有經營性文化產業法人單位3007個,比2013年末增長319.97%;從業人員30928人,比2013年末增長104.08%。2018年咸寧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52.56億元,同比增長158.03%,占GDP比重為3.61%,在全省各地市州排第8位。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企業達到131家,比2018年增加了20個家,在全省排第6位。
(二)存在問題
1.系統謀劃不夠。此次調研發現,各地對文化產業發展定位不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產業展示性不夠,市縣聯動的規劃整體布局還沒有形成。如北部空間文旅康產業的聚集效應還未顯現;“香城泉都”品牌的發掘和利用率不高,溫泉還停留在原始的泡澡階段,季節性局限性很明顯;桂花文化知名度和經濟效應不凸顯。
2.缺乏產業支撐力。從文化產業總量和規模看,對經濟穩增長的支撐力仍然較弱、貢獻率仍然較低。2020年上半年,全市規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收33.65億元,戶均收入僅0.24億元。另外,文化企業多是單一產品、單個環節的企業,集聚效應較差,沒有一家過10億元的文化企業。受疫情影響,今年有21家規上文化企業退庫。
3.創新驅動力不夠。傳統文化產業比重較大,一些傳統企業技術投入不足,產業轉型推進不及時。從具體領域看,文化產業單位數最為集中的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行業,主要覆蓋文化輔助用品制造(5個)或印刷復制服務(36個)等傳統企業,行業營收占全市比重46.68%。
4.資源整合率不高。調研發現,各地均存在一些發展不平衡以及條塊分割,導致文化資源流動不暢的現象。如崇陽縣當代教育研學基地位于陸水湖上游,設有碼頭,可供游客觀光游覽,但沒有開通陸水湖景區的航線,沒能與赤壁陸水湖景區貫通。部分文旅項目由于市場運營不暢加上資金鏈斷裂,導致投資項目中斷或退出,造成資源閑置。如香泉映月生態旅游度假區、向陽湖濕地四季花海、太乙溫泉度假區等。
5.品牌影響力不大。文化品牌存在“散”“亂”“弱”的問題,影響力不夠,品牌價值總體不高。比如,崇陽提琴戲有濃厚的文化積淀,但是缺乏有效整合和提升,市場局面開拓有限。通城的杭瑞陶瓷的楚窯一號雖成功燒制1.5萬余件陶瓷工藝品,但僅限于高端定制和藝術鑒賞階段,產業轉化率不高。
6.人才隊伍薄弱。調研還發現各地宣傳部門的人員配備不夠,一人兼任幾個崗位,系統學習根本有心無力。市社科聯反饋:“本地沒有文化產業的專門科研機構,沒有相應的專業領域人才。”從另一側面反映我市專業人才隊伍匱乏。
三、對策與建議
文化產業是一個滲透性、關聯性很強的產業,與多個產業存在天然的耦合關系,具有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和廣闊空間。
(一)實施產業融合,強化五化聯動
1.戰略化引領。實施“文化引領發展戰略”,堅持把文化產業作為一個引領性產業來布局,把“4縣1區1市”作為一個整體性“棋局”來謀劃。文化主題應更加集中,不“求全”,而“求精”。就核心主題來講,黃岡市紅色革命文化、黃石市工業旅游文化等,核心主題都比較集中。建議每個縣市區圍繞“香城泉都”,確定一個影響力、傳播力、競爭力最強的核心主題,其他相關產業都圍繞這個主題來謀劃推進。
2.融合化發展。順應文化發展大趨勢,建立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聯動機制,加強資源性融合、生產性融合、服務性融合,跨業界融合、跨地域融合、跨時代融合、跨元素融合,促進“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工業”“文化+農業”等創新發展。
3.項目化帶動。堅持項目化制訂發展規劃、項目化推動規劃落地、項目化促進產業升級,把文化產業發展切切實實落在項目建設上來。
4.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理順管理體制,理順經營機制,引進一批戰略合作者,培育一批經營主體,搭建一批投融資平臺。
5.創新化推動。謀劃和推動咸寧市文化產業創新化、開放式發展。對咸寧而言,科技創新很難形成競爭力很強的比較優勢,建議更加重視新技術的轉化應用,以行動優勢形成創新比較優勢。
(二)重點領域發力,抓好六大板塊
1.文化旅游板塊。文化旅游產業是咸寧市文化產業的最大比較優勢,也是未來發展綜合性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撐。借鑒枝江市等地鄉村旅游經驗,以泛文旅資源觀為主導,融合文化、旅游、產業和社會等資源,拓寬并延展體育旅游、研學旅游、康養旅游等新興業態的產業鏈條。
2.印刷包裝造紙板塊。出版印刷包裝造紙產業,占咸寧市規上文化企業總產值半壁江山,在全省都很大的影響力,基礎優勢很好。建議把印刷包裝造紙產業發展的重點放在加快技術改造上,促進產業升級,實現行業由大到強的實質性轉變。
