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也是延安精神的發祥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陜西這個偏居西部內陸的農業省從生產力低下、百廢待興的落后地區,一躍成為糧豐物茂、工業門類齊全、科教實力雄厚、經濟規模持續增長的國家“一帶一路”向西開放的核心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持之以恒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做優增量,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陜西,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也是延安精神的發祥地。
“三線”建設時期,來自東北和東部沿海的大批國防工廠和科研院所共計十余萬工程技術人員遷入陜西。
世紀之交,西部大開發戰略在陜“鳴槍”,后來陜西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
這就是砥礪奮進、追趕超越的陜西。
在黨的領導下,新中國成立后,陜西這個偏居西部內陸的農業省從生產力低下、百廢待興的落后地區,一躍成為糧豐物茂、工業門類齊全、科教實力雄厚、經濟規模持續增長的國家“一帶一路”向西開放的核心區。
在黨史專家袁武振教授看來,紅色基因、國家戰略和資源稟賦,成就了陜西經濟崛起的兩大底氣:一是關聯全局的國家擔當,二是“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底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發展提出“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的新要求,三秦大地踏上了以培育新動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數據顯示,陜西經濟總量在全國所處位次從“九五”末期的第21位上升到“十三五”末的第14位。西安財經大學副校長任保平教授認為,從總量追趕到質量超越,陜西的發展成效得益于抓住了西部大開發等一系列更換新動能的戰略機遇;以現代制造業和能源化工產業為支撐的實體經濟在結構優化和產業體系升級方面均邁上了一個大臺階。
發力數量追趕,不忘質量超越。基于承接國家戰略布局的產業要素稟賦,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持之以恒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做優增量,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一是“優煤、強電、穩油、擴氣、促新、深轉化”,推動能源工業轉型增長。二是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圍繞現代化工、汽車、航空航天與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和現代醫藥6大新支柱產業布局產業鏈。在三星閃存芯片二期、奕斯偉硅產業園、比亞迪高端智能終端產業園、華天集成電路等項目引領下,2020年,陜西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8%,電子信息產業增長40.1%。三是加快發展生產型服務業。陜西借力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東風,大力發展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秦川機床、法士特、陜鼓等一大批新中國初期布局在陜的大中型骨干企業與改革開放后涌現出的民營企業千帆競發,成為當地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十三五”末,陜西實有市場主體達到442.17萬戶,同比增長12.14%。
5月11日,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在西安開幕。一個由數十家創新型企業與眾多知名大學、研究機構聯袂出場的“秦創原”創新平臺展區高調亮相,備受參會嘉賓關注。
被譽為創新驅動總平臺的“秦創原”,目前由五大創新聯合體與20多個共性技術協同研發平臺項目構成,是陜西破題“兩鏈融合”、強化科技戰略支撐、謀求未來高質量增長的“重手棋”。西安財經大學副校長任保平分析,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陜西布局了大量科教資源。目前僅西安就擁有在校大學生逾百萬人、各類研發機構3000多個、在陜兩院院士達66位。然而,這種強大的創新鏈與當地的產業鏈曾經長期處于“游離”狀態,嚴重制約陜西創新潛能的釋放。伴隨著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試點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深入實踐,以市場化機制為引導的“融合發展、協同創新”成為陜西實現質量超越的“引爆器”。此后,旨在重構“政、民、產、學、研、用、才”等多位一體創新體系的全面“創改”示范重任再次為陜西深化創新驅動續航加油。
作為承載各類創新資源加速融合、深度共享的市場化平臺之一,西安科技大市場以財政獎補政策為引導,利用其科技資源信息化平臺、科技服務市場化平臺、移動互聯平臺等線上線下的數據集成能力和創新產業服務體系,撬動319家分屬不同條塊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4919臺(套)大型科學儀器入網,使過去深藏甚至閑置在“圍墻內”的儀器設備共享率達30%。圍繞“融合”與“統籌”兩大改革重點,陜西先后出臺“打造‘一帶一路’創新中心的實施意見”等34項120條新政策新機制,其中多項改革經驗被推廣至全國。
擁有16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近8000名研究生、29個研究院、8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300多個科研機構、包括數十名院士在內的3萬余名科研人才……2019年9月投用的西安交大西部科技創新港是陜西“秦創原”綜合創新平臺的核心區。西安交大黨委書記盧建軍表示,西部科技創新港是立足新一輪西部開發,面向新發展格局的開放型聯合創新大平臺,將形成“高教、孵化、校企聯合研發和高校產業”四大協同創新區域。
按照規劃,未來3年內,陜西“秦創原”創新大平臺將引進培育科技型企業200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300億元,科技企業總估值目標300億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 毅)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黨的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集中開放
當晚,在《長恨歌》主會場連線了西安唐樂宮《大唐女皇》、諸葛古鎮《出師表》、延安唐樂宮《延安保育院》、三亞《紅色娘子軍...
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考察時間來看,在北京進社區并連線武漢那次調研是2月10日,此時疫...
關于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業內專家認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十四五”時期,深入實施創新驅...
經濟日報日內瓦電記者楊海泉報道:當地時間11月23日,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名為《2020年世界貿易報告:數字時代促進創新的...
“昨天,我的養殖場賣了一批生豬,收入2萬多元。”11日,崇陽縣社區矯正人員曾某看著銷售一空的養殖場,內心對未來的規劃日漸...
李兵王小龍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
咸寧新聞網訊(記者 周榮華 特約記者 諶勝藍)4月18日上午,崇陽縣35千伏石城變電站2號主變基礎土建開工,天城運維班負責施...
咸寧新聞網訊(記者 趙驥 通訊員 黎紅星 肖耀華 施洋)昨日,記者從崇陽縣司法局了解到,為充分發揮公益勞動懲戒、教育和塑造...
享受省政府專項津貼的專家、兼任教育部首屆高職高專農林牧漁類專業教指委委員、全國生物技術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藥品生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