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時節,從武漢南行80公里,便到了馳名中外的桂花之鄉——湖北咸安。微雨綻開千萬樹桂花,香風撩起噴香的霧紗,百里花海,金燦燦,香樸樸,好一幅迷人的圖畫,你會情不自禁地吟起“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的詩句來。
桂花,又名木樨,常綠喬木,樹桿挺拔,枝繁葉茂,婀娜多姿。花簇米粒大小,生于葉腋,芳香醉人。被列為全國十大名貴觀賞花木之一。咸安桂花品種繁多,有金桂、銀桂、丹桂、月桂、四季桂等十多種。一到秋天,桂花開了,濃香四溢,香飄十里。有古詩云:“月夜桂花各靜芳,任憑天香隘晨光,金秋清馥薔薇釅,溢滿千村萬落芳。”
咸安地處江漢平原和幕阜山脈過渡地帶,自東向西,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多樣性地貌自然天成。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適宜桂花生長。咸安的桂花花瓣厚實,色澤晶瑩,香味濃郁,質地優良,雅潔芬芳。含有15種維生素和22種氨基酸,有獨特的營養保健功能,產量和質量均名列全國之冠。2000年,咸安被國家林業局和中國花卉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桂花之鄉”。
說到咸安桂花,咸安人民就會聯想到月中嫦娥。千百年來,勤勞聰慧的咸安人民,依托豐富的桂花資源,創造出了許許多多關于嫦娥的美麗傳說,一代接一代,流傳至今,并不斷地得到豐富和充實。尤其是《嫦娥的傳說》,從嫦娥的出生、戀愛,到嫦娥誤吃仙丹登月成仙,再到嫦娥思念故里,傳說日臻完善,情節生動感人。人們將咸安人物和地名、地貌融入傳說之中,使之渾然一體,自然天成。自古到今,咸安人民圍繞嫦娥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生活,也形成了咸安獨特的嫦娥文化。
目前,咸安區收集的嫦娥的傳說有35篇,大多歸于風物傳說和人物傳說。按題材可細分為身世傳說,嫦娥與桂花的傳說,嫦娥與景物的傳說,嫦娥與食品的傳說,嫦娥與民俗的傳說等。收集到的有關嫦娥的歌謠56首,歇后語、諺語數百條,這些資料一部分已經編入《嫦娥文化在桂鄉》一書中,已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咸安的嫦娥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流傳在百姓之中的傳說,如《嫦娥的傳說》、《嫦娥變月精》、《嫦娥下凡》。又有留存下來的遺址遺跡,如桃花觀、仙人礅、筆峰塔、飛仙洞等。
桃花觀:在咸安嫦娥的身世有一種傳說,嫦娥是鳳凰修煉而成的,鳳凰當地人叫家雞,傳說一只家雞在大幕鄉鐘臺山中的桃花洞修煉,后經鐘臺寺中佛祖點化飛天成仙,這就是嫦娥。有一回,山下大旱,老百姓喝水困難,嫦娥看見了就將桃花洞中的水放出來救了當地的民眾,村民集資修建了一個道觀叫桃花觀,觀中供有一尊木雕的嫦娥神像。1943年,日軍掃蕩大幕山區,一個日本兵進入到觀里,用手摸了嫦娥的神像,頓時渾身麻木,倒地而亡。日軍一怒之下放火燒了桃花觀,大火中一只金雞奔天而去,這金雞就是嫦娥,村民們久等金雞不回來,于是將村名改成飛雞等以示盼望。
