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為切實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勇擔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高校作為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陣地,需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自覺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著力培養深受中華文明滋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培育具有文化主體意識的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缺乏主體性的文化,會喪失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也難有生命力和發展前景。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既根植于中國文化的深厚沃土,也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一方面,高校要著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以釘釘子精神將文化育人工作落細落實,引導學生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牢固樹立自覺自信、自立自強的文化主體意識,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另一方面,高校要引導學生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培育具有創新創造精神的時代新人。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質特征。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只會使文化失去生命活力而走向枯萎。中華文明是自強不息、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始終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斷創造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作為最繁榮最強大的文明體屹立于世。”近代中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文化遭遇了空前的挑戰甚至面臨中斷危險。在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從而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高校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將“兩個結合”融入思政課體系中,引導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找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融通點,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中華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培育具有開放包容心態的時代新人。開放包容是文明發展的活力源泉,任何一種文明,孤芳自賞、自我封閉極易造成靜止僵化,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中華文明歷經5000多年風雨滄桑而始終綿延不絕,與其所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是密不可分的。中華文明正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開放體系,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突出特性,倡導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強調“中國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不論發展到什么水平都虛心向世界各國人民學習,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不斷把對外開放提高到新的水平”。新時代新征程,高校要切實承擔起融通中外文化的新使命,引導學生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和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各國文明的養分,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成為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的踐行者、推動者。
培育具有國際傳播能力的時代新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相互交織,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心,但在國際話語權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提出“七個著力”,其中之一就是“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高校是國際交流合作的前沿,應強化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責任擔當,提升學生的國際傳播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積極搭建文化交流的陣地,通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互派訪問學者、聯合培養人才等,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
下一篇: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認識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要求
劉斌是良渚古城的發現者、發掘主持人,崔勇則是中國第一代水下考古隊員、南海I號考古發掘領隊……這10位學者將考古報告中的地...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于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作者:楊共樂(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張明(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人類文明...
繪畫藝術,不僅是以線條、色彩、構圖等藝術手法,表達畫家情感的藝術創作,亦是反映文明進程的重要載體。
這是一本田野考察片段的記錄,帶你回到傳統的春種、夏耕、秋收、冬藏,從中重拾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激發傳統造物在民眾生活...
特別是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充分吸收其中...
(作者:蔣樂平,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跨湖橋文化和上山文化主要發現者、發掘者).
內容提要: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提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
大會主題為“全球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與中國道路”,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當日在上海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