3.影視文娛板塊。影視休閑業是一個系統龐大而綜合的產業鏈,地位突出、影響廣泛、空間廣闊,是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建議重點圍繞“對內提品質、對外擴影響”思路來發展,對內以滿足大眾需求為核心,提升供給品質。對外以演繹咸寧特色為核心,擴大綜合影響。
4.本土文藝工藝板塊。深入挖掘本土文藝工藝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內涵,通過傳統文藝工藝的方式,生動詮釋和演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文化。建議在產業化、市場化上下功夫,擴大影響力。
5.會展賽事板塊。會展產業是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被成為“一帶九”(交通、酒店、餐飲、領域、零售、廣告、印刷、裝飾、物流等)的聯動產業。發展會展賽事產業,咸寧市應搶占先機,贏得區域競爭的先手,打造中部地區會展明星小城。
6.新興創意板塊。鼓勵技術、模式、產品、業態創新,鼓勵VR、AR、區塊鏈等新技術在文化產業應用,大力支持文化產業新業態發展。
(三)整體謀劃實施,推出六大工程
1.文化企業培育工程。一是牽“龍頭”。重點扶持10家優勢行業龍頭企業,支持優勢文化企業通過新設、兼并、收購、合作等方式做強做大。支持關聯企業和社會資本積極投資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利用和產業化,打造一批本土文藝工藝領軍企業。二是壯“中堅”。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有影響力、帶動力的文化及相關企業。跟蹤服務50家左右重點規上文化企業,鼓勵和支持企業做強做大。重點培育一批細分領域“隱性冠軍”、“小巨人”。三是擴“基數”。支持和鼓勵文化產業領域創新創業,到2025年,新增500家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市場主體。
2.精品文藝創作工程。對全市民間流傳的“嫦娥奔月”傳說整合再創作,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融入咸寧元素,制作動畫電影《嫦娥》。挖掘咸寧紅色革命故事,制作一批關于“全國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等主題的紅色革命微電影。鼓勵研發體現咸寧市文化特色的網絡游戲,以瑤族、嫦娥、桂花、赤壁大戰等文化要素為背景或場景,研究1-3款手機或網絡游戲。鼓勵圍繞紅色革命、改革開放、中國夢、“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時代主題創作或制作一批提琴戲、木雕、竹雕、根雕等新作品。
3.產業基地建設工程。一是建設一批綜合性大型景區,做強文旅產業龍頭。二是建設一批特色文旅小鎮,支持各縣市區因地制宜,建設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三是建設一批文旅街區,支持各縣市積極建設民宿基地、電子競技基地、影視拍攝基地、戶外運動拓展基地、鄉村聚會基地、康養醫養基地等。四是建設一批會展基地。按照承接國家級甚至國際級會展和會議的能力,建設一個綜合性大型會展中心、一個綜合性大型會議中心,支持各縣市因地制宜,建設2-3家特色鮮明的會議、賽事等基地。五是建設一批文藝創作基地,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建設一批文化創新創作基地。六是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園區,可借鑒世界許多國家把廠房、倉庫、碼頭、車站、交通樞紐等工業遺產開發利用轉化為生產力的成功案例,把“省媒機”為代表的工業遺產進行開發利用,也可以把現有產業園區進行包裝。
4.文化科技轉化工程。一是重中之重在于“有中生新”,推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二是潛力空間在于“無中生有”,促進新業態不斷涌現。鼓勵VR、AR、區塊鏈等新技術在文化產業的應用,推動文創新經濟發展。瞄準印刷產業發展的高端化企業,大力引進產業鏈關鍵節點的引領型企業。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加快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等網絡化改造和技術升級。
5.文化品牌塑造工程。一是聚焦打造核心品牌,培育1-3個具有全省乃至全國影響力的文化企業品牌,培育1-3個具有全省乃至全國影響力的文化體育賽事品牌。二是聚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加大對產品版權、商標權和名稱權等的綜合保護力度。三是聚勢強化品牌推介。積極運用新媒體、新平臺、新方式宣傳推介。
