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順
核心提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全文1.84萬余字。我們學習領會四中全會精神,如何做到學思踐悟、知行合一?首要的就是要邏輯的記住標題、系統的掌握要義,進而才能弄通弄懂全會精神。
一、《決定》是對重大歷史節點即將到來的重大命題之破題
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奮斗歷程,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這一切,都得益于我們的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和探索中逐步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作指導、做保證。新時代,我們正面臨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節點,更需要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體系來指導,正如鄧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談話時所說:“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這個時間節點正在來臨,非常有必要對這個重大命題進行系統梳理總結,作出鮮明回答。可以說,十九屆四中全會確立這個主題,破題恰逢其時。
二、我國國家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的內在邏輯關系
制度和治理是這次全會高頻多見的關鍵詞,也是全會通過的《決定》的主題詞。《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在這個邏輯關系中,制度是治理的依據和結果,治理是制度的實踐和創新。正確認識制度與治理的內涵及其辯證關系,是學習領會四中全會精神的前提。
制度是現代國家與社會發展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制度是人們在建構秩序、創造治理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豐富的,現代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必然要集中體現于制度的確立、成長、鞏固與完善。任何制度的成長都有賴于其所蘊含的治理功能的發揮,任何制度也都不可能包打天下,所以,具體制度治理功能的發揮,還必須有賴于其它制度完善及其治理功能的發揮。可見,國家治理與制度成長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沒有制度體系,治理無從談起;沒有治理實踐,制度體系就無法成長。
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繪就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首次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大命題,并且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兩句話是一個整體,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規定了實現路徑,我們是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個方向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制度的執行力,是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執行越有力,治理能力越有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嚴密完整的科學制度體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統領地位的是黨的領導制度。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國的根本領導制度。我們只有堅持和鞏固好、完善和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反之亦然,通過國家治理效能的彰顯,能更好的促進完善和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三、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制度問題是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目標。新時期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步深化,我們黨對制度建設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1980年,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文革”的教訓時就指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可見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集中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這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核心要義是社會主義,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作為《共產黨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我們正在前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這次全會通過的《決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個重大政治問題,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了努力方向,為我們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這是新時代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全面領導治國理政,完善和發展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一個具有開創性、里程碑意義的綱領性文獻,也是一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書。
新時代我們謀劃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深刻把握我國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進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四、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繼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四個現代化”基礎上的“第五個現代化”,但這不是簡單的概念或范疇的變化,也不是在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現代化之后附加的第五“化”,而是蘊含著全新內容的政治理念,是實現從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向全面現代化目標的歷史跨越。沒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分“三步走”的總目標,為未來中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規劃了一個藍圖,擘劃了一個總綱領,開啟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現代化的航程。這個“三步走”戰略,與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三步走”是一脈相承、融為一體、完全一致的。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處于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新的轉換,我國國家治理面臨著許多新的任務、新的要求,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更加完善、不斷發展。這次四中全會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主題,著眼于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明確提出了總體要求和總體目標,支起了“四梁八柱”,擘劃了工作的具體要求和實施路徑,部署了13個堅持和完善的重點任務,致力于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強調要加強黨的領導,科學謀劃、精心組織,遠近結合、整體推進,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放大制度優勢,實現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作者單位:咸寧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hushaopeng
上一篇:
國家治理現代化延續現代國家建設的思維方式,遵循現代國家建設的基本框架—— 從國家建設規律看國家治理現代化
下一篇:
著力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