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具有很強的系統性、邏輯性、創新性、人民性、實踐性。就系統性來說,習近平文化思想包括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如意識形態、網信、文藝、新聞輿論、哲學社會科學、思政、文化傳承發展等。習近平文化思想也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各領域各部分間具有內在統一性,在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上環環相扣,構成了其文化思想的整體。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地位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極端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極端重要”的重大判斷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文化建設重要性的深刻把握,反映了他對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趨勢的準確把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把文化建設看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一極,強調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靈魂,充分肯定了文化建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進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軟實力的論述深化了對綜合國力內涵的認識,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新高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只有物質富裕和精神富有都具備,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才能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實現。
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和根本制度論
習近平總書記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廣大黨員干部治國理政的“看家本領”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總鑰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參天大樹之根本,是我們黨和人民不斷奮進的萬里長河之泉源。始終不渝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保證道路不偏航、江山不變色,保證國本永固、事業長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有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重要作用,要著力推動解決一段時期存在的意識形態領域黨的領導弱化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就意識形態領域的一些方向性、戰略性問題提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強調,意識形態工作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一項根本制度明確提出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重申“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一項根本制度來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要勇于斗爭、批判錯誤思潮、絕不放棄輿論斗爭,要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所謂西方憲政民主、普世價值、公民社會、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錯誤觀點。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劍,著眼于團結和爭取大多數,有理有利有節開展輿論斗爭,幫助干部群眾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意識形態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明確了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地位、任務、要求和方針政策,意識形態領域陣地建設、制度建設取得重大成果,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
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如何更加有效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問題進行了深刻闡釋和系統表述,特別是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定位、主要內容和功能效用進行了深刻闡述,為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重要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先后下發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行動方案》和《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工作進行總體部署,提出原則要求和具體指導意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聯結點,運用各類文化形式,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推動形成崇德向善、奮發向上的社會風尚,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個結合”與新的文化使命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個結合”重大論斷,強調賡續中華文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出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高度重視歷史、考古、文明探源等研究,不斷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提升歷史自信、文化自信。
“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指明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根本途徑。“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這些論斷為我們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出了科學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這一重大命題:“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確立為新時代黨和人民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內容,明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務,對于新時代文化建設意義十分重大。
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論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任務,要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進一步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特色、風格、氣派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志,是實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為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指明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了深刻闡釋,要求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就是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
習近平總書記對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提出新的要求,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他希望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做到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取得新突破、取得好成果。
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論
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闡釋了新時代文藝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從這樣的高度認識文藝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優秀作品的靈魂是中國精神。新時代繁榮社會主義文藝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要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寬松和諧的氛圍,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充分討論。文藝工作始終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堅守藝術理想,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創作生產優秀的文化產品,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風,始終弘揚主旋律,引領社會風尚、弘揚新風正氣。
提升新聞輿論“四力”論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必須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精準有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我們要以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要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同時,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可以說,“四力”是衡量傳播效果的重要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以及機制等,增強針對性,提高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精準定位受眾,善于設置議題,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主流輿論矩陣,提高宣傳時效。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
網絡安全和網絡強國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看待網絡強國建設,指出要以網絡強國建設成效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新時代新征程,網信事業的重要作用地位日益凸顯,要大力推動網信事業高質量發展,以網絡強國建設新成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日益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贏網絡意識形態斗爭,必須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綜合治網格局。這闡明了新時代網絡治理的領導力量、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為加強網絡意識形態陣地治理、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安全是整體的而不是割裂的,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要牢牢掌握網上新聞輿論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網絡觀,強調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中有更多獲得感。讓互聯網成為與群眾交流溝通的新平臺,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
思政教育立德樹人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為新時代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重要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引導青年學生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加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就是要解決“挨打”“挨餓”“挨罵”三大問題。經過幾代人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前兩個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但“挨罵”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推動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提升文化軟實力就是要解決“挨罵”問題。“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講好一個故事勝過萬千大道理。在復雜的國際背景下,我們必須積極主動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的中國、立體的中國、全面的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的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我們要努力對外講述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努力對外講述中國理論、中國學術。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提出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的研究和討論。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對推動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十分關鍵。
文明交流互鑒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不同民族、國家進行文明交流互鑒的價值基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思想基礎。全人類共同價值旨在超越地域、民族、膚色等差別,以人類共同利益為交匯點,凝聚不同文明的價值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世界文明具有多樣性,要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這是世界各國進行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條件。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習近平總書記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基礎闡釋了一種新的文明交流互鑒論,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中國方案。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協調發展,提出大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同時,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各有其屬性與功能,二者承擔著不同的發展使命和發展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不同的性質和特點,并進行了分類指導,深化了對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深入重點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由此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要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加強黨對文化建設的全面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每次在關于文化發展的講話或重要指示中,都強調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要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把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放在“七個著力”的首位。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可以說,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是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最高原則,事關文化建設全局。
習近平文化思想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了重大原創性貢獻,也豐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深學細悟習近平文化思想——一論貫徹落實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
下一篇:
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科學指南——體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內涵與理論創新
咸寧新聞網訊 通訊員樂昌興、伍偉報道:11月25日,經傳統保護村落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咸寧新聞網訊 特約記者劉建平、通訊員皮江星、付婧燁報道:12日,中國新農村生活體驗示范工程正式落戶通城。 據了解,中...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劉子川、特約記者彭志剛、童金健、通訊員張杰報道:11月8日,第二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
題:這份“進博答卷”,兌現力重千鈞的中國承諾辛識平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期而至。一年來,哈薩克斯坦的糖果、果汁、面...
題:世界500強眼中的進博會:不容錯失的“中國機遇”新華社記者潘清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科技生活展區里,世界500強、家具及...
題:全球抗疫彰顯中國之“義”辛識平疫情如火,命運與共。不會忘記柬埔寨首相洪森“逆行”訪華,不會忘記中日韓“風月同天”的...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作為最早向國際社會通報疫情、最早迎戰疫情的國家,中國全民動員...
——攜手全球抗疫彰顯中國擔當②人民日報評論員“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沖鋒陷陣的人值得尊重”。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
谷崎潤一郎是日本著名唯美主義文學家,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細雪》《秦淮之夜》《春琴抄》(見圖,資料圖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