仙人蹬:在咸安嫦娥的身世又有一說,嫦娥是桂花鎮困龍山下的一少女修煉成仙的,那里至今還有嫦娥梳妝的石像。傳說一天少女欲到崖上的一座石鏡前梳妝,豬八戒變化成一個化緣的和尚躲在她身后偷看,被她的丈夫后羿打獵回來碰到,豬八戒嚇的轉身就逃跑,后羿持箭在后頭追,追到一塊石壁下,后羿一箭射去,將假和尚射在石壁上不得下來,石壁下的村莊至今仍叫石和尚。少女修煉成仙要飛天,在哪里起步的呢?就在桂花鎮簰源村的仙人磴。山上有塊巨石,就是嫦娥飛天時的墊腳石。石頭上嫦娥飛天踏的腳印還清晰可辨。清朝詩人董銘舒在《仙人蹬》詩中這樣寫道:“鐘臺山下仙人蹬,仙人足跡幾寸深,飛仙飛去久不還,空山一足千年證。”。
筆峰塔:據文化部門考證,筆峰塔因為明朝時修建至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很久以前,傳說西河邊住著一個叫吳剛的青年人以打獵為生,一年,西河兩岸流行一種怪病,得了這病,人天天消瘦,四肢無力,他的母親也染上了,一天,吳剛在山上采藥,遇到太已真人,太已說只有桂花湯能治此病。桂花湯只有月宮有,得找嫦娥仙要去,月宮在天上怎么才能上去呢?于是吳剛天天背石頭壘高臺,背了99天,高臺終于壘成了,可還是夠不著天,他的孝心感動了鳳凰山中的金鳳凰,它馱著吳剛上了嫦宮,嫦娥知道事情進過后,感動不已,將桂花灑在西河里,河水變成了桂花湯,人們喝了河水,病頓時就好了,玉帝見吳剛有孝心,便將他留在嫦宮看護桂花樹,他也成了神仙,因為吳剛是從石塔上飛上蟾宮的,文人就在石塔的門額題上“直達蟾宮”四個字。
咸安還有許多與嫦娥有關的民俗活動。如《守月華》、《拜月神》
《守月華》:中秋之夜,家家戶戶,或在庭院,或在天井,或在塘邊,或在桂花樹下,擺放桌椅。將插有桂花的花瓶罝于桌中,圍繞花瓶擺放桂花特產,如桂花月餅、桂花湯圓、桂花米酒、桂花糕點等。月至中天之時,合家團聚,邊吃邊喝邊聊,寓意團圓和幸福。守月華目的是要守望天開眼,天開眼時月亮會發出一逆強烈的白光,這時就能看到月中嫦娥現身。這時若你下跪向嫦娥拜求什么,你就能如愿以償。但只能求一件,不可貪心多求,否剛什么都得不到。
《拜月神》:桂子暗香,圓月當空,咸安區桂花鎮大屋雷村八組早已聚滿了村里的所有男丁,一場別開生面的中秋祭月活動正在舉行。雷氏祖堂屋前,主祭凈手焚香,禮生用火石點燃紙媒,主祭接過紙媒點燃香火,侍者在場外燃鞭炮,點大小月燈。樂隊啟奏大開門,擂鼓三通畢,主祭依順序引領儀仗隊入祖堂祭祖。祭祖完畢,儀仗隊轉到戶外,按八字形排開兩邊。此時,屋場外早已備好了祭祀用的香案和供品。隨著主祭念祭旗咒語,祭月神活動正式開始。 在經過“請神、娛神、頌神、送神”四個環節后,禮儀完成。60多歲的主祭雷順祥精神矍鑠,他說:“中秋祭月活動還是小時候聽90多歲的爺爺說過,1938年日本人入侵咸安后大肆砍伐百年古桂花樹40000余棵用于燒炭,祭月神也就此停止。現在國泰民安,老百姓安居樂業,我們又恢復了祭月神活動,希望桂花豐收,也祝愿祖國繁榮昌盛。”
三邑亭。這是距大屋雷村數里的三邑亭,至今保存10余塊清光緒年間至民國初期三縣人士捐資修亭的石碑,其中一塊題為“萬年燈會”的石碑序言中,明確記載了明清時期鄉人祭祀日月神的場景:“每年冬月十九陽圣誕,二月十五陰生辰。眾等會集,竭誠頂禮,潔供殽儀恭祝,圣壽祈佑眾等,千祥云集、百福駢臻。”
