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7日,在世界氣象組織二區協第九屆會議上,時任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鄒競蒙手舉一張衛星云圖,向與會代表宣布,它是數小時前由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云一號A星提供的首幅圖。
這是中國氣象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國由此跨入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制、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國家的行列,徹底結束了國人只能從地面觀測天氣的歷史。從零起步,從試驗型到業務型,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高懸天際的中國“風云”承載著幾代科技工作者的夢想與榮耀,見證了無數人的嘔心瀝血、百折不撓。
自力更生發展氣象衛星
1969年初,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天氣席卷了半個中國,黃河以南的鐵路交通完全中斷,電力線網和通信線路被沉重的冰凌壓斷,大片地區停電、通信中斷。自然災害給經濟社會發展設置了一道又一道障礙。因為缺乏氣象監測資料,難以及時有效應對。
周恩來總理提出:“要趕快改變落后面貌,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
當時,國際上氣象衛星技術的快速更新迭代如火如荼。早年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前蘇聯和美國。我國預報員雖能接收國外氣象衛星云圖,但只是單純的“黑白圖像”,未經過定量處理,無法挖掘原始數據、反演各種氣象要素的定量和圖像產品,應用受到極大限制,氣象衛星的研發迫在眉睫。
1970年2月,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發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文件,下達了研制氣象衛星的任務,堅定了新中國發展氣象衛星事業的決心。
可自己的氣象衛星到底該怎么發展?國內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
一種觀點是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道路,另一種觀點則擔心造不出衛星,認為“造星不如租星,租星不如買星”。氣象衛星科技工作者力排眾議,極力倡導自主研制。
“我們是白手起家,沒有人告訴你如何去做,要靠實踐凝練,要花代價去換取經驗和知識。”回憶起風云衛星系統研制的起步階段,風云一號A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原主任鈕寅生仍記憶猶新。剛成立的氣象衛星311研究小組只有十幾個人,大家甚至連什么是衛星軌道都搞不清楚,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摸索著前進。
1977年11月,在氣象衛星工程第一次大總體方案論證會上,確定了氣象衛星工程代號為“七一一”,并將我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云一號,正式開啟“風云紀元”。
研制來不得半點馬虎
在爭議中起步,風云衛星研制十分艱辛。
與現在的“機場式安檢”、智能化運作不同,那時衛星廠房內只有被磨平的水泥地,沒有通風系統,沒有防靜電措施,人員出入全靠手寫登記……“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間不到8平方米的紅磚廠房,剛夠放風云一號和風云二號兩顆衛星。”風云二號H星指揮湯紅濤坦言,由于缺乏造衛星的經驗,設備工裝跟不上衛星研制需要,費時費力。
除了得克服差強人意的造星環境,氣象衛星從太空拍攝、收集的數據需通過地面系統接收,地面接收站從無到有靠的還是埋頭苦干。風云一號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范天錫回憶起建站時的場面歷歷在目:“地下電纜、電話線都是從其他單位要來的;排水溝是大家齊心協力挖出來的,1米粗的管子,也是我們自己用汽車、馬車拉過來的;裝卸車時,大伙兒拖家帶口都得上;還有的年輕人既當電工,又當水暖工,趴在地上安裝水泵……”
風云衛星遭遇的坎坷遠不止于此。比如,1990年9月,由于經驗不足,衛星的計算機電路芯片受空間高能粒子轟擊,產生單粒子翻轉問題,引起計算機工作失常。我國航天人抱著“絕不放棄”的信念,開展了一場長達75天的衛星地面營救行動,這在世界航天史上都屬罕見。通過加強地面測控管理,每天六輪監視衛星在軌工作,雖一次次挽救了風云一號B星,但最終它只正常運行了285天。
巨大質疑撲面而來,兩彈一星元勛、當時已是古稀之年的任新民,著了魔一般帶領科技人員分析原因,并親自到有關部門匯報工作,堅定要求支持我們這支氣象衛星隊伍走下去;為攻克風云二號前兩顆衛星出現的問題,時任風云二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師許健民,副總師李希哲、張青山與全體團隊成員一起,登上青藏高原開展“救星”試驗,于上萬次手寫運算中破解定位難題……
