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龔雪 通訊員 石柏安 杜嫣然
三峽煙雨如詩如畫,游子歸鄉情真意切。6月16日,位于香溪河邊的秭歸縣萬古寺村熱鬧起來,來自臺灣彰化市寶廍里的18位臺胞,在這里訪宗祠、劃龍舟、包粽子、尋宗認親……這是海峽兩岸屈氏后裔,連續7年共赴“端午之約”。
萬古寺村依山傍水,是屈原祖籍居住地,因屈原精神萬古流芳而得名。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720戶,8個村落2317人,村內居住著屈氏后裔1300多人,有“屈原故里屈氏第一村”的美譽。
遠隔千里之外的臺灣彰化市寶廍里,同樣有一個美麗的小鄉村,世居200多位屈氏后裔。宜昌市臺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臺灣成功大學前教授陳怡良等人于2007年進行田野調查,寫下《屈原后裔出現于臺灣彰化之謎》,發表在《屈原文學》雜志上,讓屈原故鄉人發現在臺灣也有一支屈氏后裔。2015年,萬古寺村村長屈家明率隊赴臺灣尋親、認親,由此拉開了海峽兩岸屈氏后裔熱絡的交流序幕。
“如今,在寶廍里一些老房子門楣上,仍有白底黑字的四個大字‘臨淮衍派’。”參與此次活動的臺胞屈庭輝說,“屈原曾住在淮河一帶,門楣是在提醒子孫勿忘先祖。”“包粽子,掛艾葉,家家戶戶種蘭草,在屈原宮祭祀先祖,我們家族的端午節風俗,與秭歸當地一樣。”
萬古寺村是國家級非遺代表名錄《屈原傳說》《屈原故里端午習俗》傳承保護基地。嘿喲嘿呦……歡快的薅草鑼鼓鼓點,和著鏗鏘的龍舟號子,臺灣同胞和萬古寺村村民一起賽龍舟。
“把糯米壓緊一點,再加一顆紅棗。”他們一起包粽子,一根紅絲線,也串起了兩岸民眾的心。
今年50歲的屈世崇是第二次來宜昌。他說:“來到萬古寺村,就像游子回到家鄉。”當天座談會上,海峽兩岸屈氏后裔還共同發出倡議,追尋先祖足跡,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締結血脈相連的深情厚誼。
自2015年起,萬古寺村村長屈家明與彰化市寶廍里里長莊景德每年都有一次“端午之約”,今年是雙方第7年在一起過節。屈庭輝說,寶廍里計劃明年辦一次較大的端午節慶活動,屆時邀請秭歸的屈原后裔再赴“端午之約”,到臺灣參加當地紀念屈原的活動。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通報5起五一、端午期間“四風”問題典型案例
下一篇:
探親流旅游流學生流疊加 端午假期武鐵將加開96對客車
我要讓孩子熟悉村子里的拜年儀式,讓孩子把村人淳樸的美德,繼承,發揚,光大。
祭孔的這種官、私雙重特性,貫穿于孔子誕生地——“闕里”孔廟的祭孔儀典和實踐之中,形成了中國古代禮制史上的一個特殊案例...
家鄉的井水如同乳汁哺養滋潤著祖祖輩輩的身心,維系著家鄉人的血脈深情。從我記事起,這四口井就是全村人賴以生存的水源地,...
光明日報記者彭景暉光明日報通訊員趙家潤一水之隔,天涯咫尺,淺淺的臺灣海峽承載著兩岸人民深深的離愁。陳水扁當局不斷鼓噪...
講述人: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王嵐芳“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反分裂國家法》的出臺,凝結了每一個中...
《紅色圣地百年路》李穎著內容簡介:全書以漫畫、連環畫、歷史圖片、現代圖片等各類圖照,立體呈現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和“...
8月11日,今年第6號臺風“米克拉”登陸我國福建漳浦沿海。5我國7月至9月易遭遇臺風從臺風活動時間上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年...
哪里冒出來這么多‘牛郎故里’呢?由于織女是天仙下凡,不存在故里爭議,而“牛郎故里”不同,牛郎本身是哪個地方的人,并未...
通城縣自古以來就是漢瑤雜居之地, 2001年經專家考證,認定為“瑤族早期千家峒”,是瑤族祖居地。莫瑤廣場、壘石梯田、茶馬古...
極目新聞記者劉俊華通訊員何婧以“中國端午詩意宜昌”為主題的2022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將于6月2日在宜昌秭歸開幕,相比以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