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久久久_美女网站黄页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_91精品国产高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首頁 新聞 政務 圖片 要聞 聚焦 縣域 專題 文娛 科教 旅游 財經 論壇 名醫 招聘 數字報 新媒體 返回
首頁 >> 專題報道 >> 2021專題 >>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正文

“闖”“創”“干”一個不能少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時間:2021-09-01 16:21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闖”“創”“干”一個不能少

——特區精神述評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嚴圣禾 王忠耀 黨文婷

東方風來滿眼春。深圳,這個改革開放后黨和人民一手創造出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

蓮花山、后海中心區、人才公園,光柱射向夜空……今年“七一”前夕,2021深圳主題光影秀展示了這座城市向百年大黨的深情告白:巨大的中國共產黨黨徽呈現在天穹,由無人機組成的巨幅黨旗飄浮在云層,孺子牛、大鵬展翅、雕像《闖》……一個個熟悉的形象熠熠生輝,讓人們感受到了這座生機勃勃的創新之城背后的精神力量。

“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激勵干部群眾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了特區精神的真諦。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深圳、珠海、汕頭、廈門以及海南,一個個經濟特區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闖出了一條新路,成為中國故事的生動表達。

廈門鼓浪嶼景觀?新華社發

敢闖敢試

深圳博物館老館門前,一位健碩的巨人用充滿力量的雙臂奮力推開一重大門——這座名為《闖》的雕塑,正是深圳經濟特區敢闖敢試精神的象征,寓意著率先推開國門對外開放、沖破束縛銳意改革。

“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留下了這句精辟的評語。經濟特區的發展史,正是敢闖敢試精神的展現史,它讓市場化改革、“引進來”“走出去”在這里率先實現,讓創新、開放成為城市的座右銘。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1979年7月,深圳建設蛇口工業區,“開山第一炮”震醒了南國大地——

開放沙頭角,開放文錦渡、蛇口碼頭、梅沙、赤灣、大亞灣等口岸,開放金融業,引進一批境外銀行;

全國最早的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住房商品化改革在這里試點,全國第一家外匯調節中心、第一家股份制企業、第一家物業管理公司在這里誕生,全國土地使用權拍賣“第一錘”在這里落下;

深圳河畔的漁民村利用地理優勢和特區政策,引進香港工廠,到1981年,這些漁民村的集體收入達到60多萬元,在全國率先成為“萬元戶村”;

國貿大廈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唱響全國。

帶著闖勁打破原有體制機制,創新發展讓深圳不斷騰飛。

在另一個特區城市珠海,百萬重獎科技人才、土地管理“五個統一”、城市建設管理“八個統一”、環境保護“八個不準”、開辦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開辦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酒店、創建中國第一個跨境園區……成就了珠海發展史上的一個又一個“第一”。

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收獲別樣的風景。汕頭立足僑鄉、打好“僑”牌,奮勇爭先;廈門堅持“島內大提升,島外大發展”,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海南不辱使命,創造著一個又一個“海南現象”……

一個個特區以各自優勢展現出其特有魅力和風采,一派生機勃發的景象——

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招行、平安、華為、中集,已經成長為優秀的世界500強企業。

20世紀90年代,深圳喊出“二次創業”的口號,讓“荔枝節”蝶變為“高交會”,率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由此成就了騰訊、金蝶等科技企業。

前瞻布局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讓深圳造就了大疆、傳音、大族等創新型企業。

敢闖敢試,是改革開放賦予特區的“先天”品格,也是履行好新的歷史使命的精神動力。

珠海,堅持立法創新,出臺法治政府建設系列措施,制定出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配套規范性文件,營造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為法治中國建設“探路”。

廈門,率先在自貿試驗區推行“三證合一”改革。隨后,其經驗被推向全國,“三證合一”演進為涉及幾十個部門的“多證合一”。

今天,經濟特區依然是“排頭兵”,在面向未來新的進發中,被人們再度寄予厚望。改革發展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深圳再一次被賦予先行示范、破冰探路的重任,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探索者。經濟特區與先行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三區疊加”,沒有經驗可循、沒有模式可依,深圳遵循中央的頂層設計,主動承接試點,依然大膽先行先試。在基層探索中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主動對接國家、廣東省改革任務,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攻堅突破。