正是這些在心頭久久揮之不去的痛,為我國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氣象衛星的研制與技術積累了經驗,也時時刻刻激勵著氣象衛星科技工作者以更加“嚴、慎、細、實”的工作態度投入到衛星的研制和應用中。“面對這項高投入、高技術、高風險、高回報的工作,我們來不得半點馬虎。”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說。
為全球監測貢獻力量
“科學創新過程中的曲折是必然的,但是遇到曲折后,該怎樣對待曲折的態度是最重要的。要下決心克服曲折,總結經驗,不斷前進。”風云二號工程總設計師、中科院院士孫家棟堅信,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得以飛速發展,靠的就是在起步時堅持自主創新,努力實現核心技術和器件的自主可控。
此后,越來越密集的科技創新與技術顛覆,支撐起我國氣象衛星研制歷史上由屢遭挫折到圓滿成功的完美轉身。
1999年風云一號C星、2004年風云二號C星成功發射,突破了長壽命穩定運行的技術瓶頸,具備了提供長期連續業務觀測資料能力;
2008年風云三號A星發射升空,極軌氣象衛星實現升級換代,搭載的載荷數量從風云一號的1個增加到11個,技術指標與世界同期先進水平相當;
2016年風云四號A星成功發射,每15分鐘就能進行一次地球全圓盤觀測,每5分鐘就能完成一次中國區域觀測,依靠其獨一無二的大氣“CT機”,在全球率先實現了靜止軌道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數據在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中的同化應用;
2018年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云四號A星正式投入業務運行,中國以及亞太地區用戶可接收包括大氣、云、沙塵、降水、輻射、閃電等23種數據產品……
楊軍表示,風云氣象衛星資料和產品在臺風、暴雨、大霧、沙塵暴等多種災害監測預警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成為預報員監測重大天氣必不可少的手段,已廣泛應用于生態文明建設、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重要領域。
如今,風云衛星共有7星在天,遨游在浩瀚的太空。4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在軌運行使用,形成了“多星在軌、互為備份、統籌運行、適時加密”的業務格局;3顆極軌氣象衛星在軌運行使用,可對全球和區域范圍內的極端天氣、氣候和環境事件開展及時高效觀測。
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風云衛星還肩負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擔當,不僅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氣象業務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也是國際災害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截至2021年3月,使用風云衛星數據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已增加至117個(包括8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確定了我國地球觀測領域的國際地位,為氣象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郭靜原)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堅定自信 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站得高、看得遠”,浩瀚宇宙中的氣象衛星宛如地球家園守望者,全天24小時不間斷監測天氣和環境變化.為什么要發這么多顆衛星...
為期三天的2020中國衛星應用大會昨天在京舉辦, ,隨著產業鏈上下游攜手發展低軌衛星通信技術,推動衛星互聯網產業落地, “5G+...
海洋一號C、D衛星星座模擬圖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回顧過去18載,從...
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這些舉措,引起代表委員熱議。”就發展衛星互...
太空垃圾一直是困擾著航天活動開展的一個問題。近期,歐空局和“清潔太空”公司簽訂合同,將在2025年發射世界上第一個太空垃...
教育部日前主辦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近年來, 《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
傳奇題材年代劇向來備受觀眾青睞。該劇講述了口商(張家口商人)呂俊杰的事業、愛情、家國故事,展現了一部別樣的英雄史詩,不...
那么,是什么催生了自動化氣象觀測?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是否會產生更優的數據?又將給公眾帶來什么呢?1自動化觀測取代人工觀測...
目前該基地公共天文平臺建設已完成,配備了專業深空攝影望遠鏡系統、專業太陽望遠鏡以及科普望遠鏡,可以拍攝深空天體,目視...
夏季,多雷暴雨,在朋友圈經常出現各種調侃。”事實真是如此嗎,暴雨究竟是怎樣預報出來的,如何做到精準無誤,預報難點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