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8點要在微信群里開研討會,大家互相分享經驗、討論問題。”2月6日晚上6點50左右,剛下班回到住處的何建林,正忙著整理當天遇到的問題和取得的經驗。
何建林是云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也是此次云南援鄂醫療隊通山分隊的領隊。1月28日,他帶領云南省第二人民醫院15名醫護人員抵達通山,援助該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手問題。”何建林說,通山縣人民醫院是一家綜合型醫院,呼吸專科醫生不是很多,當后期患者增多時,人手的不足會給病情診斷救治造成影響。
如何讓其他醫生能夠快速提升診斷、治療新冠肺炎的水平,成了亟待解決的難題。
“讓它變成表格化、標準化,使其他醫生與呼吸專科醫生的診療水平同質化。”何建林說,救治小組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的基礎上進行改編,通過表格的方式,讓不同醫生診斷治療同一病人的結果同質化,快速提高醫生診斷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水平。
目前,該院呼吸專科醫生不足的問題得到有效改善。
“不擔心自己,就是擔心那些小姑娘。”何建林說,此行15個人中,有6名醫生9名護士,里面還有幾個90后的小姑娘。
譚賽麗今年26歲,已在云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工作兩年,在家人的支持下報名參加此次援鄂行動。
2月4日晚上,正在休息的譚賽麗接到電話,當晚值班護士身體出現不適,希望她去接班,譚賽麗沒有絲毫猶豫,立即趕往醫院。
晚上兩點,正打算交班的譚賽麗,得知病房內一患者PICC置管需要更換輔貼,而接班護士未接觸過此類狀況,無法處理,她便主動提出由她為患者更換。當晚,譚賽麗推遲40多分鐘下班。
還有,生理期怕浪費防護服而穿紙尿褲的吳素婷;冒雨轉移病人而顧不上吃飯的孫璐;臉上護目鏡壓痕幾個小時不能散去的莊雪;不敢與家中兩個一歲半孩子視頻的張文芳;主動包下重活累活的男護士仇文雄……他們都在堅持著、奮斗著。
“打開門只看見牛奶,而看不見人的那一刻真的很感動。”26歲彝族小姑娘竇學萍說。
28日晚上,她們培訓完回到房間后,不一會便聽到門外有人敲門,“給你們送點牛奶,感謝你們過來幫忙。”當打開門時,只看見地上的牛奶,人卻不見蹤影。
“戰勝疫情,我們有信心。”何建林說,政府的支持、社會各界的關愛、患者的致謝等,給了他們感動與力量。
(咸寧日報記者 宋文虎 特約記者 孔帆升 通訊員 劉娟)
編輯:hefan
上一篇:
【云南援鄂醫療隊在咸寧⑥】我們都是一家人
下一篇:
【云南援鄂醫療隊在咸寧④】抗疫一線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