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久久久_美女网站黄页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_91精品国产高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科教 >> 理論探討 >> 正文

關于九宮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咨詢建議報告

來源:咸寧網 時間:2019-07-16 10:00

○ 湖北省社科專家調研組

核心提要:2018 年底,應九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邀請,湖北省社科聯組織專家圍繞九宮山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進行了實地調研,并與咸寧市委市政府、通山縣委縣政府、九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相關負責同志進行了深入交流,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對九宮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咨詢建議。其中,打造“華中星光主題旅游第一品牌”和“科學名山”等建議,具有很強的創新性與實踐價值。

一、九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發展現狀

(一)生態空間分布得天獨厚

九宮山屬于森林和野生生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境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堪稱珍稀瀕危動植物的“天然博物館”。2007 年獲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8 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景區。九宮山自然保護區既是中亞熱帶向北溫帶的過渡地區,又是古北界與東洋界動物分區的過渡地帶。保護區國家珍稀瀕危保護野生植物十分豐富,天然分布共有37 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4 種,國家珍貴樹種15 種,國家珍稀瀕危植物25 種。

(二)生態保護工作卓有成效

九宮山認真貫徹《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把生態保護作為立區之本和首要工作任務。關停取締保護區內6 家采礦企業,完成整地挖穴750 畝、栽植苗木16.8 萬株;進行古、大、珍、稀樹木建檔立卡;加大野生動物保護和疫源疫情監測防控;完成國家級公益林區劃落界及更新工作;建立“華中地區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九宮山基地”。作為免檢單位,順利通過“綠盾2017”國家自然保護區監督專項檢查。同時,護林防火取得建區以來連續23 年無重大火災的好成績。

(三)文旅產業邁入新階段

九宮山以生態環境優良、森林植被繁茂、物種豐富多樣、云霧繚繞、泉瀑涌動和空氣清新為自然本底;以悠久的宗教文化,恢弘的寺廟建筑,獨特的人文風情,撲所迷離的闖王陵為文化內涵。獨特的自然稟賦、豐富的旅游資源、優越的交通區位、深厚的人文底蘊,為九宮山的文旅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在省、市、縣等各級領導的重視下,九宮山大力推進理念、環境、文化、景點、機制等“五個再造”,努力實現“生態、全景、全季”的九宮目標。鄂旅投與通山縣政府合資成立投資公司,已經投入6 億元改建景區設施,豐富旅游線路。2017 年,九宮山游客量達59.6萬人次,全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17 億元。九宮山正朝著春季賞花、夏季避暑、秋季觀星賞葉、冬季滑雪的“全季”目標邁進。

二、九宮山景區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體制機制不順制約高質量發展

九宮山國家風景名勝區和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是一個獨立建制的縣級單位,但因在隸屬關系上夾在咸寧市和通山縣之間,管理體制不順,市里難管理,縣里不好管,在景區規劃、環保、消防、衛生等方面很難真正行使執法權。現有人才隊伍知識體系相對滯后,缺少植保和動保專業人員,制約了保護區動植物保護工作的開展。景區總體規劃滯后制約了新的投資建設。《九宮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00-2012)》早已過期,二期總規編制雖于2016年底啟動,但至今仍未批準通過,嚴重制約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旅游開發項目建設的同步實施。

(二)居民生機受空間管制影響

九宮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現大約有3000 多人口,分布在10 多個村子。上個世紀,為了搶救性的劃定自然保護區,籠統地把保護地劃為自然保護區,故遺留下來了保護生態空間與發展的基本矛盾。從近幾年保護區建設和管理來看,這部分社區人口已成為九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展的瓶頸。主要反映在社區居民自我發展能力差,對資源的依賴性強,社區居民傳統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產生活方式依然占據主導,而保護區的保護管理政策又限制當地居民的資源利用。

(三)資源有效供給與旅游市場需求不相匹配

云中湖核心區歷史遺留問題和跨省交界管轄問題,制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空間拓展。旅游產品內涵相對單一,碎片式的文化散落,沒有與景點旅游結合起來。對九宮山的科學文化名山內涵挖掘不夠,使游客僅停留在生態好、氣候涼爽等一般認識上。許多重要地質遺產景觀未得到很好利用與開發,缺少有吸引力和觀賞游覽價值的地質科考路線設計。

三、相關建議

(一)優化管理體制,構建生態空間安全保護屏障

建議通山縣協調有關職能部門在保護區建立綜合執法機構統一管理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的執法和督查工作。協調處理好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管理主體和投資開發主體之間的責權利,激發各方的積極性。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優化專業人才隊伍結構,加強對當地居民的培訓教育,形成社區共管的局面。近年來,很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朝著信息化、移動化、網絡化的管理方式轉化。建議九宮山自然保護區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如無人機和移動監管APP 等,對保護區進行科學管理,提高生態空間監測、巡護中的效率和準確性、科學性。創新引入地理信息系統和網絡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構建九宮山自然保護區多維智能空間管理系統,實現移動端和網絡端的信息同步管理。

