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快到了,我們又要賽龍舟,吃粽子,在們心目中,這個古老的節日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可是其真正意義在哪里?也就是說,端午節和屈原有何關系呢?
首先看《續齊諧記》中的一段記載:
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渭曰:“君常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仍以五彩絲約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綜,并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這是一個可信的“傳說”。從“常遺(粽子)苦為蛟龍所竊”這句話,可以找到一條重要線索。端午節最主要的兩個節目,是賽龍船和吃粽子。
先談賽龍舟,那么涉及一個概念——圖騰。在遠古時代,原始人在自然勢力的威脅下,經常疑心某種生物或非生物有著不可思議的超自然力量,所以他們就認定那東西為他們全族的祖先及保護神,這便是現代術語所謂“圖騰”。圖騰崇拜是原始先民的一種宗教,凡屬于某一圖騰族的分子,必在自己身體和日常用具上刻畫著該圖騰的形狀,以圖強化自己和圖騰間的關系,便于獲利圖騰的保護。
而端午節在古代吳越民族居住地(大約是今天的長江中下游和錢塘江一帶)最為盛行。古代吳越是以龍為圖騰的,為了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份,藉以鞏固本身的保護權。一年一度,就在農歷五月初五,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里——也就是粽子,一面往水里扔,獻給圖騰神——龍吃,一面自己吃。完了,還要在急促的鑼鼓聲中劃著那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作競渡的游戲,給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當時,他們表面熱鬧,其實心里很驚慌,吁求著生命的保障。這便是端午節最古老的意義。
那么,端午節與屈原有何關系呢?說實在的,端午節的起源與屈原沒有什么必然聯系,它遠在屈原出世前,就已經產生和存在著。這里又涉及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生存進化的前一階段是怎樣求生,然后是怎樣求生得光榮、死得光榮。光榮感是個良心問題,然而良心是隨著罪惡而產生的。眾所周知,時代進入戰國,人們造的罪孽太多了,人民負擔不起,屈原的良心更擔負不起,于是,不能生得光榮,但求死得光榮,于是屈原投了汩羅江!
既然僅僅求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那端午節也早該失去了意義。從越國到今天,應該是怎樣求生得光榮的時代,如果還要端午節這個節日存在,就得給它裝進一個符合時代所需要的意義。
于是,人民首先想到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把屈原投汩羅江這一悲壯的故事和意義裝進“端午節”里去了。
為什么偏偏把屈原裝進去呢?為什么說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呢?因為沒有誰比屈原更合適,因為古今以來沒有第二個詩人像屈原那樣被人民熱愛著。
首先在身份上,屈原便是屬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屈原最主要的作品——《離騷》的形式是人民的藝術形成;屈原的詩歌用人民的形式喊出了人民憤怒;屈原的一言一行,無一不是與人民相配合的。因此,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
因為屈原的人格在中國人民的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人們把屈原裝進了這個和中國人民同樣的古老的節日。
這便是端午節紀念意義的秘密,我們有必要弄清這個秘密,更有必要永遠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市藝術學校 祝海燕)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感恩的種子在春天發芽
下一篇:
自信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