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目前,加速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最大限度奪回疫情造成的損失,乃當務之急。
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各地不為困難找借口,只為干事想辦法,堅持以“深實嚴細久”的作風和干勁,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今日起,咸寧日報推出“高質量發展在咸寧 復工復產調研行”欄目,聚焦各縣市區項目建設新亮點,進一步為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雙勝利”營造強大氣場,敬請關注!
高質量發展在咸寧
復工復產調研行·通城篇
春光明媚,暖陽高照。4月9日,記者走訪通城縣城鄉,處處呈現項目建設熱潮迭起、復工復產持續升溫的喜人景象。在項目工地,工程車輛來回穿梭,建設工人正抓緊施工;在企業車間,生產設備飛速運轉,新產品源源不斷下線……一片生機勃勃。
“全縣186個重點項目已全面復工,逐步達到正常建設水平,形勢一天比一天好。”縣發改局局長汪向東介紹。
近段時間,通城縣委縣政府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服務企業,全力保障項目建設,鉚足了勁與時間賽跑,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合力攻堅,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
經濟發展,項目為王。面對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嚴峻形勢,通城縣委縣政府認識到,必須全面推進項目建設復工復產,盡快回歸正常經濟秩序。
“必須舉全縣之力,服務項目建設,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通城縣委書記熊亞平說。
縣委常委會召開專題會議,部署重點項目復工復產工作。縣政府連續2次召開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具體事宜。熊亞平和縣長劉明燈多次深入萬雅國際、三贏興、康美等省市重點項目基地,現場研究解決有關問題。
項目服務“一一對應”:一個項目,一個責任單位,一個特派員,全縣一盤棋。
項目管理“環環相扣”:層層督辦,高位調度,集成化作戰,扁平化協調,一體化推進。
“全縣186個項目都明確了責任單位,指派了特派員實行‘一對一’包保服務,開展了日常防疫監管和復工開工每日情況調度。”縣發改局副局長劉利鋒說。
有問題馬上辦,合力攻堅。
大小工地急需砂石料。而建材企業尚未復產,部分材料無法供應。特別是碎石供應,全縣只有卓誠礦業公司一家合法生產企業。特事特辦,縣里3月10日向市指揮部遞交報告,請求協調縣卓誠礦業公司復工復產。第二天,市應急管理局即派人到通城現場核查,驗明各項復工準備工作,批準復工,問題迅速解決。
為了緩解項目資金問題,全縣開展“金融早春行”活動,組織金融機構為企業授信,全縣10家銀行與169家企業授信16.8億元。
縣發改局成立四個工作專班,全天候對重點項目復工開工進行服務督辦,協調解決審批難、返崗難、物流難、用工難、融資難等突出問題。
疫情造成交通阻隔,金融總部傳媒中心項目有20多位管理人員回不來。縣城發集團協調縣交通部門,點對點包車服務,繞道湖南省岳陽市等周邊地區,一一接回了他們。
人心齊,泰山移。全縣各項目工地掀起了復工復產的熱潮。
快馬加鞭,把疫情耽誤的工期趕回來
走進縣開發區萬雅國際跨貿港建設現場,運料車輛來回穿梭,工人們干勁十足,呈現出一派聚力攻堅、快速推動項目建設的火熱場面。
“項目有2個標段,今天工地上有400多人施工。”項目總經理何偉介紹,3月5日復工,已經逐步達到正常施工水平。
該項目是通城縣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支撐平臺,縣領導多次調研項目復工,以最快速度恢復建設。
項目二期規劃急需審批。熊亞平調研知道后,當即打電話給自然資源規劃部門負責人。特事特辦,相關規劃委員會成員單位當晚召開專題協調會,解決了問題。
防疫物資不足,市商務局協調送來了5支測溫槍,調運來口罩、酒精、消毒液等物資。
復工手續要辦理,市住建局快審快批,不到2個小時就辦結。
項目急需用工,人社局組織網上招聘,招來了10多人上崗。
“雖然疫情影響了2個月進度,但施工環境很好,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疫情影響。”何偉說,目前該項目18棟商業街建設已全部完工,26層高的商住樓已建到第18層,今年規劃完成投資3億元。
在雋水鎮新塔社區,元寶佳苑項目工地一片熱火朝天。施工人員隨處可見,施工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
“我們正在加班加點趕時間,再過3個月就要交房。”項目經理胡海榮說,這個棚戶區改造涉及到城北片區的棚改、拆遷戶住房問題,施工慢不得。
為了把疫情耽誤的工期趕回來,相關部門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快馬加鞭趕工期。規劃部門先放線,再辦證;城管局執法人員來到現場,指導施工管理;建工局提前介入,加強安全監管。雋水鎮政府成立專班,辦理拆遷補償事項……項目3月20日復工以來,各項建設順利,可以如期完工。
在通城,像萬雅國際、元寶佳苑這樣正在趕工期的項目不勝枚舉。
危中尋機,把疫情帶來的機遇搶過來
疫情也帶來了機會。嗅覺敏銳的通城干部群眾危中尋機,搶抓機遇,加快有關項目建設。
在農村,廣大農民掀起了中藥材開發熱潮,大大小小的項目遍布各地。
在雋水鎮利和村千畝黃精種植基地,當地農戶吳四明和老伴正搶抓晴好天氣,忙著給藥材除草。前年,當地老板駱兵投資300多萬元,流轉土地,建設中藥材育苗和黃精種植基地。目前,黃精長勢良好,中藥材育苗基地已經收益。
在沙堆鎮瑤泉村中藥材種植基地,十幾名工人正搶抓農時,在基地里栽苗。“去年這個時候苗已經栽下去了,現在疫情期間補栽。只要成活了,年底就可以開采了。”種植大戶盧濟明說。
與盧濟明不同的是,通城縣裕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何敏采取林下套種藥材方式,種植貝母、玉竹、黃精、重樓等林下藥材,輔之以木本藥材黃柏、灌本吳茱萸套種遮陽,有林上與林下雙重效益。
通城縣土地肥沃,適合中藥材生長,素有“江南天然藥庫”的美譽。疫情給中醫藥產業帶來的發展機遇,縣委縣政府決心建設中醫藥產業大縣。計劃到2021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突破12萬畝,龍頭企業達到20家以上,中醫藥全產業鏈產值向300億元進軍。
在城區,相關企業瞄準機遇上項目,加快發展步伐。
面對醫護用品市場的巨大需求,湖北艾舒寶生活用品有限公司利用企業醫療器械、生產標準及工藝材料優勢,引進國內先進生產線,復工復產后開始生產口罩,現在訂單已經有6億片。該公司今年銷售額有望突破億元。
疫情給智能企業帶來巨大商機。作為專業生產高端高清攝像模組的企業,湖北三贏興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新增訂單比去年同期翻番。該公司在開足馬力趕訂單的同時,今年投資8.2億元,籌建光電攝像模組數字化智能生產建設項目,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
不信東風喚不回。緊緊抓住項目建設的“牛鼻子”,通城縣正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努力奪取抗疫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柯建斌 周榮華)
編輯:hefan
上一篇:
【高質量發展在咸寧·嘉魚篇】春風又綠江南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