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以來,各地頻繁降雨。雨水緩解了盛夏的炎熱,但也給出行帶來麻煩,防雨避雨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雨衣已變得時尚又兼具功能性,并且還可以解放雙手用于其他勞作。天氣變化無常,一次意外留下的發明——雨衣仍將繼續為人們遮風擋雨。
1、蓑草結衣以御雨
從文獻記載來看,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已使用雨衣。原始雨衣為草制品,是用竹片、竹箬和茅草編制而成的,名“蓑”,又稱“蓑衣”。《詞源》中關于“雨衣”條釋云:“降雨時所著衣,初以蓑草制成。后亦有以絹及油布等制成者”。按《事始》曰:“凡雨具,周已有。”《詩經·小雅》:“爾牧來思,何蓑何笠。”何,即“荷”,意為戴著,意思是說一位牧羊人披著蓑衣,戴著斗笠。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部》說得更具體:“蓑草結衣,御雨之具。”
蓑衣與傘蓋一類雨具相比,具備擋風遮雨、保暖及使用靈活的功能,解放出來的雙手還可以勞動。很多人不僅在雨天或者雪天穿著蓑衣,而且在田間地頭休息時也用其作鋪墊,既溫軟舒適,又防潮防濕。歷代典籍中有很多記載,如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齊語》中提到:“脫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音“bóshì”),沾體涂足,暴其發膚,盡其四肢之敏,以從事于田野。”講的是齊國農民雨天身穿防雨的蓑衣干農活。
以后歷朝歷代的詩詞中,蓑衣更是頻繁出現。如唐代詩人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在漫天大雪中,一個穿戴蓑笠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北齊劉晝在《新論》一書中曾將蓑衣和裘服進行對比,他認為:“今處繡戶洞房,則蓑不如裘;被雪沐雨,則裘不如蓑。”明清時,雨季出行人們大多帶著蓑衣,明徐光啟《農政全書》中記載了當時一條流行諺語:“上風皇,下風隘,無蓑衣,莫出外。”現在雖然很少能看到有人身披蓑衣防雨,但在農村仍可見作為飾物掛在墻上留作紀念的蓑衣。
編制蓑衣的材料多種多樣。比如上文提到“綠蓑衣”,是由茅草或棕皮制成的;又如唐許渾《村舍》詩:“自剪青莎織雨衣,南峰煙火是柴扉。”莎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片為線形,表皮寬而光滑,防水性能強,有不錯的防雨效果。棕絲是棕櫚樹皮上的一種纖維,經過加工整理也可以編織成雨衣,俗謂“棕衣”,也有稱“棕蓑衣”的,如《明會典·計贓時估》:“棕蓑衣一件,三十貫。”蒲葵也是制作蓑衣的上好材料,其葉似棕櫚,掌狀分裂,呈扇面形,人們常用的蒲扇就是用蒲葵制作的。用蒲葵制成的蓑衣又稱“葵衣”,清代文學家李調元在《南越筆記》中記載:“按粵俗,以葵衣御雨。”除此之外,還有用藺草、白玉草編制成的蓑衣。明清時期貴族男女的雨衣,則用一種柔軟而不滲水的高級玉草編織而成,取名為“玉針蓑”。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在露天披著白玉草編的“玉針蓑”,戴著由藤皮細條編成、刷以桐油的“金藤笠”,引起眾人贊嘆并紛紛效仿。
2、油衣漸入百姓家
在古代,除了用蓑衣防雨外,還普遍使用“油衣”,即用桐油涂在麻布、絹或絲綢上做成的。考古學者認為,油衣最早大約出現在春秋時期,這是雨衣發展中一個重大的突破。《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記載,“陳成子衣制杖戈”,杜預注“制,雨衣”。清代文學訓詁學家段玉裁認為,制不是草制的雨具,而是“若今之油布衣”。
當時,專供達官貴人使用的油衣多是用絲綢或絹制成,材料高級,造價昂貴。《隋書》上有隋煬帝觀獵遇雨的記載:“嘗觀獵遇雨,左右進油衣。”《唐語林》中則提到這樣一個典故:永徽中,谷那律嘗從獵,途中遇雨,高宗問:“油衣若為得不漏?”對曰:“能以瓦為之,不漏也。”意不為畋獵,高宗深賞焉,賜帛二百匹。講的是時任諫議大夫的谷那律隨同唐高宗一同游獵,途中遭遇暴雨,高宗發愁道:“有什么方法能讓油衣一點兒水都不漏嗎?”谷那律說道:“陛下您用瓦做油衣就不漏了。”唐高宗聽出谷那律勸他少游獵的諫言,賞賜谷那律百匹絹帛。
相對于蓑衣,油衣非常軟且薄,如果儲藏方法不當就會粘在一起。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雜說》:“以竿掛油衣,勿辟藏。”當時人們要用黃泥和水成餅狀,將油衣里外涂抹均勻,在陰涼地方晾一宿,再用水把黃泥洗掉,才不會粘。
唐宋以后,油衣逐漸在民間普及,不過普通百姓所用的一般是由麻布制成。宋朝孫光憲《北夢瑣言》中有一則“孔拯避雨”的故事,講的是唐玄宗時期有個名叫孔拯的大臣,回家途中遇雨,只好躲在別人的屋檐下避雨。孔拯欲跟房主借油衣,主人說:“某寒不出,熱不出,風不出,雨不出,未嘗置油衣,然已令鋪上取去,可以供借也。”可見,當時油衣已經逐漸成為許多家庭和商鋪的必備用具了。到了明清時,油衣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在北京有“竇氏油衣”。因為竇氏油衣好賣,街頭巷尾出現了盜版,不少商家都打出竇氏油衣的招牌。
