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頭,今天你又不能回家吃飯了,你就跟著我一起隨便吃點吧。”2月5日中午11時,岔路口社區自行車配件廠小區門口的疫情防控值守點,市農業農村局抗“疫”值班人員任秩,意外收到了志愿者姜玉華送過來的午飯。
一碗熱氣騰騰的銀耳湯,一份鹵藕,一碗米飯,飯菜雖然簡單,但對于在疫情中堅守的值班人員來說,顯得十分難得。
岔路口社區片區負責人朱已智介紹,各小區每天值班人員的值班時間為上午7點半到2點和下午2點到晚上8點,到午飯和晚飯的飯點,小區值班人員通常都是泡面填肚。
“開始還以為姜老師是開玩笑的,沒想到,還沒到飯點飯菜就送過來了。飯菜味道很好,讓我想起了遠在老家的媽媽。”說起那天的事,任軼顯得有些激動。她和姜玉華并不熟,只是抗“疫”的戰友,姜玉華經常說,任秩比她家兒子小兩歲。
這樣的飯菜同樣也溫暖著在此值班的市農業農村局職工鄭瑞乾。“第一次有小區的居民志愿者給我們送飯菜。”
今年58歲的姜玉華是廣東畈小學的一名退休老師,自疫情發生以來,她一直在自己所居住的自行車配件廠小區參與抗“疫”工作。
自行車配件廠小區是個三無小區,小區內有69戶140名居民,居民們多數為原自行車配件廠工人,其他多為周邊散戶居民,姜玉華是十多年前搬到這里來居住的。
1月26日晚(大年初二),姜玉華獲知社區正在招募志愿者,她不顧天黑路滑,來到社區自告奮勇填寫了志愿書。
第二天早上,姜玉華便自己在小區門口支了張桌子、放了把椅子值班。在市、區包保干部還沒有下沉到小區時,她已在小區門口組織居民實行自我封閉管理,宣傳動員居民們不出門、戴口罩、不聚會……
1月28日,社區派人接手了小區的管理工作。在得知值班人員嚴重不足時,姜玉華再次主動請纓,提出自己愿意繼續值班。在市農業農村局包保該小區,小區實行全封閉式管理后,她開始為小區居民做好送菜、購藥服務。
社區要入戶排查居民情況,熟悉情況的姜玉華連夜帶路,讓入戶摸排工作簡易了許多。一戶一戶的敲門,建立小區微信群,一層一層的爬樓,姜玉華都咬牙堅持著完成。
值班人員想休息一下,喝一口水,上個廁所,熱心的姜玉華都會來幫忙頂班。
小區居民黎翠萍在姜玉華的帶動下,承擔起了小區居民物資運輸工作;居民曾令明在姜玉華的帶動下,成為了社區志愿者……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亞平)
編輯:hefan
上一篇:
支部書記朱鐵生: 一棟居民樓的堅守
下一篇:
感染病區“樓長”華美霞: 一個感染區的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