敢為人先

改革開放是經濟特區的根和魂,是特區安身立命之本。40多年前,作為被歷史選中的改革尖兵之一,珠海這座落后的邊陲小鎮,扛起前所未有的歷史重任。

粵港澳大灣區“澳珠”一極引發關注,港珠澳大橋飛跨三地震撼世界,橫琴自貿片區堅守對澳合作初心,實現跨越式發展……面對城市地位、定位、方位的根本性改變,珠海前景可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特區的接力棒交到了我們手中,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再出發。”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說。

敢為人先,有“闖”的精神,更有“創”的勁頭。一項項制度創新“闖”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寬度,對創新驅動力的大力培育“創”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厚度。

2020年5月,珠海宣布啟動“創新珠海”科學技術獎,斥資百萬元獎勵創新人才或團隊項目。看到這一幕,原珠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卓家倫,仿佛回到了自己熱火朝天投身改革事業的1992年。“科技人員獲得的獎勵包括汽車、住房、巨額獎金,吸引了全國科技人才紛至沓來。”卓家倫曾參與籌備珠海首屆科技重獎頒獎大會,見證了珠海科技重獎的誕生、發展、完善、變革的全過程。

“只是重獎還遠遠不夠。”卓家倫表示,科技成果轉化是個社會系統工程。在科技重獎之后,珠海便開始著手制定政策體系,持續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進一步完善發展科學技術的環境,讓先進的技術成果不斷涌現。

1999年,珠海率先出臺《珠海市技術入股與提成條例》,首次將技術入股寫進地方法規;2013年,珠海實施全國首部人才開發地方性法規——《珠海經濟特區人才開發促進條例》;2018年實施《關于實施“珠海英才計劃”加快集聚新時代創新創業人才的若干措施(試行)》,由16條舉措組成的珠海人才新政含金量高、保障力足、針對性強、覆蓋面廣,引發各界廣泛關注。

作為特區城市,血管里流淌著敢為人先的血液,珠海如是,汕頭也如是。

在曾任汕頭經濟特區政研室副主任的張勝光看來,正是在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激勵下,汕頭特區才得以創造出多個“率先”,在創新體制中發揮了“試驗田”的作用。

“說起特區的制度創新,‘24小時內答復’制度是繞不開的話題。所有企業都可以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各級一把手反映問題,領導必須在24小時內作出回復。‘24小時答復’的服務理念,對當今轉變機關作風、打造服務型政府,仍有借鑒意義。”張勝光表示。

實施12項創造性引領型改革,基本完成“數字政府”等55項年度改革任務;“放權強區”,下放327項市級權限;實施穩外貿12條措施,復制推廣177項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經驗……如今的汕頭,在營商環境綜合改革,以及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敢為人先的特區本色仍然閃耀。

“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得水平更高。”習近平總書記為新時代特區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現在,在“特區中的特區”前海,這片僅2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在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金融開放等方面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645項,其中在全國復制推廣的有58項。

從經濟特區到自貿試驗區,從先行示范區到海南自貿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特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從未放慢過腳步,它站在更高的起點,完善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以世界眼光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埋頭苦干

一尊勾頭蹬腿、奮勇向前,將身后一個盤根錯節的老樹根從地里拔出來的孺子牛雕塑,已屹立在深圳市委門前多年。它表現的是最初經濟特區建設者們的拓荒牛形象。

“白天,他們櫛風沐雨,胼手胝足,在荒灘野嶺上勘查每道溝溝坎坎;晚上,全然不顧蚊蟲叮咬,燈光昏暗,天氣悶熱,撲在一張破桌前精心繪圖設計。”當年,深圳蛇口炸響“開山第一炮”,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招商局與深圳》一書記載了蛇口建設者們埋頭苦干的情形。

經濟特區的發展,實現了由經濟體制改革向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性跨越,特區的發展以其成功實踐證明了自身所選擇的道路的正確性,還探索出一條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可借鑒方式。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奇跡”“速度”“神話”“輝煌”,是每一位建設者鉚足干勁,一點一滴奮力苦干的結果。

埋頭苦干,須心懷“國之大者”。今天,新時代發展的重大任務向特區提出了新問題:經濟特區如何繼續“特”下去?