(二)科學處理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與開發間的關系

建議按保護的重要程度,對符合國家自然保護區規定的適宜地區,進行有限開發,豐富九宮山自然生態旅游內容。對于保護核心區,應該嚴禁旅游活動,游客不準進入,可以有控制地進行一些野外考察和遠足活動,但一定要控制在自然環境承載力范圍內。對于緩沖區,可在棲息地之間建立廊道,改造棲息地斑塊之間的質地,減少景觀中硬性邊界頻度以減少動物穿越阻力。旅游開發區,主要開發功能是觀光和度假,可開展特種珍稀植物園,增設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和旅游接待服務中心等。具體建議包括:1.在云中湖景區,建設九宮山動植物博物館或陳列室;2.建立珍稀植物觀賞園,集中展示本地珍稀植物和異地遷入的珍稀植物,讓游客實地感受九宮山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寶庫;3.在符合開發條件的地區,開辟森林穿越旅游線,沿途布置科普解說牌,旅游引導牌等服務設施;4.出版九宮山動植物系列科普圖書,包括:少兒版、青少年版、普通游客版。

(三)以科學名山為切入點,豐富九宮山科學文化旅游內涵

九宮山自然保護區內地質遺跡景觀資源豐富,包括地層剖面類、地質構造類、地貌景觀類、水體景觀類、環境地質景觀類和古生物類,有國家級地質遺跡3處。不同地質遺跡具有科學性、稀有性、完整性、觀賞性、通達性和可保護性,這些對了解地殼運動、構造演化、海陸變遷、地貌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全球對比意義。為此,可以設計多元地質旅游路線,包括巖石、地層、構造、特殊地貌景觀等;設計地質導游圖、科普折疊頁、通俗地質解說牌;出版地質科普圖書,包括少兒版、青少年版、普通游客版等;利用云中湖周邊閑置房屋,建小型地質博物館或陳列室,既建成地質科普平臺,又彌補地質公園建設中的不足。

(四)聚焦星光主題,打造華中星光主題旅游第一品牌

九宮山正在圍繞星光公園做文章,打造全國首座星光之城,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意。星光公園建設既要體現互動性、新穎性、趣味性、科學性,又要立足于和服務于廣大游客,向公眾弘揚傳播科學思想、普及天文科學知識與方法,啟發公眾創新思維。除了規劃的星光體驗區、天文觀測區和露營服務區外,還可以增設燈光展區、星際穿越區、天象區等。利用現代燈光技術與鏡面原理還原星空全貌,將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為游客創造無限星空的穿越體驗。配套3D 影院,用大型環幕形式演示星空多媒體影像,觀眾身處其中配合聲光電效果多角度的感官體驗。邀請國內外天文專家,開展天文講座或研討會,組織“地球之外”科普知識主題展覽、知識測驗,讓天文公園內涵豐富起來,讓游客實現寓教于樂。

(五)推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文化旅游的新引擎

要挖掘九宮山文化資源,用原創文化IP與旅游服務融合衍生出新的文化旅游內容,為旅游發展提供持續的文化吸引物,由此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各類文化創意產品。可以考慮以下具體做法:

1.開發九宮山文化資源研發培育項目。

組織一批專家到九宮山挖掘、整理和研究本地特色文化,推出一批具有九宮山文化特色的傳記、故事、小說和劇本等原創IP,引入影視文化傳媒投資機構,合作投資開發影視娛樂文化活動,如歌舞表演、戲曲表演、話劇表演等,為九宮山進行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產品和項目。

2.整合打造農耕生態文化游品牌。

以九宮山生態林、民俗村、農耕地、健身園、景觀群、宗教區為核心,構造民俗生態文化旅游線路。如以周家大灣、中港等原始村落為依托,整理開發當地鄉風民俗的民俗體驗旅游線路。以徒步登山、探險、露營、滑雪為主,打造九宮山健身休閑的功能區。可以考慮恢復九宮八景”,保護修繕真君石殿、云關古道、“九宮攬勝”等歷史景點,著力改造金雞谷、闖王陵等著名景區,推進中港十八潭等景區提檔升級,打造集群式景觀內容。

3.培育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深入挖掘九宮山宗教文化內涵,培育宗教文化旅游品牌。要整理寺下紅軍駐地醫院等紅色文化內容,開發紅色文化旅游線路。研發九宮山特色飲食文化。九宮山豐富的自然生態有機食材,獨特的食物制作工藝和口味,可以邀請國內外烹飪名師到九宮山調研指導,適時推出九宮山特色美食“九宮宴”,打造以“九宮宴”為龍頭的九宮山餐飲文化旅游品牌。

4.要加大旅游新品牌的營銷推廣。

要謀求新的營銷推廣渠道,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強化九宮山旅游營銷策劃宣傳,擴大目標市場范圍,培育穩定可持續的旅客流量渠道,為九宮山文化旅游品牌突圍提供強有力的市場規模支撐。

(課題組成員:劉宏蘭、曾菊新、張薇、張奮勤、李江風、鄭福漢、文嶸、祝金華、寇垠)



編輯:chenguo

上一篇: 擴大公眾參與,激發老城市內生新活力
下一篇: 實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著力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推進鄉村振興的經驗與啟示

相關新聞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