除蓑衣、油衣外,我國古代還有用其他材料制成的雨衣。據劉若愚敘寫明代宮廷事跡的《酌中志》記載,宮廷的大臣們有的穿絹綢和蠶繭紙做的雨衣,有時也穿紅雨衣,“有斗缽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清代官吏所穿的雨衣則往往用“油綢、羽紗、羽緞為之”,羽紗、羽緞都是組織細密、外表堅挺滑爽的毛紡織物,當時從荷蘭、日本等國傳入,被視為珍品,后來我國也有織造。其中羽緞略厚,也可兼作冬衣。清王士禎《皇華紀聞》中說:“西洋有羽緞、羽紗,以鳥羽織成,每一匹價至六七十金,著雨不濕。荷蘭上貢止一二匹。”
3、橡膠雨衣源于英國
現代意義上的雨衣的誕生,起源于一次橡膠生產的意外。
古羅馬時期,勞動人民佩戴一種名為佩奴拉的帶帽斗篷來防寒擋雨,類似于今天的套頭式簡易雨披。佩奴拉是用厚底毛織物或動物皮革做成的,在中間留有一個開口,方便頭部伸出,它通常是無袖的,也有的從左側開口。直到
今天,歐洲人在徒步旅行或在山嶺地帶也常常穿著類似的外套。而16世紀的蘇格蘭海員將潤滑油、魚油涂抹在帆布上,讓船前進得更快。海員們還常常把用舊的帆布剪下,做成外套、披風,便于自己在甲板上工作時不被風浪打濕。
橡膠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cauu-chu,意為“流淚的樹”。傳說很早之前,印第安人就會將橡膠涂抹到斗篷上防雨。1747年,法國工程師弗朗索瓦·弗雷諾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他利用從橡膠木上獲得的膠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這種膠乳溶液中進行浸涂處理后,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1823年的一天,蘇格蘭有個叫麥金杜斯的橡膠工人在工作時不小心將一些橡膠液滴到了衣服上,他急忙用手去涂抹,結果橡膠汁越擦越向旁邊延展,覆蓋的面積越來越大,而且粘得非常牢固,根本不可能清理干凈。下班時,天降大雨,麥金杜斯因為沒有帶傘不得不冒雨跑回家。傾盆大雨將他淋成落湯雞,到家換衣服時,突然發現沾有橡膠汁的地方竟
然沒有被雨水淋透。于是,他第二天便把自己的衣服全部涂上橡膠液,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橡膠雨衣。
后來,麥金杜斯繼續試驗制造理想中的防水雨衣,他發現在衣服上涂抹橡膠液很難弄均勻。經過一番研究,他選擇用兩層布像做三明治那樣,先在一塊布上澆一層橡膠液,再把另一塊布覆蓋上去,這樣布表面看不到橡膠,更為牢固耐用。他用這種夾橡膠的雙層布料做成雨衣,發現效果很好,便申請了專利。
橡膠雨衣的名聲越來越大,引起了英國冶金學家帕克斯的注意。帕克斯發現涂了橡膠液的衣服雖然不透水,但又硬又脆,穿在身上既不美觀也不舒服。到1884年,他發明了用二硫化碳做溶劑溶解橡膠,制取防水用品的技術,并申請了專利權,從此以后橡膠雨衣很快風靡全球。不過,人們并沒有忘記麥金杜斯的功勞,“用防水布料制成的雨衣”這個詞,在英語里就被叫做“麥金杜斯”(mackintosh)。
編輯:胡慧娟
上一篇:
戴口罩可有效阻擋 病毒通過飛沫傳播
下一篇:
如何科學進補?
咸寧網訊記者王恬報道:蛀牙也稱為“齲齒”,造成齲齒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數都跟吃的有關。那么,兒童牙齒長齲齒怎么辦呢?平常...
春天(赤壁)悄無聲息,在指尖流淌,順西而下,從夢中溜走。歲月是一片新葉,歲月是一朵小花,卻再也找不到當初的模樣。歲月是...
她是最近爆紅的“萬秀洗衣店”系列圖片里的女主角,短短一個多月,已經在社交平臺上收獲了超過60萬的粉絲。”萬吉說,衣服被...
從材質單一到款式多樣講述人:胡淑云(溫泉城區希望橋附近一裁縫店老板)我今年50歲了,與服裝打交道有二十余年了。如今,服...
咸寧網訊咸寧日報記者劉念報道:近日,家住咸安區青龍社區的李女士咨詢,秋季如何運動?青龍社區衛生服務站有關醫務人員介紹,...
咸寧網訊記者劉念報道:近日,家住咸安區青龍社區的李女士咨詢,秋季如何運動?青龍社區衛生服務站有關醫務人員介紹,及時增減...
在花下拍照,她一定會擺她的經典姿勢——兩手大大張開,像在擁抱大自然,笑得眼睛瞇成一條線……我教大寶認字,想起讀小學一...
現在的女明星很多也是靠美顏濾鏡堆出來的呀,她們可能精修照就是那種非常完美的,就像是不會老一樣,可是離開了修圖,一個個...
如果你還對張雨綺的美貌一無所知,那只能證明你可真的太out了!近日現身綜藝節目的張雨綺,憑借出眾美貌和耿直性格,一下又圈...
最近, 《清平樂》這部正午劇可謂是刷爆了各大視頻平臺,該劇是由王凱和江疏影領銜主演的一部古代傳奇劇。這么多的美人,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