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屈原祠。
春秋 “楚屈子赤目”青銅簠。
“楚屈子赤目”青銅簠銘文。 (湖北省博物館館藏)
清至民國 瓷龍舟。(秭歸縣博物館館藏)
民國 屈氏族譜。 (秭歸縣博物館館藏)
明 托名李公麟題款《九歌圖》(局部)。(湖北省博物館館藏)
云夢睡虎地秦簡。(湖北省博物館藏)
明刻本《楚辭述注》中《屈子行吟圖》插圖。 (湖北省博物館館藏)
包山2號楚墓出土透雕龍紋銅熏。 (湖北省博物館藏)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錢紅 楊理勝 韓虹嬌
五月初五端午節,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是我國首個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節日。
端午節的別稱何以多達近30個?端午節是如何演變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屈原不姓屈,那姓什么?端午節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邀請專家結合湖北省博物館、秭歸縣博物館相關館藏文物,深入解讀我們熟悉但未必真正了解的端午。
端午別名近三十個
因紀念屈原內涵得以升華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端午節的別稱可謂最多,有近30個,如夏節、天中節、龍舟節、五蛋節、解粽節、女兒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超強的復合性,是因其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宜昌市屈原學會副會長李孝配稱,端午節并非源自屈原,而是起源于農業民族對時令的認識。他認為,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應是遠古的夏至節,食粽、競渡等端午習俗也多源自夏至習俗。
在這個節日演變過程中,不同區域出現了紀念介子推、伍子胥、屈原等習俗活動。時令之節與紀念當地歷史人物相結合,這本是節日風俗的常見現象。然而,無論是有功不祿的介子推,還是忠而冤死的伍子胥,最終未能與追求真理、寧死不屈并留下輝煌巨著的愛國詩人屈原相提并論。
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楚學研究所原所長蔡靖泉稱,屈原流放江南,行蹤遍及沅湘流域諸地,歷史影響區域廣泛。加之屈原被推尊為道德人格的楷模,楚辭被推尊為文學藝術的典范,在后來的交流、融合中,端午節逐漸演變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其文化內涵得以提升,并逐漸傳至東南亞各國,最終成為人類共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屈原創立的楚辭,作為文化瑰寶也深深影響著后人。安徽阜陽漢墓出土有屈原《離騷》和《涉江》殘簡各一支,考古顯示墓主卒于漢文帝十五年,距屈原自殉約百余年。這表明,漢初的上層人士即捧讀楚辭。
湖北省博物館藏有10余種《楚辭》類文獻,包括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宋代洪興祖《楚辭補注》和朱熹《楚辭集注》等經典版本。其中,明隆慶五年豫章朱多煃夫容館刻本《楚辭章句》,是一部翻宋本,屬于流傳至今的兩種明代單刻本系統之一,曾流傳到日本。另一部明崇禎十一年刻本《楚辭述注》,有陳洪綬所繪《九歌圖》《屈子行吟圖》作為插圖,圖中的屈原形象被奉為經典之作,影響很大。古籍多是墨色印刷,少數為雙色和多色套印本,該館館藏清聽雨齋刻朱墨套印本《楚辭集注》,采用黑紅兩色套版印刷,朱墨燦然,賞心悅目。
該館還收藏一幅明代畫作,以白描繪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河伯、山鬼、東君等,人物傳神,筆法精練。值得一提的是,題款為北宋畫家李公麟,應是托名之作。
楚辭多次寫到香草,熏杯則是古人焚燒香草、香料的用具,湖北省博物館藏有多件戰國楚墓出土熏杯,讓今人跨越時空邂逅屈原筆下的“香草美人”。
屈原姓羋不姓屈
“秭歸端午比年大”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提到,屈原“與楚同姓”。那為何楚懷王叫熊槐,電視劇《羋月傳》的楚國公主又姓羋,楚人的姓名讓人有些看不懂。
原來,姓氏起源可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制度時期,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姓產生后,世代相傳,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蔡靖泉介紹,楚國王室以羋為姓,楚國國君為熊氏,屈氏與景氏、昭氏都是王族后裔。有一種說法認為,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與楚王同是羋姓。屈原姓名的完整表述應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此外,先秦時期,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因而楚懷王稱熊槐,不稱羋槐,嫁到秦國的楚國公主則稱羋八子。
湖北省博物館館藏一件“楚屈子赤目”青銅簠,1976年出土于隨州,釋讀銘文可知,這是楚國貴族屈子赤目為其次女出嫁所作的陪嫁品。這件春秋中期的器物,是目前罕見的屈氏家族銘文銅器,對研究古人的姓氏文化和屈氏源流有重要意義。
秭歸縣博物館收藏有明代的屈原石像、民國的屈氏族譜、清至民國的瓷龍舟等。在秭歸,有“一個端午三次過,秭歸端午比年大”的說法,人們通過劃龍舟、游江招魂等方式紀念屈原,在“省保”單位屈原祠每年會舉辦屈原祭、端午詩會等系列活動。文化和旅游部也將“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作為其主辦的唯一全國性端午文化活動。
問候“安康”有講究
原來端午最初是全民防疫節
端午節送祝福,為何大家都說“端午安康”?這從端午節的別稱中可窺一斑,艾節、菖蒲節、草藥節、浴蘭節等均與“祛病防疫”有關。
專家認為,端午起于先秦,于漢代成為全國的重大節日,端午節最初是祈福禳災的節日,主要目的是衛生保健。因此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如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佩香囊等,也都與驅毒辟邪有關。
古人對防疫的重視,在出土文物中也有體現。湖北省博物館館藏云夢睡虎地秦簡內容豐富,其中的“法律答問”記載了當時人們面對麻風病這種傳染病的應對方法,表明2000多年前古人應對疫情時已有相關法律可依,彰顯了古人防疫的智慧。
編輯:但堂丹
上一篇:
端午艾該怎么用?送上五道應季艾膳方
下一篇:
炊煮用具青銅釜、青瓷器、五銖銅錢、陶器……記者20日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在湖南省資興市唐洞街道發現的兩座東漢至兩...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今日發布垣曲北白鵝墓地重大考古發現,經過近9個月的緊張發掘,考古工作者在該墓地發掘出一處周朝王卿高級貴...
圖/文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希子?金銀盛世里,多少繁華夢。隔著玻璃柜,看著梳子上精巧的花紋雕飾,你很難斷定它是一件單純的...
光明日報記者王瑟春節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吐魯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地·哈拉和卓卷》,正式公布對哈拉和卓墓地考...
不久前,一件與《憤怒的小鳥》中的豬“撞臉”的泥塑陶豬,從正在發掘中的四川廣漢聯合遺址“出圈”成為焦點新聞。而在現場考...
賈湖骨笛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西周四虎镈鄒雅婷攝商代婦好墓鸮紋特磬鄒雅婷攝唐代李貞墓三彩騎馬樂俑范立攝提起中國古代音樂,...
最早出現“中國”一詞的西周早期著名禮器何尊、記載武王伐紂準確時間的國之重寶利簋……14日, “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
出土銘文器物還原“曾世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海冰王晶通訊員曾攀黃敏在鮮有史料記載的情況下,一部“曾世家”何以被還原?專家...
9月16日,我省“考古出土曾國青銅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結項驗收會”在京山召開,經專家組實地考察、評審,該項目通過驗收。項目負...
新疆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考古發現——1200多年前唐代將士如何戍邊光明日報記者王瑟光明日報通訊員王一坤“春景漸芳,暄和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