咸安關于嫦娥的山歌更是不勝枚舉。如──
釆蓮船詞(船女唱)
釆蓮船,兩頭尖
中間坐的嫦娥仙
八寶環,錐耳根
十指尖尖似藕巔
上穿褂兒盤金線
下穿裙兒露金蓮
嫦娥姐,女神仙
月里嫦娥下九天
嫦娥冇得我快樂(山歌女唱)
扯開喉嚨唱山歌
唱起山歌想嫦娥
嫦娥雖然敀神仙
日子冇得我快樂
嫦娥奔月憂愁多
離開丈夫日難過
三餐無人陪吃飯
天寒冇得人偎腳
嫦娥奔月憂愁多
缺少鄰居一人過
說話咵天誰來聽
唱首山歌哪個和
四季花開唱嫦娥
春季里來蘭花開
我約嫦娥去采蘭
嫦娥伸出蘭花指
未摘蘭花勝蘭花
姐樂吔
山中蘭花開一時
嫦娥之花四季開
夏季里來荷花開
朵朵荷花迎客來
喜看嫦娥荷塘立
不染污泥好身材
姐樂吔
荷花哪有嫦娥美
看得客人眼發呆
秋季里來桂花開
桂花香飄云天外
為何月亮也飄香
只因桂鄉嫦娥來
姐樂吔
嫦娥帶來桂花酒
吳剛見了笑顏開
冬季里來梅花開
望著梅花想女才
嫦娥與我早有約
等到過年就回來
姐樂吔
喜鵲造梅嫦娥歸
團圓故鄉樂開懷
在咸安,嫦娥在老百姓心中是神,是仙女,是善良,是美麗的化身。咸安桂花文化所衍生出來的嫦娥文化豐富多彩,隨處可見。咸安人民處處能感受到嫦娥文化的熏陶,嫦娥文化讓人民生活充滿詩情畫意。咸安區嫦娥文化歸納起來有四大特點:即神話傳說豐富多彩,民歌民謠久唱不衰,遺址遺跡隨處可現,民俗活動廣泛深入。
2007年以來,咸安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嫦娥文化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工作。次年,區長譚海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造嫦娥文化之鄉的任務,成立了以原人大主任劉世鳳為首的“咸安區嫦娥文化研究會” 。明確了嫦娥文化之鄉建沒的任務,即:市區主要通道有嫦娥文化的標牌或雕塑,主要旅游區有嫦娥文化景點。收集、挖掘、整理嫦娥文化,出書,出作品。做到廣播上有聲,電視上有像,書架上有書,舞臺上有戲。目前,全區已收集傳說故事100余篇,民歌民謠200余首,書畫作品80余幅。市區嫦娥雕塑3處,嫦娥文化景區一處。編輯出版嫦娥文化書籍3本:《嫦娥的傳說》、《嫦娥故里桂花香》、《嫦娥文化在桂鄉》。創作《江南桂花香》等歌曲8首,《桂鄉嫦娥》歌舞節目5個,攝制電視專題片4個。開展“祭月神”、 “守月華”活動30多次。2009年,經省民間文學協會考察組檢查驗收,授予咸安區“湖北省嫦娥文化之鄉”稱號。同年咸安區又成功承辦了“中國嫦娥文化研討會”。與會專家對咸安的嫦娥文化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畫面、歌聲)玫瑰香∕茉莉香∕比不上江南的桂花香∕∕月里嫦娥播的種∕山中仙女育的秧∕長成四季常青樹∕開出那個小花金黃黃∕∕有風香十里∕無風十里香∕香了月亮香太陽∕天上人間都飄香。
湖北咸安,因桂花之鄉而聞名天下,桂花之鄉因嫦娥文化而秀美世界。美麗、聰慧、善良的嫦娥,將為咸安人民帶來豐收和富裕,帶來幸福和吉祥……
編輯:Administrator
上一篇:
感悟一根竹子博大胸懷
下一篇:
赤壁腳盆鼓