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腦數字治疫、社區微腦智能防控、復工復產一碼通行、工業大腦提升智造水平……數字化“智理”成為各地防控疫情、恢復經濟的硬核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浙江考察時指出,“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疫情倒逼社會治理的完善,更按下了經濟和社會發展“智理”快進鍵。各地搶抓“數字機遇”,讓城市更聰明,工業能智造,經濟更智慧。
數字治疫:智能治理經受檢驗
“您好,我是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的工作人員。請問你現在還有沒有發燒、干咳、拉肚子等不舒服的情況呢?”
近兩個月來,智能語音領軍企業科大訊飛的智醫助理電話機器人在各地應用,篩查摸排重點人群健康情況4000萬人次。僅在湖北,電話機器人一分鐘內撥打900個電話,至少替代了約8000名基層工作人員的人力投入。
數字治疫是疫情下社會治理的新手段新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要持續滾動開展篩查甄別,運用“網格化+大數據”手段,不放過任何一個風險點,防止漏管失控、點上開花。
3月10日,武漢市最后一座方艙醫院休艙。出艙人員如何跟蹤管理?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家鴻指導下,湖北武漢武昌區衛健委協調下,科大訊飛研發上線“康復智能護航系統”。通過醫護、醫院和居民三端的信息采集,出艙人員的健康信息一目了然。
大數據為風險人群精準畫像、疫情“戰況”實時傳送……疫情防控期間,以5G、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成為戰“疫”“尖兵”。
小小“健康碼”在疫情防控、安全推進復工復產方面派上大用場。扎根于移動互聯技術的“健康碼”,正在替代傳統證明方式,成為助力億萬人員安全流動的關鍵環節。即便在疫情較重的湖北,外省來鄂人員,也可通過“鄂匯辦”App、國家“互聯網+監管”等小程序申領湖北健康碼,憑健康碼“綠碼”在湖北境內“亮碼通行”。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浙江、安徽、湖北、江蘇等20多個省區市搭建各類“數字防疫系統”,實現科技戰“疫”、精準防控。
隨著海外疫情的蔓延,數字治疫正向全球貢獻“中國經驗”。
3月14日起,數字健康平臺微醫在杭州上線“全球戰疫平臺”,平臺集結國內三甲醫院的7800多名醫生,為意大利、荷蘭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萬人提供服務;3月24日,由科大訊飛參與研發的韓國防疫AI外呼系統正式上線,為韓國部分地區的新冠肺炎重點人群提供健康問詢和隨訪。
數字治城:智慧治理按下快進鍵
疫情按下城市“智理”快進鍵,以大數據、云計算驅動現代化城市治理是大勢所趨。
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雙重任務,加速了政務服務走向數字化。北京新開通了“中小微企業占道費減免”等多項網上辦理事項;安徽加快讓“皖事通”App辦事平臺實現“皖”事如意,全省線上辦事率提至95.7%;山東數千項疫情防控數據資源無條件開放……
更多民生服務引入“智理”,釋放了不少“數字紅利”。
針對“堵車多”“等時長”等城市病,杭州繪制公眾出行習慣數據圖,制定最貼近出行規律的公交發班頻次,構筑高效公交網。針對城市獨居、孤寡老人,上海、安徽等地依托大數據和門磁、紅外監測等技術,實現對獨居老人的實時看護監測。
數字治城體現出城市“智理”的新理念。
走入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巨大的電子屏上顯示著燃氣、供水、橋梁等城市“生命線”的運行監測情況。
數字經濟:智慧新動能快速提升
疫情期間,在線教育辦公、遠程醫療、跑腿外賣、線上購物等消費需求激增。疫情加速了數字化進程,激活的數字經濟正給發展注入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危中尋機、化危為機,把這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弱項加快補起來,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壯大起來。
螞蟻金服3月初宣布,將把支付寶從金融支付平臺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臺,未來3年助力4000萬服務商家實現數字化升級。餐飲業菜源供應商美菜網成功將客戶從專業餐飲企業拓展到個人消費者群體,一周內增加了80萬新用戶。
企業加快上云、工業互聯網建設提速,越來越多中國“智造”開始引領高質量發展。
受新基建利好推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人工智能市場今年將達710億元。多地近期發布了2020年重大投資項目,其中5G網絡、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占據相當比重。
面向未來,得數字化者得先機。各地正搶抓機遇,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浙江提出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牽引創新發展,去年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6229億元。安徽提出以“5G+工業互聯網”增強數字經濟牽引力。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華時評:戰“疫”,還沒到松的時候
咸寧網訊記者朱亞平報道:2日, ,疫情期間,該園老師自告奮勇爭當志愿者,與花壇社區的工作人員一同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用自己...
外防輸入不放松內防反彈不懈怠新華社評論員“必須牢牢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控疫情要強調再強調、堅持再堅持,始終保持警...
倪慧娟(北京)著名作家林清玄說:人生有許多事是值得等待的。這個因新冠肺炎而壓抑的冬天,安靜與浮躁并存。被關在家里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