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亞偉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連續第4次把極端天氣定為發生可能性最高的全球十大風險之首,并把氣候變化列為影響程度最大的全球風險。我國地處東亞季風區,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氣候特征等因素影響,氣象災害種類之多、發生之頻、范圍之廣、影響之重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我國高溫、干旱、暴雨洪澇、強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次增多、強度增強的變化趨勢明顯,氣象防災減災任務更重、難度更大。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廣大氣象工作者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提高氣象服務保障能力,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氣象部門始終將防災減災作為氣象工作的核心任務和戰略重點,全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和能力建設持續推進綜合氣象觀測能力不斷增強。建立形成天地空一體化的綜合立體氣象觀測體系,衛星、雷達等監測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氣象部門現有地面氣象觀測站7萬多個,鄉鎮覆蓋率達到99.6%,數據傳輸時效從以1小時計提升到以1分鐘計。216部雷達組成新一代天氣雷達網,7顆風云系列氣象衛星在軌運行,為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個用戶提供服務。建立了生態、環境、農業、海洋、交通、旅游等專業氣象監測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綜合氣象觀測網。
氣象預報業務能力大幅提升。氣象預報時效性顯著提高,空間分辨率精細到5公里以內,實現了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及短時臨近、短期、中期、延伸期預報等30天時效內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的無縫隙銜接。全國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8%,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可提前3天到4天對臺風路徑做出較為準確的預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17年中國氣象局成為世界氣象中心,標志著我國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渠道不斷拓展。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相互銜接、規范統一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橫向匯集了16個部門76類預警信息,預警信息可在10分鐘內覆蓋86%的老百姓。建成41.6萬套農村高音喇叭、15.1萬塊鄉村電子電視屏;廣泛開通電視頻道、廣播電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綠色通道;建立了覆蓋我國近海海域的8個海洋氣象廣播電臺;與新華社等10余家中央媒體及客戶端建立預警信息推送及共享機制。公眾預警信息覆蓋率達到87%,逐步解決預警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問題。
氣象災害防御機制不斷健全。全國2090個縣制定了氣象災害防御規劃,2.8萬個鄉鎮將氣象災害防御納入政府綜合防災減災體系,15.47萬個村(屯)制定了氣象災害應急行動計劃,5.73萬個重點單位或村(屯)通過了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評估。建立了30個部門組成的國家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制度,各?。ㄗ灾螀^、直轄市)氣象部門與政府各部門建立有效的氣象災害信息共享機制。全國有7.8萬個氣象信息服務站,76.7萬名信息員,1009個標準化氣象災害防御鄉鎮,1422個防災減災標準化社區。
重大氣象災害防治服務效益顯著。雖然我國氣象災害占各類自然災害的70%以上,但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的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的3.4%下降到目前的0.6%。全國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由20世紀90年代年均5000人左右下降到近5年的年均2000人以下。2019年全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達91.8分。
氣象防災減災救災仍面臨大量難題面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當前我國氣象災害防御能力仍存在以下薄弱環節:一是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能力仍存短板,特別是全球數值天氣模式和氣候系統模式等氣象災害預測核心技術的先進性與自主創新能力偏低,重點區域氣象災害觀測站網密度不高,氣象衛星遙感資料質量和應用水平有待提升;二是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覆蓋面和時效仍需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尚未完全覆蓋廣大農村和偏遠地區,預警信息“最后一公里”問題仍待解決;三是氣象災害風險防范制度、能力和意識仍待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技術體系不夠完善;四是氣象災害防御布局重點不夠明確,一些國民經濟關鍵行業和主要戰略經濟區的氣象災害易損性越來越大,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越來越重,成為氣象災害防御的薄弱環節;五是氣象災害防御法規標準體系不健全,氣象災害應急預案不夠完善,缺乏氣象災害專項防御方案和應急預案。
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氣象部門將繼續強化氣象監測預報先導作用,預警發布樞紐作用,風險管理支撐作用,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能力。發展陸??仗臁八幕睔庀蟊O測,發展精準氣象災害預報預警體系,構建支撐精準氣象災害預報、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數值模式體系。重點加強基于致災閾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風險預警以及城市內澇氣象風險預警業務能力。
強化氣象災害預警發布能力。建設基于云架構的新一代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發展基于氣象災害風險預警的精準靶向發布業務。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5G時代通信技術,擴大預警發布的覆蓋面,提升預警發布的有效性。
提升氣象災害風險防范能力。廣泛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立以縣為單位的氣象災害風險普查與減災能力調查,形成數字化全國氣象災害風險地圖。建立氣象防災減災大數據平臺,提高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和評估能力。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提高重要基礎設施設防標準。
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主動融入國家重大改革發展,積極投入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堅持統籌協調發展,不斷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堅持開放多元發展,完善氣象防災減災中的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
(作者單位: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
編輯: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網評:防災減災,人人有責、人人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