為改革開放破冰,為國家發展探路。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和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等三大國家戰略已相繼落地。有了規劃圖、時間表,特區更需要時刻葆有新時代“拓荒牛”的創業氣質和埋頭苦干的奮斗精神,將藍圖變為現實。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這些指向意味著特區發展必須放眼全球識大勢、立足全局謀長遠,在與領跑者、頂尖者比高低過程中成為領跑者、頂尖者。

埋頭苦干,須強化核心引擎。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歷時一年多,新修訂的《珠海經濟特區科技創新促進條例》3.0版本今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以科技創新全鏈條為主線,通過用好用足經濟特區立法權,這個《條例》在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營造等方面都做出了許多創新探索,也進一步展示了珠海破除科技創新發展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建設創新發展先行區的決心。

知之愈明,行之愈篤。深圳抓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個“牛鼻子”,加快完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5G、人工智能、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實驗室等重大創新載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構建面向未來的現代產業體系。

發展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沒有窮期。在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兩年來,個人破產條例、綠色金融條例、數據條例等一批全國首創性、引領性法規接連落地,法治城市示范充分彰顯;綜合試點改革首批清單40個事項中有8個落地見效、14個取得實質性進展……

“以更高水平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是中國不變的承諾。經濟特區作為制度創新高地,不斷探索新路,為中國經濟發展贏得寬廣舞臺。在新的征程上,一代代特區建設者將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31日?05版)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講好中國故事 加強國際傳播

相關新聞

  • 興辦經濟特區:唱響“春天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黨文婷吳春燕嚴圣禾馬躍華王忠耀在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光輝歲月中,經濟特區的創辦和四十余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無...

  • 一串明珠點亮改革開放前沿

    光明日報記者張翼董蓓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視察廣東、福建兩省經濟特區后對“中國開放”的走向給出了清晰的答案:“我們建立...

  • 展示中國風范、中國氣派、中國形象的靚麗名片

    作者:鐘業昌(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海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時光荏苒,...

  • 風從鵬城來,遇見仰望星空的奮斗者

    光明日報記者王美瑩嚴圣禾黨文婷來深之前,提起深圳,記者腦海里浮現的首先是“高樓”“速度”“技術”等詞。依托數字媒體學院...

  • 親眼見證“深圳速度”

    講述人:深圳技術大學新材料與新能源學院2017級學生周純麗我來自汕頭。兩個姐姐都建議我去深圳,我的第一志愿就填寫了深圳大學...

  • 新書薦讀

    內容簡介:本書是記錄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及發展歷程的一本紀實文學作品。從特區獨具特色、敢為天下先的18個方面,記錄了深圳四十...

  • 新書薦讀

    《深圳傳》葉曙明著內容簡介:本書采用報告文學的形式,透過深圳人的農耕生活、時令節俗、民間藝術等,全面介紹了深圳的地理概...

  • 深圳題材影視作品:用細節豐富“春天的故事”

    幾十年間,在眾多區域題材的影視作品中,以深圳為主要敘事背景的影視劇,由于鮮明的時代氣質、濃厚的地域氣質和獨到的審美氣...

  • 組圖繁榮的中國給了我發展的機遇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日益優化的投資環境、更多選擇的就業機會……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

  • 廣東咸寧商會在深圳成立 李建明出席為商會授牌

      咸寧新聞網訊 記者朱哲、通訊員陳勁松、余浩報道:23日,廣東省湖北咸寧商會成立大會、廣東省湖北商會咸寧分會換屆大會暨...

咸寧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咸寧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咸寧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咸寧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咸寧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新媒體

  •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
    打好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寧工業經濟奮戰開門紅
  •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喜訊!咸寧多了一個“中國天然氧吧”
  •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投資26億元!嘉魚縣官橋八組把大學辦到家門口
  •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咸寧一地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
    省級名單揭曉,咸寧這戶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