6.文化市場促進工程。一是主動拓展延伸市場,留足發展空間。開拓“三北”(華北、西北、東北)、西南地區(秦皇島、運城市、昆明市)市場作為重點,組建專班駐點營銷,分區分片打進“楔子”。有效承接周邊市場,充分發揮比鄰武漢、長沙、南昌的獨特優勢,主動承接和配套休閑、娛樂、會展、賽事等文化產業,打造一批“夜經濟”“周末休閑”“郊區經濟”,創建“放心消費”示范城市。二是以旅游為主導,挖掘文旅潛能,打造消費性城市。集中優勢力量打造消費者認可的旅游招牌、門戶和核心吸引物,讓咸寧旅游可知、可達、可享、可再,實現滾動式發展和良性循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打造具有咸寧文化特色的旅游購物場所。加快文化休閑街區、藝術街區、香城書房、劇場群、文化娛樂場所群等建設,發展集合多種業態的消費集聚區。舉辦特色節慶品牌活動,提供多樣的產品供給和服務供給。三是規范文化市場,做好跟蹤服務管理。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大力整治擾亂市場規律和市場秩序的“亂象”。
(四)優化發展環境,強化四大保障
1.組織體制保障。建強全市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在已有的“一辦四組”的基礎上,針對“六大主攻板塊”,將文化產業發展專項領導小組分設為6個專項小組,市、縣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列入小組成員,強化對縣域的統籌。建立定期通報、定期協商、定期調度機制。
2.配套政策保障。全方位謀劃、高標準推進咸寧文化產業“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健全完善文化產業政策,設立咸寧市文化產業發展突出貢獻獎。出臺文化產業發展系列配套政策,積極促進酒店、物流、廣告、商貿、公共基礎設施等與之緊密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發展。
3.金融支持保障。成立咸寧市文化和旅游投資公司,優化咸寧市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基金。建立銀企對接機制,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題。積極引進大型文化產業投資公司,進駐咸寧投資興業。鼓勵大型文化企業與外地領軍企業合作發展。
4.人才供給保障。依托湖北科技學院和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培育和引進一批文化創意類領軍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實用型人才。鼓勵文化企業以知識產權、技術要素入股等方式,加強對骨干人才的激勵。鼓勵大學生“留咸”“回咸”“來咸”就業創業,鼓勵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聚集產業發展人才。
(市委宣傳部四級調研員 吳波)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聚焦謀劃重點項目 做大做強現代物流——加快構建我市現代物流體系服務轉型發展的路徑探究
下一篇:
關于常態化疫情防控下 推動我市家政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曾幾何時,一說到文化,總給人以風花雪月、悠游逍遙的印象。中宣部副部長傅華在服貿會重要論壇活動、第十五屆北京文博會中國...
中國網訊 近日,山東省梁山縣舉行了梁山泊平原水庫、梁濟運河濕地開工典禮,進一步加快了該縣打造水滸旅游文化產業和新城開發...
今年在央視一套黃金劇場播出的電視劇《誓言今生》,不久前獲得中宣部頒發的第12屆“五個一工程”獎。和一般電視劇不同的是,...
入駐國家動漫園的企業享受中新天津生態城的最優惠政策,其中包括一站式審批、辦公租金補貼、資金獎勵、物業費減免、認證費用...
記者從國家統計局獲悉:2011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為13479億元,比2010年增長21.96%。
記者喻云亮報道:“景德鎮陶瓷發展的春天來到了!”11月29日,在景德鎮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遠長的工作室,這位74歲高齡陶瓷藝...
由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上海文化藝術品鑒促進會主辦的“促進上海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專家座談會”近日舉行。
北上廣深四大城市,哪個文化產業發展更好?或許,之前只能從主觀上判斷,而今有了相對客觀的標尺。近日,中國城市創意指數(C...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以下簡稱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為13479億元,比2010年增長21.9...
“黨的十八大做出建設文化強國的決策部署,為文化產業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和任務。動漫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